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动物也会开花,虽似奇谈却是事实。海洋中的开花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多为海洋中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一般固定或依附在海底或其他物体上。它们的许多外部形态与植物一模一样,可它们能开出比植物  相似文献   

2.
貌似植物的珊瑚究竟是植物、动物还是一种矿物呢?由于珊瑚甚少移动身体,因此它们常常被误认为是海底植物。直到18世纪中期,西方生物学家才逐渐了解珊瑚其实是动物。虽然在生物分类上,珊瑚归属于动物,但是它们却具有许多植物的特性,它们大多固定生长在岩石表面,拥有千变万化的外  相似文献   

3.
动物也会笑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动物不会笑,它们也不会感受到快乐。然而,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会笑不是人类的专利,不仅与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会笑,比如黑猩猩会发出一种类似于人类笑声的声音,就连老鼠和狗等动物也会笑。动物发笑的本质和人类是一样的。人类会哈哈大笑,而动物也会笑出声来,比如老鼠就会“唧唧”大笑。研究者发现,老鼠在相互追逐游戏时经常发出频率为50千赫、人耳听不到的“唧唧”声。与人类一样,动物也是越年幼越爱笑,不过成年动物还是能比人类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因此它们笑的机会更多。而人类成年后,多数人童心已泯,操心的事情、烦心…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海洋年”。为此本刊特开辟“海洋中的哺乳动物”专栏,以飨读者。翻开这个栏目,你将了解海洋中体型最大的蓝鲸、最凶残的虎鲸、会使用工具的海獭……;将结识海豹、海狮、海象、海狗,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和号称“美人鱼”的儒艮。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海洋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动有趣,但是当你掩卷思索的时候,却不能不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担忧:工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建设、航运和渔业的发展以及一切人类无节制、无理智的活动,都给这些动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甚至致它们于灭顶之灾的境地……。面对海洋,这个人类最后一个资源宝库,人类啊,该猛醒了!  相似文献   

5.
鲅鲸系海洋中型底栖鱼类,通常潜伏于海底泥沙之中。中日两国人民将主要分布于我国与日本近海一带的黄鲮鲸和黑鲅鲸统称为鲮鲸。相传以往我国渔民见其形态丑陋、不会伤人,认为其食用价值低下,往往不作为捕捞对象,它们于是得以长期在海洋中安定生活并健康成长,故渔民称其为鲮鲸(与“安康”谐音)。  相似文献   

6.
珊瑚礁素有“海洋热带雨林”的美称。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海底也出现了“沙漠化”现象。珊瑚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急需保护。珊瑚是一种海生底栖动物,与海葵、水母等同属腔肠动物门。珊瑚的个体,称为珊瑚虫。珊瑚大多生活在22℃以上的温暖海洋中,  相似文献   

7.
在海洋动物中,海豚、海象和海狮是表演界的“明星”。它们能根据汉字作动作,能随着节奏跳舞蹈。它们的表演技能是怎么训练出来的?这其中又有多少幕后故事?近日,本刊记者专程来到沈阳皇家极地海洋世界,为读者朋友探知一二。其实,几乎所有的动物表演训练都在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比如在“海象瘦身”这个节目里,海象就是被“勾引”着练习“仰卧起坐”的。在训练之初,驯养员用手触碰海象的鳍,每触碰一次就给它一条鱼吃。时间一长,海象偶尔也会主动去碰驯养员的手。驯养员这时就多给海象几条鱼吃。渐渐地,海象明白了:"原来我伸出鳍就会有更多…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关于“海底人”的目击资料一个接着一个: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以加速体内良药”。西洋4.8千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面的海里,美国海军在进行潜艇作战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海底游动,时速达280千米;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奇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  相似文献   

9.
《科技知识动漫》2010,(1):32-33
虎是一种大型的食肉动物,号称为“百兽之王”,是勇猛、威武和残暴的象征,在辽阔的海洋里,有的动物在捕食时好像饿虎一样凶恶,有些动物身上的图案与老虎身上的颜色比较接近,人们在给这些动物命名时,习惯上都加一个“虎”字,下面介绍几种名称中带有“虎”字的海洋动物,请大家看一看它们是否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世界》2010,(1):26-27
被子植物的出现打破了依靠大量释放花粉,促成精卵结合的局面。很多被子植物利用动物将花粉准确有效地送到目的地。当然,动物不会做义务劳动。被子植物为它们准备了花粉和花蜜,动物在一朵花上享用大餐时就将花粉带在身上,当它们去下一朵花赴宴的时候,就会将花粉传到指定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如果人喝了海水,会越喝越渴,最后甚至渴死。可是终生生活在海洋中的鱼、鸟、爬行动物等却不会有这种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海水淡化“装置”。科学家们已陆续揭开了装置的秘密。鱼只要一张嘴,海水就灌满了口腔。但是,这些水大部会通过鳃缝流出去,不会进入腹中。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来,一些生物学家对某些海洋动物的某种特殊功能加以训练,使它们具有了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特殊军事才能,被人类冠以海洋“特种兵”的美称。  相似文献   

