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尽管各类试验本众多,但总的趋势是在逐步增加表现“人性、心灵美”的内容。追溯语文30年的发展史,语文不仅仅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启迪文学素养,还充当了政治教育,科学普及等越俎代庖的工作。在大语文观的旗帜振摇下,许多教学工作者把语文教学的包容理解成了万事俱备,似乎语文是个品相很好的青花瓷器,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什么都可以挖掘。语文课似乎更生动了,学生似乎更爱听了。然而,我们更多做的事情是在越俎代庖的讲解课文,搞泛化教育,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我们常说让语文再语文一点,让语文回归语文,但我们仍然有许多困惑。现实中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考试的压力,受到一些人为性的制约,发生了越来越多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课堂上仍然围绕“道”为中心,人文性出现了过多的弥漫,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课应该讲什么,应该怎么上?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和创新教学,我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首先是“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越教越不会教了,”有的教师发出感叹。原因之一恐怕是语文教学内容缺乏确定性。备课、讨论、评卷中常有争议,但往往缺少判别正误、恰切与否的凭据。编辑教材教参,一旦带有主观随意性或发生疏忽,更会给教学带来麻烦。中国语文的模糊性本不是短处,可是在基础教育中若将“模糊性”放开,用来考教师考学生,便会让人叫苦不迭了。这说明我们在研讨语文教育思想、观念、思路、方法时,“教什么”的问题至今并未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现代教育新技术不断运用在各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异彩纷呈,但在这背后我们却不难看到语文教学的失落——课堂变得热闹了,而语文味儿却淡化了;人文性增强了,工具性减弱了;综合的东西多了,学科特点砷不突出了。使语文课有点不像“语文”了,语文本色显示不出了本色语文。  相似文献   

6.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和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教学原则的表述存在着零碎的、片面的、甚至相互包含,相互矛盾,不成系统的问题,语文教学原则的表述也存在如此问题。因此在分析和借鉴已有语文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相协调的教学原则;语文心力与语文智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情感体验与言语实践相协调的原则;对话主体间(教师、学生、文本)相协调的原则;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是一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思想情感上受到良好熏陶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目标必然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借此领悟文章的深邃内蕴,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现就一堂语文课的结构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问题作些浅谈,愿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8.
苏红 《海峡科学》2006,(9):119-119
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千万别让语文课失去了“儿童味”。  相似文献   

9.
许三艳 《科技信息》2011,(36):337-337
语文教学是小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是所有语文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从“为有源头活水来”,尊重“需要”,注重“激趣”,让学生“兴趣浓浓”,“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等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认识探索过程,这主动的认识活动要想收到满意的效果,无疑需要情感的支撑与推动.但长期以来,职教语文课的教学过分强调语文专业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的情感与需求,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同时也淡化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审美修养方面应有的功能.因此,现在应该是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怀古教育的时候了.下面就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江静静 《科技资讯》2014,(8):190+192-190,192
中职教育是目前的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教育中语文课则是公共必修课之一,其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这一科目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享受,在思想上得到拓展,使得学生的意志得以加强、心灵和人格得以滋养升华。在语文的学习中,通过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文章便针对当下的教学环境中,中职语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日一老师提问学生:“假如在你的一生中只剩一天的光阴,你准备怎样度过?”一生答日:“带上足够的钱周游世上的名胜古迹。”另一生答日:“到豪华宾馆大吃一顿,美美地享受一下。”第三个学生答日:“上一天语文课。”老师听了很欣然,又问:“为什么?”“因为上语文课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哈哈——他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大笑,那位老师也尴尬地笑了。这仅仅是一则笑话吗?不是!它说明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也映射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仍徘徊在“不考的便是不教的,不考的便是不学的吼隆圈里。我们语文老师往往一面忙于教改,一面又疲于应试,无异于带着枷锁的舞蹈。语文中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也难以实现。所以目前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在书中找答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3.
情感教育,就是指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这就肯定了语文教学具有情感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行,一线教师难免产生很多疑难与困惑,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作者的研究与思考展开论述,对当前的语文课改、语文教学中的诸种关系、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语文教师的负担以及语文高考等人们关注、思考的热点问题作了建设性的阐释和回答。行文中体现了真正的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90年代以后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虽然每次争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不同,但实质都是如何看待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这和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形式”与“实质”由两相对峙到相互消融、最终归于统一的演变轨迹,对于语文教育是否也有普遍意义呢?  相似文献   

17.
不少语文专家指出;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老师向学生满堂灌的是所选范文的内容,把语文课上成了不是语文课,或把语文文本肢解破碎,使得教学枯燥乏味,严重偏离了语文本位。本文从语言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论述“语言品味教学论”,呼唤回归语文本位。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总不失时机地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相似文献   

19.
谢兆丰 《科技信息》2010,(35):I0310-I0310,I0353
当前社会,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笔者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感觉到语文教师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当成一项长期而光荣的任务,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标题中的一心指匠心,喻课堂教学的艺术:一意指的是意识,即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把语文课当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堂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陈媛媛 《科技信息》2010,(11):238-238
在职业学校全面塑造学生人格意义重大,而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名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责任,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充分挖掘语文中的人文性内容。同时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