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A不B”“不A不B”“非A不B”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种格式,它们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异同。并列结构的“不A不B”与“半A不B”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换。偏正结构的“不A不B”与“非A不B”近似,三种格式共用的语用价值:凸显焦点,突出强调。  相似文献   

2.
从形式上看,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均可用“A并且非A”这一公式表示。否定它,就是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肯定它,即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因此,如果认为应该和有必要区分两类矛盾的话,唯有从它们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来分析了。但是,我发现,众多的研究者却忽视了这一点,争论似乎由此而起,见仁见智,长期达不成共识。香港学者黄展群先生紧紧追问“A”、“非A”和“A并且非A”的实际内容,并自称是用“常识”法来解决问题,使逻辑浅白化、通俗化,切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这在他对“伸论”和“二难推理”所作的独特研究和消解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数学推理命题的典型形式为“如果有条件A,那么有结论B”。现行的中学课本,把命题描述为“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而命题的结构是这样指出的:“每个命题都可分解为题设与结论两个部份”。其实,题设与结论本身也是命题。所以,中学课本中的命题是由题设与结论两个命题组成的复合命题。 命题演算中蕴涵关系“A→B”(读为A蕴涵B)定义为“非A或B”,通常称为实质蕴涵。也就是“A→B”为假,当且仅当A真且B假时。它的真值表为:  相似文献   

4.
数学中为了证明命题“若 A 则 B”为真,有时要采用反证法.所谓反证法,是要证明这个命题的否定形式为假.这里就有一个正确写出命题“若 A 则 B”的否定形式的问题.然而有很多人把一个命题的否定形式与这个命题的否命题混淆,因而把命题“若 A 则”(简记为“A→B”)的否定形式错误地写成它的否命题:“若 A 则非 B”(简记为“A→B”).这类错误在一些已出版的书籍中也时有所见.下面摘录一段某书在证明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  相似文献   

5.
“只要A,就B”是一种典型的充分条件复句句式,它的认知层面分析为:主观推测层面,根据“只要A,就B”中A与B间的制约与非制约关系,可分为顺向制约关系(0.5<P{B/A}≤1)、逆向制约关系(0<P{B/A}<0.5)、非制约关系(P{B/A}=0.5);客观反映层面:P{B/A}=1。同时对其句式结构以及语用价值等方面也作简要分析,从而更全方位地认识这一句式,了解这一句式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原理文献[1]提出了一个非经典的分析二组分衰变曲线的方法,即“λ”法。用衰变曲线的表观衰变常数λ(t)随时间(或时刻)t 的变化关系式进行拟合,区别于用放射性总强度A(t)随时间(或时刻)的变化关系式进行拟合的经典法(“A”法),而  相似文献   

7.
充分条件关系的定义历来是逻辑学关注的焦点,传统形式逻辑的界说是“朦胧的正确”,而正统数理逻辑的规定实为“清晰的荒谬”。“事件A是B的充分条件”的逻辑含义是“可独于A、B的有无确定(这称为“第一独立性”)不会是有A而无B”。这便是非纯真值函数的复合事件——充分条件事件“若A则B”。其间的“前件A为有可独立于后件B的有无确定”称为“第二独立性”。包含在充分条件关系中的逻辑性质两个独立性是人类能以有限把握无限、从已知进入新知的逻辑依据,是逻辑科学这座大厦两块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甲A姓什么     
“甲”在汉语中的意思是第一,“A”也是一级、优秀的意思;每年一届的“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让“甲A”成了媒介报道最多的名词;“甲A”,可说是无人不知。“甲A”商标已然是一块金字招牌,得益有多大该是所有商家都能体会的。但“甲A”商标的故事,总让你感到一些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9.
高中数学在教过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后,有必要在解题教学中,通过范例与学生一起研究解题对策,并总结规律,以期提高解题能力.同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其中最简捷的解法应取决于最佳决策,下面列举本人在教学中关于解题对策的几点粗浅看法.一、据“A=A”,取“非反即正”对策(反格策略).按理说,任一个成立的命题既可以从正面肯定,又可以从反面否定,来衬托出正面的成立.何时取“非反即正”对策呢?一般说来,若正面所含情况多,而反面所含情况极少,或正面下手困难时,可试从反面下手.例1、(选自(皖)《高二代数基础训练》)  相似文献   

10.
描写绥宁方言中两种量词重叠式:一种是“AA”及其加缀式“AA唧”,另一种是“A—A”及其加缀式“A—A唧”。“AA”表达“周遍”意义,至迟在唐五代已经产生;“A—A”既表“周遍”意义,又表“逐一”意义,其产生的上限在唐代中后期,下限在宋代;变式“AA唧”和“A—A唧”可能在元代以后产生。  相似文献   

