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尚子力 《科技信息》2010,(21):382-383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理性严谨,善于归纳的的西方建筑美学思想相比,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则重经验,轻理论,凝聚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里,可以大致概括为风水之美、主体布局和园林之美。本文以贝聿铭的香山饭店为例,从环境选择、建筑格局和园林营造三个方面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刘昕 《科技资讯》2006,(22):82-82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美与环境美的本质规律,分析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探索建筑艺术实践方法的学科。它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建筑与园林素来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在中国的园林发展中,建筑与园林始终是统一融合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之下,建筑园林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符号显现出艺术的美感,创造古典园林的意境,阐释了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内涵以及艺术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派别是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儒家美学明确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作用,道家美学揭示了审美和艺术的重要特征,犹如两颗耀眼的明珠,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深邃的夜空。本文从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中,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园林建筑的布局美、虚无之美、韵律美、造型美、意境美、文化美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园林建筑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些想法,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并保护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最高追求之一,它是在中国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制约下形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导致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艺术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重视艺术对人格修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提出的,在汉、唐、宋等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得到了尊崇和强化,但也受到魏晋六朝和明末清初回归艺术美本身的倾向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哲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中国的古典译论及近代译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译论的投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卫锋  李丰衍 《科技资讯》2011,(22):82-82,84
从有记录的古代赵州桥开始,中华民族就在追求桥梁的建筑美,并且不断地创造美与发展美。所以,促成今天世界桥梁建筑艺术多姿多彩的局面。因而技术与艺术必需完美地结合成为当代桥梁建筑总原则,只有懂得美学,懂得建筑学的优秀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既稳固、又经济,既降耗、又美观的桥梁作品,工程师必须掌握艺术规律、具有美学修养。  相似文献   

9.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既是实践的,也是为人生的,他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讨论美和艺术的问题,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基础上阐发对美的理解。在他看来,美学的问题需要通过艺术来解决的和回答的,蒋孔阳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对象,巧妙地诠释了他的美学理念。因此,要了解蒋孔阳美学思想,就不能忽略蒋孔阳对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西方20世纪学与古典美学的关联、西方20世纪美学的基本面貌、主要流派、发展逻辑进行了描叙,并对这样的面貌和历程所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了阐明,更主的是,从世界史历程和新的全球化境遇来理解20世纪西方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反思现代性美学体系的问题意识下,更多的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中国古典美学。围绕着反思现代性、面对全球化以及构建本土化的美学等问题意识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成为学界的共识。2009年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美学史写作范式、儒家美学价值重估以及中国生态美学智慧等论题都体现了这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不休,"后实践美学"的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前期实践美学",因此,有必要重审"前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要义,以客观对待"后实践美学"的质疑。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践美学"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在终极指向上与"后实践美学"趋向合流,最终形成"实践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关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4.
以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小说为切入点,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现象置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探究,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审视,新时期以来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展示,可以看到,寻根思潮之下的暴力描述,更多地是一种民族活力与原始生命力的展示;先锋文学中的暴力描述,虽不可避免其“文本实验”的缺点,但更多地具有一种批判性的指归;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有雅俗流变的趋势,其中的暴力现象不免有商业目的;世纪末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势下,暴力在文学作品中恭未有特别展示,而莫言的《檀香刑》用语言的狂欢与审美化的笔调赏玩暴力,也契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感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面对强大的西方传统学术背景,中国学人们意图在更高的维度上重构中国现代美学。也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中西两种不同类型美学的对话与交流。基于这样的认知,要想建立具有现代形态意义上的中国美学,要从“类特质”视角出发看待中国美学,既不要以西抑中,也不能以中抑西。应把中西美学看成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资源。也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对待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的美学,挖掘各自有益于人类审美思想精华的东西,将中西两种不同类特质美学放置于平等的平台上,实现中西美学可能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中国美学的建设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上与西方美学同步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美的境界超出了真、善和艺术的有限界定。在真的领域,一切受着理性的限制无法达到无限,然而从理性中生发出超越理性的境界则可以走向无限。道德总是受来自他律和自律的限制,然而从其中生发出来的美的境界则使人摆脱有限的缠绕。艺术领域受着自身的感性、对意义追求的限制,从其中生发出的境界则是人超出此种限制使人走向空明至境。  相似文献   

18.
程雅倩  马福民 《科技资讯》2013,(31):255-25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信息检索课在高校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本文吸收了接受美学的相关观点和方法,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审美经验",制定好课程目标,并利用召唤结构原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而形成了不同的两种哲理美学体系和流派,通过比较分析,对借鉴并运用于产品造型设计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