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研制了一种咪唑衍生物(BBIM),利用失重法、动电位扫描极化法及SEM研究了BBIM与碘化钾和甲醛在质量分数5%HCl中按一定比例复配对碳钢的缓蚀效果,讨论了浓度、温度对缓蚀性能的影响,同时对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种复配缓蚀剂在5%HCl腐蚀环境中对碳钢均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缓蚀作用机理为协同机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极化曲线法、失重法及俄歇电子能谱分析等研究了一种新型油田污水缓蚀剂膦甲基酰胺在碳钢表面的电化学及吸附缓蚀作用机理。电化学实验表明此类缓蚀剂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吸附热力学实验表明膦甲基酰胺是一种吸附膜型缓蚀剂,它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EL-Awady吸附等温式,在碳钢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石油酸酰胺及石油酸咪唑啉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借助静态腐蚀失重法确定了硫氰酸钾/硫脲缓蚀剂的最佳配方,并分别研究了该配方在5%硫酸、5%硝酸及5%盐酸中对45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在5%硫酸溶液中,使用硫氰酸钾:硫脲为7:3的质量比配方,缓蚀剂为0.2%时对45碳钢的缓蚀达到最大,缓蚀率为82.3%;在5%硝酸溶液中,使用硫氰酸钾:硫脲为4:6的质量比配方,缓蚀剂的加入量为0.1%时对45碳钢的缓蚀率可达到99%以上;在5%盐酸中,只需加入0.2%的复合缓蚀剂(硫氰酸钾:硫脲=4:6),对45碳钢的缓蚀率可以达到76%。Tafel极化曲线表明硫氰酸钾/硫脲复合物的加入可以明显地降低45碳钢在3种酸溶液中的腐蚀电流。  相似文献   

4.
肉桂醛对X60碳钢的缓蚀行为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动电位扫描法研究了在盐酸腐蚀介质中单组分肉桂醛缓蚀剂以及它与苯扎溴铵的协同效应对X60碳钢缓蚀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协同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与缓蚀剂协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稳态极化曲线法 ,测定了几种表面活性剂与缓蚀剂复配后 ,在盐酸介质中 ,对 4 5 #碳钢的缓蚀作用及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含有膦羧酸类缓蚀剂、阻垢分散剂的缓蚀阻垢剂对A3碳钢在模拟循环冷却水中的缓蚀性能、阻垢性能及缓蚀机理。测试结果说明:含有膦羧酸类缓蚀剂缓蚀阻垢剂对A3碳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含有阻垢分散剂的缓蚀阻垢剂对模拟冷却水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缓蚀剂在硫酸中对碳钢的缓蚀机理,以胺和CS2为起始反厘物,制备出一系列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缓蚀剂,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对该缓蚀剂在硫酸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在浓度为0.5mol/L的H2SO4中对碳钢表现出较好的缓蚀性能;在硫酸溶液中,随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缓蚀剂浓度的增加,缓蚀效率相应提高;在H2SO4介质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是一个混合型缓蚀剂,氮原子上取代基不同对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复合型酸化缓蚀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喹啉为母体,配以有机胺和芳香族化合物,与卤代烃反应合成了一种复合缓蚀剂。采用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法评价了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分析了缓蚀机理,并与目前国内常用的酸化缓蚀剂缓蚀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复合缓蚀剂为阳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能够有效抑制盐酸对N80碳钢的腐蚀,比目前使用的缓蚀剂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循环水温度对不同材质的换热设备的缓蚀影响,利用电化学腐蚀测量方法,研究加入阻垢缓蚀剂的循环水在不同温度下对10#碳钢和316L不锈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测定极化曲线。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水温度的升高,阻垢缓蚀剂对10#碳钢和316L不锈钢的最佳缓蚀温度不同。当循环水温度为40℃时,对316L不锈钢的缓蚀作用最好;对10#碳钢的缓蚀作用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当循环水温度为60℃时,对10#碳钢的缓蚀效果最好,316L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要优于10#碳钢。由于10#碳钢和316L不锈钢有着不同的电化学腐蚀机理,因此导致了两种材质在循环水中最佳的缓蚀温度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JZH-1,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测定了其在盐酸溶液中对碳钢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JZH1对45^#钢在浓盐酸中的腐蚀有较好的缓蚀作用,是一种高效缓蚀剂.该缓蚀剂可同时抑制45^#钢在盐酸中腐蚀的阴极过程与阳极过程,是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1.
OP在酸性溶液中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乳化剂OP在1.0mol/L盐酸中对20^#碳钢的缓蚀作用,发现OP是一种混合控制型的缓蚀剂,对阴极反应产生表面覆盖效应,而对阳极反应产生负催化效应;微量的OP与有机胺具有良好的协同缓蚀效应。  相似文献   

