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一条内在的从宗教向世俗转变的线索;在山水画中,这样的转变往往被人所忽视。到了明代中期,隐士们将隐居的地点逐渐从山林深处向外迁移到普通人所居住的村庄,这些地方都在河畔或者湖边。它在山水画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不断地从高远、深远的构图方式中脱离出来,逐渐转向平远。在吴门画家的笔下,那种远离人间的深远山水,或者气势压人的高远山水,已经逐渐被以郊区附近的乡村或市镇小景为主的平远山水所代替。它们清淡悠远,远离城市,但并没有远离人间。  相似文献   

2.
清丽山水中见宦游之情——论谢朓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朓诗歌尤以山水诗创作成就高,其诗歌中描绘的清新秀丽山水多见于仕宦揽游之中,谢朓不仅将自然山水和都邑风物相结合,而且于山水之中将宦游中的欢快开朗、忧谗畏祸、抑郁感伤和羁旅思乡等情感寄寓山水,从而推动了山水诗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二代传人范凤翼是明末文坛上著名诗人。其文学交游甚广,遍及朝野。在明末的政治动荡以及归隐田园的时光中,范凤翼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意蕴。前期主要表现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济世情怀,而后期则主要是阐发寄情山水的隐士心态,以及由社会动乱所引发的感怀。以其交游对象将范氏诗歌分类研究,可以归纳出其不同时期诗歌特点。范氏诗歌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鲜明特点,深刻体现出明清易代之际有识之士的心境,以及明末清初社会变革在扬州地区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谢Zao诗歌尤以山水诗创作成就高,其诗歌中描绘的清新秀丽山水多见于仕宦揽游之中,谢Zao不仅将自然山水和都邑风物相结合,而且于山水之中将宦游中的欢快开朗、忧谗畏祸、抑郁感伤和羁旅思乡等情感寄寓山水,从而推动了山水诗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施闰章为清初著名诗人,不仪有清新优美的田园、农事诗歌,充满农村乡土气息,韵味悠长,而其诗集中也还有许多描摹自然山水的诗歌,于山水诗中寄托着自己的山水情怀。这些优美的山水诗,犹如一幅幅逸笔草草,气韵生动,不求形似,自娱其神的泼墨淡染的文人山水画。而其山水诗歌亦具有求其气韵,不求形似雕琢;情景交融;清新简朴,婉转悠扬,灵秀隽美的艺术风貌和丰富而悠然不尽的情蕴。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与诗歌有着渊源不断的联系。春晓园的园林设计中 ,从立意到构图 ,处处以唐代诗歌为蓝本 ,注意营造诗歌意境 ,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自然山水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晋宋人冶游山水,欣赏山水.<世说新语>以传神之笔,借山水等自然景物以比附、衬托晋宋名士的内在神明,将名士们的内在人格外化于自然景物之中,表现了魏晋名士对人格美、人性美和自然美等多方面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历来中国新诗被视为受西方诗歌影响而远离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新体。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本文从本体角度阐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诸多影响,认为正是古典诗学的滋育和制约才造就了新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诗美流向。因此新诗变革的各种优劣现象都可以在古典诗学中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10.
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典型代表。山水意识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通过观照山水以获取美感的心理活动,山水诗是山水意识的产物,中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是冲淡,这与作家创作个性和诗歌的题材有很大关系.冲淡,即冲和、淡薄,也被称为平淡、清淡,寓意质朴通俗、朴素、真切,形式自然明洁,给人平实而悠远的感受.这种真实自然的素朴美,是一种极高的美学境界.自然真实是平要求述本色之相,达本性之情,顺乎自然,不须强致.冲淡本为人的一种志趣,一种冲和淡薄的胸怀,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淡薄虚静的特点.具有冲淡风格的作品,从素相中透出宁静祥和,高雅悠远的韵味.冲淡含有闲逸,静墨,淡薄、深远等特点.概括而言是闲静与淡远.本文试图从冲淡一词的角度浅析王孟的山水田园诗.  相似文献   

12.
李少白 《科技信息》2010,(3):I0146-I0147
诗学隐喻是凸显诗歌意象的重要手段,是诗歌的安身立命之所,理解了诗歌中阴郁的含义,才能体味诗歌的艺术美。本文以艾米丽迪金森的四首自然诗歌为例,解读诗人对各种山水生灵的隐喻,体味诗人绚丽的心理图景和对宇宙人生丰富的思考,从而强烈地感知诗学隐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白春平  张宏武 《科技资讯》2012,(16):208-208
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即自然之美、留白艺术和诗境禅意。自然之美是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审美境界,王维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留白艺术是王维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引入诗歌",计白当黑",留下无限遐想;诗境禅意是王维把禅理与诗意融合的天衣无缝,真可谓妙手天成。现在探讨王维诗歌的这些成就,对于古典诗歌学习和发掘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依然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安诗歌词藻丰润,刚健清新,壮思与文采并举,为后代文人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气象的一脉,其诗作清淡中见深意,澄澈中显道壮,与建安诗歌多有相似之处。但学术界对于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关系,多注重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风去溯源,而对王、孟派与建安诗风之间的关系,则关注不够。其实,王、孟清淡派诗歌与建安传统既有继承、贯通的一面,又有发展变易的一面,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中题材与诗体是一种辨证互动的关系,新题材的出现对诗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晋宋之际山水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山水描写艺术的发展,使赠答诗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诗体解放过程,突破了西晋以来四言体赠答诗的发展困境,同时确立抒情体物的新的诗体内涵,形成了新的赠答诗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学家肖恩·里尔顿和坎德拉·彼斯奇夫在研究里谈道:在过去四十年里,富裕阶层远离大众的速度,远远超过贫穷阶层与其他阶级隔绝的速度。现今美国社会里最富裕的那群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戏称的全民中的"百分之一",过着修道院式的隐居生活——当然,得赶紧补上一句:"修道院"高踞于芸芸众生之上,"隐士"们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
动态的硝烟之美与静谧的自然、人间之丽是鲁藜诗歌的两道风景。带着源自心底的爱,以不去惊动他们的方式凝望外部世界,是鲁藜诗歌的基本姿态。以纤敏、新鲜的感觉为基础的素描捕捉平凡、日常的朴素之美,在不动声色中实现着对革命圣地的歌赞,从而传达宏阔的时代主题是鲁藜的诗美之源。在我们越来越躁动,诗越来越远离自然、生活,越来越没有感动的时候,可以回鲁藜这照照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山水描写与玄言诗的“相斥”和“相容”“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它的酝酿阶级——魏晋时期,自然山水逐渐以比较纯粹的审美对象身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诗歌表现领域。这首先反映在曹操《观沧海》一诗和曹丕、曹植“怜风月,狎池苑”一类的诗句中,在曹氏父子笔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藏汉语诗歌的代表性诗集《前定的念珠》在写作上极具现代性特质,诗人们对雪域空间的自然感受与逃避文明的忧思,结合色彩斑斓的死亡主题、浸润着宗教特征的藏区情感体验,以及借鉴现代性美学的创作观念,表达出特定地域中的空间生存体验和贯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