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的相关论述,试图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两个层面重构他的欲望-普纽玛-行动模型,并由此指出"普纽玛"在欲望导致行动的过程中,在物理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这种解释模型为亚里士多德突破身心二元论的传统思路、结合物理层面的因素来说明人类行动者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关键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戴维·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所做的评论并试图回应可能招致的批评,由此捍卫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与辩护。本文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对普纽玛的说明仍存在含混之处,但是他所持的这种心理物理学路线在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研究人类行动者的道德心理提供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2.
纽拉特的"混合"概念是指统一科学的语言必须是精确词项和不精确词项的混合物。在摒弃形而上学方面,纽拉特的这一主张与强调用精确语言词项统一科学的卡尔纳普产生分歧。我们可以由这一侧面看到一个真实的维也纳学派,而且从这一概念对卡特赖特的思想变化的影响,看到研究纽拉特的混合概念对科学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科学哲学越来越关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因果作用和科学说明,形成了介入主义与机制论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因果理论。对机制论观点的辩护有赖于"生成"概念的澄清。目前已有的对生成概念的刻画深陷于某种"两难困境"。而"事件属性论"的观点——即把生成作为事件的某种特殊属性来刻画——则提供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进而有可能为因果机制理论提供更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5.
建立主体认知推理模型涉及对各种认知算子的逻辑特征的系统分析,以及主体认知世界的界定及结构分析这样两个层次的问题。如果说分析认知算子旨在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逻辑排演系统,那么主体认知世界的分析及界定则总是同具体问题相关因而足局部的,其关键是主体知识库的表达问题。本文讨论了概念逻辑ALCKB系统,说明以其为基础建立主体模型,能够在统一的框架中表达的描述主体的知识信仰,以及主体在其中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从早期到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研究理路发生了系列变化:技术本体从本质主义到后本质主义,研究方法从规范到规范与描述的统一、从价值预设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研究路径由宏观向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理论基调从敌托邦、乌托邦的宿命论到可选择性。这一转变理路与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向一致,显示了哲学发展的同心圆性质。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遵循自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在何种意义上遵循自然是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以“自然”概念作为逻辑起点的研究所给出的一个结论是,在人为的意义上,人无论如何都无法遵循自然。但是,如果我们把逻辑的起点由“自然”转换为“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在人为的意义上才存在一个遵循自然的问题。以“自然”概念作为逻辑起点的讨论,显然忽视了人作为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因为,人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决定的文化存在物,人就只能以这种方式遵循自然。由此,也就使这种意义上的遵循内在地具有了一个普遍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同一天区在红外和X波段背景信号的对比,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早期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黑洞。这些研究人员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以及斯皮策空间红外望远镜分别从X波段和红外波段进行了观测,得到的结论显示早期宇宙中每5个红外信号源中就有一个是黑洞。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表示"研究结果显示黑洞至少贡献了宇宙红外背景的20%,这显示在早期宇宙中黑洞曾经非常活跃地吞噬气体物质。"宇宙红外背景(CIB)是来自早期宇宙的残余光线,当时宇宙中最早的结构正在成形。天文学家们认为其源自宇宙中第一批大质量恒星以及黑洞组成的集群结构,随着它们不断聚集气体物质,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能量。即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分辨最遥远的单个恒星和黑洞。然而它们的整体效应却能穿越数十亿光年的空间,这让天文学家们得以区分在极早期宇宙中恒星和黑洞在这一机制中分别所占到的比例。当  相似文献   

9.
在物质论和二元论混合的现代性中,"人的现象"始终处于科学的恰当解释之外。物质论、二元论和观念论在解决心-身问题上都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个困难的本质在于它们共享了一个对物质的现代性规定。德昆西将所谓的"彻底自然主义"视为心-身问题的第四种解决方案。彻底自然主义本质上是对过程哲学的泛心论形态(即泛体验论)的新的概念化。它对现代性的物质和自然的规定进行了彻底修正,假定物质是内在地有感知能力的,并且这种感知能力一路向下存在于宇宙最终极的个体中。泛心论的后现代意义中除了具有调和现代形而上学诸理论的纵向意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横向意义,即它与东方思想的接近。  相似文献   

10.
<正>虫洞是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种时空隧道常常被用来进行星际旅行和时间穿越。而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也正在寻找利用"可穿越虫洞"(如果存在的话)进行超光速旅行的方法,甚至可以进行时间旅行。Tau Zer0基金会的成员之一,擅长时间-空间领域研究的物理学家埃里克·戴维斯说:"一个可穿越虫洞就是一个超空间隧道,它连接着宇宙内极其遥远的两个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中介手段和过程,"技术人工物"是在技术过程和劳动过程中生成的.它具有三重属性:物理结构性,社会功能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人工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的三重属性来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即人以改变自然创建人工自然的方式生存,而每一个具体的"技术人工物"的产生,又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相似文献   

