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艺术是人的创造,其根源在于人及其实践活动,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哲学和美学的不断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竟然使得艺术之根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到了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康德、席勒从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本体论出发重新思考艺术之源的问题,尤其是席勒,作为诗人、艺术家、美学家,以诗歌的形式阐述过艺术的人类学基础,更以数篇论文明确地指出,艺术是人类的审美创造,艺术之根在于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创立了艺术起源的游戏说,并且在西方美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 ,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 ,是生活世界的美学 ,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 ,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 ,取得明显的成就 ,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 ,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在当代学术背景上跨学科交融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民歌以及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 ,对民族艺术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作出人类学的解释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学学科的现代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 ,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 ,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 ,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 ,搜集丰富的个案 ,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 ,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 ,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 ,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 ,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 ,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 ,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 ,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 ,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       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重要的艺术人类学意义。它有利于新兴的艺术人类学摆脱传统美学对精英艺术的过度关注和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漠视的狭窄思想束缚,拓宽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使美学得到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汲取边缘文化的活力和来自听觉艺术的审美经验,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激活中国美学对本土艺术与现实文化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在审美人类学美学学科这个新的生长点上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表达禁忌 (意识形态 )的产物 ,其表达机制及效果需要一个内在的结构模式加以保障 ,并且具有强大的群体性认同功能。对审美制度的研究是现实提出的要求 ,是努力回答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的基本问题的必要的和有力的理论尝试和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9.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以美学、人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整合来关注民族文化的新兴学科,目的是建构与西方学理平等对话的平台。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存在、研究方法拓展及其功用价值来讨论这门新兴学科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以悲剧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世界大师级的戏剧家,席勒关于悲剧的理论无疑在西方戏剧理论史乃至世界戏剧理论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他认为:悲剧是表现道德的目的性与自然的或道德的反目的性的冲突,通过痛苦使人获得道德快感的美学范畴,它是崇高,特别是道德崇高的集中表现,因此,悲剧的人类学功能就在于,通过激烈的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冲突使人的道德本性得到表现和高扬,从而使人性完全实现。席勒不仅专门论述了悲剧的人类学功能,而且把悲剧与喜剧进行了比较,并从这种比较之中悟出一个道理:从使人得到自由、使人性完整的人类学功能的角度来看,喜剧比悲剧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戏剧美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需要、审美交流和审美修复功能表现出来的.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透过它的视野来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不仅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代社会,民歌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凸现出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2.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作品系列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完善典范,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审美风格。从审美体验看马丽华的创作,可从中窥见她由一浪漫诗人成长为文学人类学作家的心路轨迹,也可观照出她由激情放歌到理性烛照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家的足迹遍及千山万水 ,“依山依水”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人类学的新领域。覃德清博士回顾了自己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的过程 ,并就人类学与美学的交叉、诗性思维与人文资源开发、壮学人类学研究等问题 ,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在对原生态民歌和后现代民歌做出比较的基础上,从审美人类学角度,即运用人类学的实证方法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做出阐释。由此得出,在当代社会,民歌面临一个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着重凸现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人类学的整体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生态场是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范畴,它的逻辑结构与历史结构的统一展开,构成生态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它走向审美生态场,洞开了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新境。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美的视野来看 ,民间的或民俗的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风景。审美人类学更应强化自己审美的思路 ,这样才能使自己和一般的文化人类学区别开来 ,才能突出本学科的审美的特性。在研究方法上 ,审美人类学也应更多地从美学的角度着眼 ,对残存文化进行富有特色地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对审美问题的研究重点从最初对美的本质特征的界定 ,发展为对审美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再演变为通过对跨文化审美感知的探询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与认知过程。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人类学理论演进的脉络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思考为人类学的跨学科整合与学理上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