13.
<正>聪明的动物们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应对漆黑的环境。比如鼹鼠能通过嗅觉来辨识立体空间,蝙蝠则采用回声定位。近期的《科学》杂志披露,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游走在明暗之间的动物"日本海鲶",它们在黑暗中生存,靠的就是化学。海鲶通常在夜间捕食藏在海底泥沙中的海洋蠕虫。研究者发现,海洋蠕虫呼吸时,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氢,这会轻微地降低周围水域的pH值。而海鲶的胡须对pH值非常敏感,只要一检测到pH值降低,它胡须上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并兴奋起来,引导海鲶迅速游到降低的区域,并立刻开启"饥饿搜索模式"。  相似文献   

14.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面的海里,美国海军在进行潜艇作战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乜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船”,在水深300米的海底游动,时速达280公里,其速度之快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 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奇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清摄影师后,就飞快地用腿部的“推进器”游走了。 1973年初,一个名叫丹·德尔莫尼的船长,在大西洋斯特里海湾发现水下有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08,(Z1):6-6
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有一个令游客驻足的奇观:海底活化石——鹦鹉螺。要说地球上最"顽固"的动物,鹦鹉螺肯定是首选。因为经过了4.5亿年的沧海桑田后,这种海洋动物依然"容颜未改"地在深海生存着。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由于其广阔与不能自由翱翔的限制,对人类来说一直是神秘世界。但如今,像在天空一样自由飞翔的“水下飞机”不再是奢求。美国麻萨诸塞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水下滑翔机,能够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的能量作为“水下飞机”的动力能源,可以实现几年内翱翔在海洋,而不受海洋深度与距离的限制。目前,这种滑翔机已通过了试验与测试。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智能滑翔机可“定居”海洋,定时提供给人类关于海底世界的一切变化和资料。滑翔机获海洋能源动力迄今为止,海洋海底的自动探测器,都需要人工“充电”补充动力能源才能持续工作。频繁的充电程序,极大地限…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学家发现,水底的各种机器操作声、爆炸声以及水声测位试验等,会给鲸类和海豚等海洋动物带来相当严重的潜水疾病。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海军每年都要定期越洋向海底跟踪潜水艇通造其海底水声测位仪  相似文献   

18.
“保护野生动物的最佳方法是把它们多吃掉一些”,肯尼业野生动物学博士大卫霍普克拉夫特这样说,“如果人们习惯吃斑马和羚羊肉,那么非洲也不会有今天这样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乍听此言,你也许会感到不可思议,但这确是一种保护野生动物的新设想。这个新设想的基本点是:人类只有对某一物种有大量的消费需求,才会去大力发展和保护这一物种。就象人类需要粮食而保护耕地一般。霍普克拉夫特居住在内罗毕市南部40公里处的一个牧场。他幼儿时期到处都可以看到野生动物,但后来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只能在国家公园里才能见到它们。  相似文献   

19.
碟光书影     
《少儿科技》2013,(1):32
《神奇校车:海底探险》同学们,当你翻开这本书,"神奇校车"会带你遨游海底世界。你可以见到很多新东西,认识许多"好伙伴",有鲜艳的珊瑚、半透明的水母、做喷水运动的鱿鱼、硕大的鲸鲨……童年是培养人兴趣的黄金时期,"神奇校车"是帮助你获取海洋知识、建立你对海洋科学初步感情的好工具。它也许还能打开智慧之窗,让你靠不断努力成为一名海洋学家。当你合上这本书、结束这段精彩"旅程"时,你会感到幸福和满足。  相似文献   

20.
海洋,浩瀚无边,蔚蓝宽广,令人陶醉。可是海洋深处却有这样一个群体,它们凶残无比,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这就是海洋杀手。咸水鳄鱼——跑起来比马快咸水鳄鱼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赤道海域,以达尔文周围的北部地区为主要聚居地。它们是一种处在食物链最高层的海洋动物,在自然界少有天敌。咸水鳄鱼异常凶残,它是少见的几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