12.
敦煌早期石窟中保存有5个完整的覆斗顶型洞窟,其窟顶藻井图案与新近公布的北大藏秦简中的陈起"三圆三方"宇宙模型一致。该图由中心三个圆外切三个互相叠交的正方形的形式构架而成,三圆直径分别等于三方边长,三圆直径之比和三方边长之比都为2(1/2)的倍数关系。2(1/2)这一特殊的勾股数,在中国传统宇宙理论中体现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通过比对同期各地墓葬藻井图案,可以发现相同类型的图案表现的是三圆三方宇宙模型,表达的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体现的是天与天国的理想景象,传导的是天人合一的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3.
日本宇宙航天机构所属的伊卡鲁斯飞船搭载的一台仪器名为"伽马射线暴偏振器"对宇宙中的伽马射线暴进行观测,借助这台仪器获得的数据,一个日本科学家小组获得了迄今有关伽马射线暴的最精确的测量结果.这些宇宙大爆发发出的光子帮助科学家们限定他们的万物模型——即可以将自然界所有的力囊括其中的大一统理论.日本大阪大学科学家藤间谦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结果为量子论给出了一个基本的限定,这将会是一个梦幻般的理论,它将有望最终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  相似文献   

14.
宋代大儒朱熹为了建立"致广大、尽精微"的理学体系,将"理"范畴贯通于人文界与自然界,既重视伦理道德,亦不忽视自然科学。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是在天学研究方面,颇有思想创见。采取盖天与浑天相结合的宇宙结构模式,将整个宇宙描述为动态结构,持日月五星左旋之说,承袭张载并有所发挥。提出"理-气-万物"的天地生成模式。对日、月、地三者发光原理及运动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对于日月食、月亮黑影、岁差等天象,都作了可贵的探索性解释,提出了"所蚀分数"概念,破除了神学以天象比附灾异的思想。这些科学思想都是在吸收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体现了较高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借助斯特拉顿实验对客观空间进行了现象学还原,揭示出了一种内在于原初知觉经验的现象空间。无论是实在论的客观空间,还是观念论的客观空间,其结构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解释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这种动力学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但是,现象空间的概念也面临着客观空间的现象学起源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后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规定可以看成一种"技术存在论",技术被理解为形而上学的本质。相反,早期海德格尔则试图营造一种"技术诠释学"。与学界将两者对立的通常做法不同,笔者建议,将两者看作两种互相关联、互相统一的技术哲学。而要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必须回溯到早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techne[技艺]概念的阐释中,突出技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和解蔽方式的意义,突出技艺与明智的区分和联系及其中蕴含着的诠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以4E为代表的新一代认知科学,尽管它们在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上结成同盟,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往往被忽略。这种张力典型地表现在身体的作用上,由此展开了在“身体中心主义”和“延展功能主义”之间的争论。而实用主义的理论资源,特别是杜威的“情境”和“有机体-环境”概念则为上述争论提供了一个更为综合的解决方案,即发展出一种“生成的功能主义延展”。  相似文献   

18.
温纳所界定的内禀政治性技术概念面临争议;但借"旧瓶"以装"新酒",我们可在至少两种不同于温纳所给的意义上重新阐发技术的内禀政治性:其一,技术是赋权者,其引入使用一定会引起潜在人际权力均势的变化,进而引发政治空间的变动;其二,某些技术是某种政治关系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从而同类但更低阶的无法支撑这种政治关系的其它技术,就排斥着此政治关系及其体现的价值。这两种更基础更可靠的新阐释,更好捕捉了技术内蕴的政治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19.
生成认知科学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成认知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具身心智的统一的两重性.它提倡这样一种科学文化:认知科学既把我们的身体视为生物物理结构,同时又视为由某个个体经历的经验结构,具身心智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现象学的.具身心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一个认识论的循环.生成认知科学正是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循环发展起来的.瓦雷拉等人发展的生成思想特别强调了它与现象学和东方哲学传统(特别是佛教)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0.
莱布尼茨的逻辑学承载了近现代形而上学的主要倾向,海德格尔以罗素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论出发,遵循论证-分析性重构的哲学方法,通过莱布尼茨的"主谓包含论"得出判断的同一性与"同一实在之全体"的内在一致应和性,由此从逻辑学走向了其存在论。海德格尔这种探寻存在的意义的道路为当代哲学如何应对主体性危机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统一找到了鲜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