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杨荣 《科技资讯》2014,(27):94-95
该文将从人的本质出发,指出生态问题的实质是当前人类在处理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危及了人类的生存、自由和尊严等本质,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其实质也决定了生态问题的呈现只能是两种形式:一是,生态发展违背了人的生存、自由和尊严,我们称之为"生态异化";二是,实践观念中的理性品质弱化或者受到忽略,我们称之为"实践异化"。这两种形式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生态发展背离了其第一原则——不能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由此,这也决定了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方向,即从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合理性的控制着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既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革命性变革,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更是对人类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观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大大促进了人类固有的价值观、发展观、实践观、伦理观等重大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博大精深,应当成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人与自然的长期对立和冲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终于使人类认识到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分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四种途径 :一是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是必须树立生态伦理观 ;三是必须树立绿色消费观 ;四是必须树立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逐渐从对自然的受动关系走向更加能动的关系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虽然科学技术在发展和运用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只有提高人类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具有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并将义务观、善恶观从人类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些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是可供我们借鉴、继承和弘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自然道德是伦理学与生态学的中介点,其可能与必要构成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自然道德的可能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人对其本性本质的一种把握和实现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征服”理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形成“以人为中心物我一体”的道德理念,创建一种良性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技术在人类的现实生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技术是我们得以改造自然实现人类自身基本生存的工具,另一方面,技术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存在物,自身构成了人与自然相沟通、相联系的桥梁与中介。随着技术哲学的不断发展,对于技术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文章力图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探讨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相沟通的中介在人们现实生存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期在关于技术本质问题的思考方面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康德哲学的巨大历史课题。自然合目的论作为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独特的理解。康德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目的论自然观,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给予了深刻反思,具有当代和谐自然观的意蕴,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人与自然的依存、对立和同一,人类从自然界的两次提升,自然有机体与生命有机体的运动,人与自然及社会共生共存,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社会形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对应,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的产物。生态道德是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道德的核心是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必须把生态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而加大生态问题的宣传力度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力度 ,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自身做起 ,切实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则是当前生态道德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重视生态问题 建设生态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是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的产物。生态道德是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道德的核心是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必须把生态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而加大生态问题的宣传力度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力度。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切实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则是当前生态道德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伦理学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生态伦理学的伦理基础是由自然的价值、自然的权力和自然的利益构成 ,阐明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指出其自身的局限性 .对于解决人类的困境和危机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今天,需要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环境伦理学的理性思考。人类应当认识到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认识到自然的固有价值,尊重生物生存权和生态安全的权利。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建立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平等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与生态的历史嬗变历程进行阐释,分析科技与生态嬗变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试图寻求问题消解: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狂妄征服自然过程中滋长了不合理的控制自然价值观,以及人对科技的依赖性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其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自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人类对科技认知的有限性并存,应当在认知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生态伦理范式转变,促进生态与科技的良性嬗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生态科技内涵及生态科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新时代科技与生态嬗变的前景进行展望:从理论维度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技伦理机制;从实践维度上,构建生态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伦理学则把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灾荒文学的本质就是折射这一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不但刻录了灾荒的历史痕迹,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抗灾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生态观和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美学在经历了重建实践本体和超越实践本体之后,似乎开始进入到对生态本体的构想之中。但目前的一些生态美学研究还具有过多的诗意想象成份,并时常陷入"人类中心"、"反人类中心"、信仰与科学等等的矛盾。生态美学否定实践和主体性的武断姿态,也使其面临关闭对人的存在进行深切理解的险途。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想象的、思索的、语言的、实践的存在物,最终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为原初和根本的,但它不是人类生存关系的整体和全部。人们无法忽视生态美学开启的新视野,但一种能够引导方向的美学无法离开人类整体生存活动的大关系和总基础。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的存在论美学或许能为试图突破认识论模式的中国当代美学开辟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