11.
棉花“洞A”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洞 A”雄性不育株是自然突变而来,经研究为隐性核基因控制,定名为msc(?)msc(?)。四川省南充地区农科所、省棉花研究所已先后培育出“洞 A”、“751A”、“473A”两用系,并筛选出川杂一、二、三号三个杂交棉品种。其中川杂一、二号在南充地区推广十万亩,获得了好的收获。为了探讨“洞 A”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时期和表现,曾对“洞 A”小孢子母细胞的变化,减数分裂和小孢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南充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相似文献   

12.
“没A没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种固定格式.从A、B的语义聚合关系看,该格式的语义内涵分别是“既没A,也没B,也没……”,“既没A,又没B,而是C(C是A、B的中间项)”,“不分A、B”,“不管A、B”,“没有一点儿A、B”等;其语义特征可归纳为[+否定]、[+适中]、[-区分]和[-分寸].从语用上看,该格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该格式结构精练、内涵丰富,符合会话的经济性原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能产性.  相似文献   

13.
一古汉语有一种十分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之”字用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它记作“A+之+B”。那么“A+之+B”是什么结构?对此语法界有两种对立的意见。第一,认为“A+之+B”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第二,认为“A+之+B”是主谓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原来的主谓结构(我们把它记作 A+B)插入“之”字而变成”A+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A 之与 B”结构的形成。为此,本文首先将连词“与”分为表相与的与_1和表相比的与_2。这样,“A 与_1B”和“A 与_2B”在与的语义上,及其结构的语法功能和其所在句的句型上形成差异。而“A 与_2B”正好和“A 之与 B”相同,由此推说:“A 之与 B”经由了“A 与_2B——A 之与 B”的形成过程。认为“A 之与 B”中的“与”和“与”的介词向连词过渡无关。“之与”实际上是对与_(1/2)分类和分流的结果。其完成时期在战国初期至中期,其代表作是《墨子》。是《墨子》时代“明同异”的表达需要促成了这一分类和分流。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逻辑》课程中,用“与”、“或”、“非”三种基本运算可以描述命题逻辑中任何复杂的问题。换句话说:不管逻辑电路多么复杂总可以看成是由“与”“或”、“非’等简单门电路组成的。但是,逻辑函数实现时不是用“与”、“或”、“非’门作基本的逻辑单元,而是大量使用“与非”。“或非”、“与或非’门,它们是数字逻辑集成电路系列(74LS00,74LS02,74LS10,74LS20…)的复合门电路。这是因为:“与非”、“或非”“与或非”门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实现“与”、“或”、“非”三种基本操作:一、用“与非’们实现“与”、“…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具有谱半径ρ的非负不可约矩阵 A,Meyer 引进了 Perron补的概念去解决 A 的 Perron 向量问题,Meyer 的方法是个典型的 Divide-and-Conquer(“分而制之”)的方法.本文的算法只用一个 Perron 补就可以计算出 A 的 Perron 向量.  相似文献   

17.
科研消息     
一棉花“洞A”雄性不育“一系两用”及杂种优势利用获一等奖我院生物系与其他兄弟院校及科研单位共同研究的棉花“洞A”雄性不育“一系两用”及杂种优势利用科研成果,荣获四川省1980年度重大科技成果唯一的一等奖。去年,南充地区示范、推广,用“洞A”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棉种植10万亩,在低温、伏旱、秋涝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灾害条件下,仍比当地原有生产用种增产42.5%。10万亩杂交棉田获得经济效益一千一百万元,约等于科研投资的十倍。  相似文献   

18.
以下设 p 是大于2的质数,a 是 p 的平方剩余,b 是 p 的平方非剩余。现在我们要解x~2≡a(modp) (A)这个二次同余式,这就是说,要找出一个求解公式。若 p=4n+3,则已知x≡±a~(n+1)(modp)是(A)式的解。若 p=8m+5,则(A)的解式也不难求出。但对于 p=8m+1,正象在他的书“”第四章第35节内所说的,一直还“没有现成的公式。”华罗庚先生在他的“数论导引”(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一书内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当他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形容词带趋向动词,构成“A+趋向补语”格式.这一格式在句法和语义方面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本文试作一考察.一1.1 我们考察发现,能够出现于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趋向动词只有“·起来”“·下来”和“下去”,换句话说,形容词带趋向补语的格式只有三个:S_1:A+·起来S_2:A+·下来S_3:A+·下来1.2 A+趋向补语,或表示状态的开  相似文献   

20.
两宋时期的思想界,兴起了一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在孔门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孟子》一书也由子书上升为经书,但与之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疑孟、辩孟乃至黜孟的“非孟”思潮。本文对“孟子升格运动”过程中的“非孟”思潮进行论析,认为“非盂”思潮出现的原因极为复杂,与当时学人的疑古思潮、政治态度、思想倾向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