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在其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地对中国城乡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予以关注和批判。从《商州初录》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诗意抒写到《废都》对西京文人精神危机的救赎,再到《高老庄》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所吟唱的乡村知识者和乡土文明的挽歌,贾平凹勾画出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城乡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嬗变历程,也昭示了作家对自身所在的知识者群体精神生态的深切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已经被充分物化的现代社会,贾平凹以“狼”这种野性十足的动物给大家敲响了警钟。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借助狼来说明天地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着生命和灵魂的,试图展示人与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平等互为的关系。贾平凹的这种生态理论与两千年前老庄的宇宙本体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3.
《与狼共度》是一种生态意识关照下的动物叙事。作者法利·莫厄特通过对狼的书写以及为狼的"正名",完成了狼形象从"象征符号"到"生命的主体"的华丽转变,通过对狼与人类社会的对比,由此引发人类对于生态的的思考以及深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当代乡土与现代设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前建筑中存在的建筑特色危机和所面临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重提了"当代乡土"的设计理念,剖析了传统建筑中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蕴涵的生态美学的设计思想,分析了"当代乡土"与"普通城市"两种建筑设计观的利弊得失,最后提出以当代乡土观完善对历史名镇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当代著名生态作家法利·莫厄特的纪实文学作品《与狼共度》颠覆了西方哲学和文化对狼的偏见和误解,彻底扭转了狼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从后殖民动物批评的视角解读该作品展示了狼从传统"象征符号"到"生命主体"的再现,解构了基于二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种主义思想,颠覆了笛卡尔的"动物机器论",表达了作者反对人类的殖民霸权、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超越了一般生态批评的范畴,指出<狼图腾>通过对草原狼性的描写和狼的图腾形象从神圣向世俗转化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对自然生态的巨大影响,在狼获得文化英雄和生态英雄身份出场的同时,也在历史文化的冲突和草原生态变迁的现实中凸现了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7.
《怀念狼》是一部内容诡异的长篇小说。本文通过分折认为,在小说中贾平凹借助狼与猎人的传奇性故事表现了作者“万物有灵”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失去对立面,生命失去自然界的挑战后生命力衰退的疑虑。小说的叙事方式是传统的,而内容则体现了贾平凹先锋性的方面:放弃经验,演绎观念。  相似文献   

8.
从贾平凹的创作历程来看,贾平凹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责任感的当代中国作家,他以丰富的创作深度介入了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心灵深处,对发生重大变革的中国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贾平凹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创作呈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反映了农村的可喜变化.他前期创作的写作立场、叙述方式、叙述策略明显不同于他的后期创作.分析贾平凹前期创作的叙述内容与叙述策略,可以理解贾平凹书写农村变革的方式,更能领悟他想象中国现实的方法,以及裹挟于其中的作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乡土书写中,陈斌先秉承现代启蒙精神,以自觉的文化意识,观照乡土子民的生活。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再现及乡民现实境遇的表达,揭示了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的复杂、乡民心理深层的厚重积淀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嬗变,突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转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生态文化批评的代表作,前者对陶渊明的历史影响、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后者则聚焦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以生态文化批评的方法进行解读,为中国生态文化批评提供了跨学科研究个案。在这两部专著及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和访谈中,鲁枢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批评观,这是建立在精神生态、乡土思考、传统文化和绿色话语之上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如何处理审美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关系,这是当代乡土小说一直面临的困境。对乡土中国现实和历史的“苦难”存在的焦虑成为主导情绪支配着作家和批评者,它不仅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种种问题,也导致批评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偏差。阎连科的《丁庄梦》以一种简单、富于象征性的结构和语言给乡土小说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乡村重大题材的书写展示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自“五四”起,中国的小说家开始对乡土中国的生活状态进行描述。198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家们开始反思与探索。河南作家阎连科突破被“现实主义”固化了的乡土中国形象,对乡村的生存与死亡进行“极端化”的书写,将人类在面临绝境时所能承受的限度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小说表现出对中国改革开放各阶段的时代氛围进行文学表达的整体特征。从时代书写的角度入手,回顾了贾平凹各时期文学创作对不同时代气息的捕捉与描摹,分析其新作《高兴》叙事的内部分裂状态及其与时代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倾心之作《秦腔》在学界评议众多。无论是认为作品的叙述过于烦琐,还是认为作品仅仅对上个世纪农村经济变革时期乡村变革的脉象把摸,都未能挖掘出贾平凹流露在作品中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剖析《秦腔》,以期揭示《秦腔》独特的魅力所在,从而得出,《秦腔》通过对农村物质现状和农民精神现状的现实主义刻画。深刻体现了贾平凹对传统的乡土观念和乡土精神的呼唤与告别的双重心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贾平凹的几部长篇小说来分析他的创作风格的演变,作一个简单的陈述。贾平凹从第一部长篇《商州》到长篇《怀念狼》,逐步体现出由写实到“以实写虚”的转变。这一变化是由作家自己的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文字驾驭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完成的,本文着重分析了《浮躁》《高老庄》《怀念狼》三部作品,从中看出贾平凹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城镇化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乡土文明的撕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和"安土重迁"为核心的传统孝道的演变。孝道的演变虽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其对乡土中国和"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却是深刻而不容忽视的。乡村社会对传统孝道的强调和坚守,亦是中国城镇化必须汲取的重要精神资源,新一轮城镇化当转变城市本位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和载体,保留对"乡土"的足够敬重,使"乡愁"不仅能够记得住,而且也不再疏远。  相似文献   

17.
《可可西里狼》是杜光辉最体现生态意识的代表作之一,揭示了人类为了自身利益,欲望膨胀,对可可西里地区资源的过度掠夺,并深刻地暗示了"不健全的社会经济发展机制、精神危机的人类和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才是破坏这个地方的美丽生态环境的真正"恶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疯狂拜金的社会里,人类在精神上遭受了种种污染和破坏,心灵上焦渴、浮躁、孤独和虚空,失去了精神家园,染上了种种精神病症,与自然灾难一样,出现了精神生态的危机,最终道德沦丧和良心缺失,人性逐渐转化为"狼"性,欲望的追逐使人性中的"恶"压制了"善",这就是新世纪的"狼"。  相似文献   

18.
以汉语为载体的马华文学在马来西亚处于微妙的文化混杂语境乃至边缘化处境。在中国-东盟文学关联域,马华文学代表作家黄锦树具有特殊意义。他的"中国后裔之子"和"南洋之子"双重身份,使他能够游刃于华人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之间。一方面,黄锦树关注中国性的书写;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拆解历史传统,进行马华文学的本土重写。黄锦树的文学作品昭示了双重身份与文化混杂的"第三空间"特征,在当代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恪先生以先锋写作的姿态在"碑基镇"系列中短篇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正附文叙事体",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些作品站在地方性视角考察乡村文化与人类命运、人性、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为当下乡土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的向度。本文通过对刘恪小说中南方乡村的诗意建构、地方经验的引述、地方风俗的考古、乡土语言的寻究、乡村人物精神的勘探等方面的分析,探询作者对乡村的山水与人物、人性与命运、历史与传统等关系的思考与质疑,并在作者的思考中做一些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意识引导下的乡土诗歌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与中国历史的和谐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着,在此"前景"下,具体地历时分析了陈有才"新乡土诗"创作从歌谣体向口语体变化所体现的"现代性"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