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苏镇江纪念赛珍珠诞辰120周年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6月8日举行,中外嘉宾150余人到会。当天下午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从作家研究、文本研究、文学创作整体研究、比较视角研究、翻译研究以及赛珍珠与驻足地关系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反映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原译名《大地上的房子》the houseon the earth)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于三十年代完成的.该书由《大地》(1931)、《儿子》(1932)、《分家》(1935)三部分组成.赛珍珠“因其杰出的传纪作品”①而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3.
《龙子》是赛珍珠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珍珠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善良、对他人充满人性关怀的乌托邦中国他者形象,这个他者形象和她早期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大相径庭。这种转变的原因有赛珍珠对美国现状的失望,也有她对中国的怀念,还包括了一些复杂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凌云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6):31-32,42
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中处处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怜悯之情,不论是家庭中强势的男性还是柔弱的女性,甚至是仆人,作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对于处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百姓的命运,作者在细腻的刻画中流露出悲凉之情;同时赛珍珠本人一生热衷于慈善。不论是作品还是赛珍珠本人所呈现的博爱精神,都有必要在现今社会中大力宣扬。  相似文献   

5.
依据跨文化交际顺应论中环境对陌生人顺应过程的影响分析赛珍珠的小说《牡丹》,剖析作品中异环境和本民族环境条件在陌生人身上的双向作用,表明文化顺应是双向的,同时也反映了赛珍珠的"文化观"存在一些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风味宴是以赛珍珠文化为主题,以镇江地域文化为内涵开发的特色风味宴,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赛珍珠风味宴菜单设计应以目标顾客需求为主导,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围绕宴席主题、主导风味、主干菜品、时令季节、地方特色等原则设计和选择菜单菜品。  相似文献   

7.
《母亲》是为赛珍珠赢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由于翻译传播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国内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作品采用自然主义笔法,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丰满、命运坎坷多难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突出描写了主宰其命运的两种性格——母性和妻性。《母亲》的特殊审美价值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背景下,《陕西科技年鉴》编辑部应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年鉴,展现真实、立体的陕西科技全貌。本文从年鉴外观、框架结构、信息资料、条目内容、行文表述等五个方面剖析出《陕西科技年鉴》的特色与不足,探讨了提高《陕西科技年鉴》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史著,内有不少篇幅反映了宋明时期江苏地区的社会风貌,是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江苏人文历史的重要资料。作者冯氏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苏南吴中故里,晚年曾在镇江任过丹徒县训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传记文学代表作《战斗的天使》着力表现了传主安德鲁真实的生活、工作、理想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赛珍珠通过女性主义的立场向人们叙述了传主生命历程与精神信仰的内涵。作者以真实性为前提条件,通过镜像重现传主在华生活的历史轨迹;又结合本人生活体验进行虚构创作,在创作中以旁观者视角深入探寻,叙述了她未曾见证的安德鲁的历史事实。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往往采用看似随意、实则有意识的手法,通过"天使""生魂"等"症候性"变形符号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了形象塑造的全新高度,最终实现以安德鲁的虚构性内容为依托,展现作家自己内心的广大空间。  相似文献   

12.
《帝国女人》是赛珍珠以慈禧太后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的原因,在中国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结合中西方叙事方式的同时,赛珍珠从自身独特的中西文化互渗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慈禧传统又独立的个性,这部小说一方面描写了慈禧作为女性统治者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细腻地刻画慈禧丰富的情感变化,彰显出女性意识,丰富了慈禧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中国美学对赛珍珠的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其作品中多有反映,以《群芳亭》为例,中国美学的思想贯穿始终,在中国庭院、餐饮习惯和思考与冥想之美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再现了许多中国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赛译水浒中的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和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主体的互相协调、交流、影响的关系上。赛珍珠与水浒原著及作者具有深刻的认同感,她直译的方法从侧面说明了译者、原著和作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赛珍珠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杂合译文既让读者体会到异域文化的新奇,又照顾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很好地实现了译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赛珍珠和赞助人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赛译本的顺利推出与出版商的赞助和支持不无关系;赛译本的合作者、中国教师龙墨芗弥补了赛珍珠中文理解上的不足,对原著的版本选择也产生了影响。此外,赛珍珠与中国学者的合作也增加了译文汉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翻译既是殖民化的途径,也是解殖民化的工具。翻译中的杂合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文化差异、消解文化霸权。赛译水浒对异质性话语的保留使译本呈现出明显的杂合特征。本文拟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分别从字词、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对赛译水浒的杂合特征进行系统的阐释,旨在发掘赛译水浒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并阐明其对当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长篇小说《母亲》,字里行间凸显20世纪初叶中国农村的风貌特征。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母亲形象,大胆冲破中国文学关于母亲性追求的屏障,还原母亲作为活生生女性的本相,清晰地点明在农村活动发展的共产党组织,预示中国农村面临的变革。抓住时代脉搏,镌刻时代烙印,是《母亲》成为在场主义写作经典作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