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化异质性在"后"学时代得到充分张扬,而文化固有的同构性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也得到凸显。过度彰显文化异质性的译文因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诠释困难导致无效翻译;而过度宣扬同构性的译文因其对于译入语环境异质性的考虑不充分,盲目追寻忠实于原著的神话而演变成"改写"。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原作与译作是差异下的平等补充的关系,译文应充分考虑文化的同构异质性,在与原作、原语环境的同构基础上宣扬文化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全息翻译"的观点,探析了选自小说《洗澡》英译本的八个译例,指出了译例所反映出的原著信息传递错误或不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主张译者应尽可能多地将原著所蕴含的信息传递给广大译语读者,并提出了实现"全息翻译"的五个可行做法。  相似文献   

3.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美学与文化两个角度切入,以知名企业商标翻译的成功案例为印证,探讨了"功能对等"论对商标翻译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商标翻译不仅要凸显原语语言"音、意、形"的和谐统一,再现原语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译入语文化的价值观,以迎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以期达到与原语商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概要地描述了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字、词汇、句法、修辞四个层次上的不同,并试图以此解释造成汉英翻译中的一些不可译现象的原因.本文的重点在于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如语义对等翻译,语用翻译等理论去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现象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日语公示语时要注意其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在语言方面,其文字、词汇、语法、文体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在文化方面,日本人有浓厚的"虑他文化"、"以和为贵"文化,在翻译公示语时也应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体现。另外,在公示语翻译方法上,应以借译和仿译为主,创译为辅。  相似文献   

8.
中籍外译,此其时也——关于中译外问题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中籍外译工作正面临历史上的最好机遇.需要从宏观角度对中籍外译问题进行综合考虑,首先需要明确中国学者从事中译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需要"建设两个理论",即研究中西互译的特殊性及中译外和外译中的不可替代性;第三还需要积极"建设四个工程",包括翻译精品工程、译品研究工程、工具书编纂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9.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这一译学理论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文化转向在扩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也使翻译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文化转向对翻译学的影响。面对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研究者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明确译学的任务,更新译学观念,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选取理雅各、威利和庞德的三种《论语》英译本中的两个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翻译,探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译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译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从1830年至今出现了多种《红楼梦》英译本。从历史的角度看,相关文学理论的发展会极大地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从而导致译者"叛逆"行为的产生,这是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红楼梦》的两种全译本中选取部分译例,根据其特定文化语境以及情景语境中比喻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进行语用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霍译采用了各种有效手段对比喻喻体进行了恰当处理,不仅表达出原文喻体的语用意义,也再现了原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比喻的语用效果,达到了语用等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汉英比喻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封神演义》从明代问世至今各种版本争相竞妍,异彩纷呈。按文字多寡、内容精简、版本主体的文学立场、文化背景不同有全本、绘图本、缩写本、节选本、改编本、续书本、译文本等。这些版本具有形式复杂多样、不断建构的特点,其价值在于:变迁中生成张扬,凸显社会时代因素与诠释者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经过分析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葬花吟》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文学形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对《葬花吟》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给译文读者的是两个不同的林黛玉。杨译版的林黛玉更贴近原文;而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霍译版的林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被西化了。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过程就是操纵的过程。《红楼梦》的两个全英译本各有千秋,但最终都没有真实地反映原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操纵。从意识形态与赞助人的角度出发,对于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是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为客观地评价译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