12.
碳钢在流动氯化钠溶液中的磨损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通过自行设计的管流动态模拟装置,研究了碳钢在质量分数为3.5%流动NaCl溶液中的磨损腐蚀。用重量法和极化曲线等方法,揭示了磨损腐蚀的规律及其腐蚀控制步骤,发现0~5.0m/s内随着流速的增大,磨损腐蚀速度增大,而在5.0~12.6m/s范围内腐蚀速度显著降低,超过12.6m/s时磨损腐蚀则又随流速增大而增大。动力学过程的分析验证了腐蚀协同效应中电化学因素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在玻碳电极上直接制备了石墨烯/亚甲基蓝(GR/MB)﹑石墨烯/纳米纤维素(GR/NCC)﹑石墨烯/纳米纤维素/亚甲基蓝(GR/NCC/MB)修饰电极,研究了不同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研究表明:相比GR/MB电极,GR/NCC/MB修饰电极对亚甲基蓝的电化学活性要高,氧化还原峰电流值可达4~5倍.其扫速的平方根与峰电流成线性关系.当石墨烯与纳米纤维素的质量比达到1.00∶4.60到1.00∶5.75时电化学活性最高.纳米纤维素和电化学还原的石墨烯通过协同作用增加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从而使GR/NCC/MB修饰电极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考察了 0 .5 mol/ L HCl溶液中 2 -巯基苯并咪唑 (MBI)和 1 -苯基 -5 -巯基 -四氮唑 (PMTA)对铜的缓蚀作用。MBI和 PMTA的加入使铜的自腐蚀电位正移 ,对铜电极的阳极腐蚀过程存在抑制作用。两者复配使用增强了对铜电极的阳极和阴极电化学过程的抑制作用 ,提高了铜电极膜电阻 ,从而具有较好的缓蚀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激光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电化学阻抗技术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实时、动态和原位观测了涂覆丙烯酸聚氨酯涂层的碳钢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浸泡初期的界面腐蚀行为,并对比了纳米TiO2的添加对界面腐蚀行为的影响.在浸泡初期无宏观缺陷存在时,激光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成功检测到涂层界面的微小变化,电化学阻抗技术显示不同涂层低频阻抗膜值的变化情况,均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获得的腐蚀电化学形貌结果一致,即在浸泡初期,未添加纳米TiO2的涂层其界面变化速度(即锈蚀萌生速度)较添加涂层明显得多,表明纳米TiO2可延缓涂层/碳钢的界面失效.  相似文献   

16.
无机缓蚀剂与表面活性剂对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电势扫描法测定了碳钢在饱和 (NH4 ) 2 CO3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研究了几种无机缓蚀剂的缓蚀作用及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 :当体系中添加 0 .1%的量 ,钼酸钠缓蚀性能最好 ,相对缓蚀效率达 6 8.3% ;当 0 .0 5 %的钨酸钠与 0 .0 5 %平平加复配 ,协同缓蚀效率可达 72 .7% ;应用动电势扫描法能够快速、简便地测定腐蚀速率和评选缓蚀剂。  相似文献   

17.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作为碳钢缓蚀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失质量法、极化曲线法研究了20#碳钢在含有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H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发现在室温和50℃的条件下,5种苯并咪唑化合物的缓蚀效果都很明显。其中2-对氯苄基苯并咪唑的缓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含氮有机化合物BIEA,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测定了其与丙炔醇复配时在盐酸溶液中对45#钢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BIEA与丙炔醇有很好的协同作用。BIEA与丙炔醇的复配体可同时抑制45#钢在盐酸中腐蚀的阴极过程与阳极过程,是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过氧化氢氧化升温实验,对原煤、原煤添加卤盐复合阻化剂和原煤添加工业废渣协效物的新型阻化剂三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考察了阻化剂对灵石肥煤的阻燃效果.结果表明,添加绿色金属矿渣-红色金属矿渣协效物的新型阻化剂阻化效果最好,阻化时间变化率为108.67%.基于煤氧复合作用理论,讨论了抑制煤炭自燃的阻化机理.  相似文献   

20.
This work described an amperometric hydrogen peroxide (H2O2) biosensor based on immobilization of hemoglobin (Hb) on a glassy carbon (GC) electrode modified by platinum nanoparticles, which was prepared by an in situ chemical reductive growth method.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measurements confirmed that the Hb was immobilized on the platinum nanoparticles-modified glassy carbon surface and has a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platinum nanoparti-cles in improving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H2O2. The Hb immobi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