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播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音乐广播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音乐广播节目运营的过程中,音乐元素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广播节目为了扩大市场占有额,提高收听率,获得更多的受众,也开始采用融合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创新节目形式等手段来推动广播的市场运营。只有将音乐元素立足于受众需求之上,不断利用新型媒介手段和新颖的节目形式,紧跟时代步伐,音乐广播节目才能获得良好的收听效果,才能长久地运营下去。  相似文献   

2.
对CNKI数据库1991—201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主题为"广播"与"气象"的文章,揭示了我国广播气象传播研究的现状,基于分析结果,指出目前广播气象研究主要涉及广播气象产品传播中的通信媒介技术,其次是气象部门节目制作技术与服务的经验总结,未来研究需要侧重于传播效果与影响研究、受众需求研究以及与媒体合作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传播理念给了广播极大的发展启发,充分研究新媒体资讯的丰富性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运用优质媒介人才,满足新兴受众群体的需求,创新广播节目的生产方式,通过高新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广播媒体和新媒体日益融合,方可做强、做大广播传媒。对照广播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地市级广播传媒的发展遇到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唯有充分研究其内、外的双重掣肘,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机遇,用符合广播规律的融合效应生产具有贴近时代、贴近受众的节目,广播方可走上新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媒介研究中的"受众参与"理论以及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整合,提出"受众分层参与"观点,致力于借助社会学的分层视角展现一种对受众民主参与的研究,为受众分析提供一条更为细化的、冷静的判断路径,并探讨其在媒介发展、在社会进步以及民主化过程中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认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日常民众接触信息的流动性增加,人们意愿表达交流所涉及的领域趋于宽泛,这些使得公民生活的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开放、自由。  相似文献   

5.
报纸、电视和广播都是当今的主流媒体,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但报纸、电视都是无法替代广播的。努力发挥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作用是广播与其他媒体争夺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音响对广播新闻的生命意义在于:带“音响”的广播新闻具有直觉性品格,能为受众带来多维感受;音响是对新闻人物生命本质的佐证,能提高广播新闻的可信度和增强广播新闻的感染力;音响又具有美的感召力,能唤起受众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享受。所以应十分重视并积极采编好音响新闻,以充分发挥好广播的优势和广播宣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环境下的当代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拥有了无限丰富的选择.本文分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之后,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对受众的媒介选择变化所产生的影响.2008北京奥运会,更多的受众将会选择手机这一更加迅速、更加方便的媒体作为分享奥运的工具,随着各项举措的进一步完善,手机奥运前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7.
广播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工具,新闻传播者将新闻录制成节目或进行现场直播,受众通过接收工具收听节目获知新闻。在各类媒体中,广播具有传播迅速、对象广泛、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等优势,但也存在节目内容转瞬而逝、保留性差等不足之处,因此只有扬长避短、集聚优势,才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元宇宙文艺以跨媒介多载体形式实现从语言文字符号到虚拟影像到数字孪生媒介的跨越,其艺术构成要素与游戏性的叙事逻辑使之区别于一般艺术的虚拟想象。元宇宙文艺实现对现实时空的深度拓展与重构,指向对后人类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与技术人文价值的思考。元宇宙文艺应带来新的美学变革和理论扩容。  相似文献   

9.
当前信息种类繁多,媒介形态丰富,受众增加迅速并逐步细化,人们生活中的任何时间段都有媒体参与。受众的注意力变成非常珍贵的资源,大众传媒不断演变成"碎片"。阐述了碎片化及受众碎片化的含义,分析了网络媒体受众的碎片化情况,探讨了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影响和网络媒体受众碎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拉斯韦尔在"五个W"模式中提出了受众研究问题,早期"枪弹论"的受众观以传者为中心,视受众为被动接受对象,认为精英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对大众进行操纵和控制。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复杂而有限,提出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这种受众观具有虚假性,实际上仍是以"受众为中心"幌子下的"传者本位"。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传者与受众这一矛盾体中,受众也被看做"具有特殊需求的主体",传播不再是"主体—客体"结构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把受众研究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不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遵循法则,受众的解读也遵循法则。认为受众是一群积极的"解读者",而这一解读并不总是朝向传播者的原意的。从"枪弹论"到"作为市场的受众"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再到文化学派的"生产性受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理念经历着受众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渐进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