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火花放电的流注/先导机理建立了放电路径分形生长模型,模型描述了火花放电路径形成过程中局部电场强度,流注形状以及先导发展概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计算机上实现了火花放电路径分形生长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记录空气中火花放电三维路径图像及其处理的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火花放电路径及其发展过程的分形特征,计算了分形参数的数值范围,讨论了各个分形参数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记录空气中火花放电三维路径图像及其处理的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火花放电路径及其发展过程的分形特征,计算了分形参数的数值范围,讨论了各个分形参数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生长型制造提出了一种新的扫描路径──分形扫描路径.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了一种分形扫描路径与常用的直线扫描路径烧结单层铁粉形成的温度场.以烧结零件物理性能好坏为评判标准,表明分形路径较优.温度场理论分析结果可为确定激光扫描参数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5.
气凝胶分形结构的生长机制模型与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气凝胶形成过程的分形动力学特征,在扩散限制集团凝聚(DLCA)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溶胶粒子的密度和能量分布对凝胶化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关于气凝胶分形结构生长机制的溶胶活性粒子模型.利用C语言编制了模拟凝胶生长过程的软件,该软件具有图形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功能,主要输入参数为溶胶粒子密度和溶胶反应的活化能以及图形边界条件,当模拟凝聚到一定程度时,软件可自动存储图形数据.利用该软件对气凝胶的分形生长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形成凝胶的各阶段分形图像,以及凝胶分形维数的变化,确定了气凝胶分形结构生长的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冲击电压上升率对SF6放电由流注向先导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尖-板SF6间隙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间电荷对间隙电场畸变的模型.通过分析和数学推导,给出了冲击电压上升率与流注向先导转变时延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在MATLAB平台下实现DLA分形聚集生长的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概述了最具代表性的分形结构——扩散限制凝聚(Diffusion-Limited-Aggregatlon.DLA)模型的生长规则、主要性质,给出了模型模拟分形生长的算法.在MATLAB6.5平台上进行了程序设计,在Windows98/2000/XP下实现了DLA模型模拟生长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地闪连接过程中,正极性连接先导的始发和传播是决定建筑物是否遭受雷击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已有的正先导始发模型都是基于垂直于地面且形状规则的孤立接闪杆(避雷针),并不适用于形状各异的高大建筑物。因此,基于Gallimberti提出的流光-先导转化的热动力学模型,对已有的正先导始发模型进行了改进,并推广到任意形状的高大建筑物,分析了周围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湿度)对建筑物拐角位置处的正先导始发(或称为流光-正先导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标准大气条件下,建筑物(长50 m、宽50 m、高100 m)拐角处流光-正先导转化所需要的最小电晕电荷量为0.522μC,转化时间为4.26μs,电晕电荷量越小,相应的流光-正先导转化的时间越长;2)当环境温度越低、湿度越大、压强越高时,流注茎-先导转化所需要的最小电晕电荷量越大,流注茎-先导的转化时间越短,其中,湿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分形生长的新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研究分形生长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问题,从分形产生的机理出发,突破传统的纯计算机模拟模型(如DLA、DMB和Eden模型等),应用第一原理分析了分形结构形成的过程,从普遍意义上提出了新的分形生长模型,并推导出分形生长结构的标度关系。最后介绍了分形生长结构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实际工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根系生长的三维仿真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冬小麦根系分布的试验测量参数与生长规律,综合考虑根系生长的生理生态模型和虚拟植物模型,构造了描述小麦根系生长的动态模型.在已建立的根系生长模型基础上,运用分形几何理论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对耕作土壤环境下冬小麦根系构型进行了三维仿真模拟.根据根系实测参数,对冬小麦根系生长模拟进行宏观控制,可以真实再现冬小麦地下根系部分的动态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瞬态火花放电由于可以产生高密度、高能量电子,为等离子体化学提供更多的活性粒子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已成功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生物医学。为了进一步研究瞬态火花的放电特性,采用了交流电源和同轴电极实现放电。通过采集放电的电压和电流,研究了其在不同占空比和不同脉冲频率下的放电特性。结果表明,在外、内电极直径比为2.4时,放电呈现脉冲放电的形式,从流注放电转化为瞬态火花放电,其典型特征是电流脉冲短,放电电流大;与常规火花放电相似,放电通道之间任何地方的流注都能扩展;由于首次放电产生的空间电荷和放热引起的负载特性变化的共同影响,每个周期内后续放电的击穿电压小于首次的;随着占空比的升高和电源脉冲频率的降低,放电通道增多,周期间的放电形式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2.
The degradation of an azo dye, acid orange 7 (AO7), caused by different high voltage pulsed electrical discharge modes (spark, streamer and corona discharge) induced by the various initial conductivities was investigated. A new type of pulsed high voltage source with thyratron switch and Blumlein pulse forming net (BPFN) was used. The typical discharge waveforms of voltage, current, power, pulse energy and the pictures of spark, streamer and corona discharge modes we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ulsed electrical discharges led to complete decolorization and substantial decrease of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of the dye solution. The main intermediate products were monitored by GC-MS. The discharge modes changed from spark to streamer and to corona discharge, and the streamer length decreased with the liquid conductivity increasing. At a constant input power, the peak voltage, peak current, peak power and energy per pulse of the three discharge modes rank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spark 〉 streamer 〉 corona. The effective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of AO7 removal was higher for spark discharge (57.2%) than for streamer discharge (40.4%) and corona discharge (27.6%). Moreover,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AO7 removal for spark discharge was 1.035×10^9 mol/J, and for streamer and corona discharge they were 0.646×10^-8 and 0.589×10^-8 mol/J. Both the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park discharge were the highest.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流光理论的基本过程,并运用流光理论对混粉电火花加工极间介质击穿的微观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将粉末颗粒视为插入两电极之间的一串联电极,则极间距离以粉末颗粒为界分成两段,两段介质均以流光的形式击穿后,放电通道便由一电极表面经由粉末颗粒到达另一电极表面而形成串联放电.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现象,研究了放电通道的位形,认为放电过程以单通道放电为主,而正极放电点面积的增大改变了正极表面的热量分布,最终确保了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根据等离子体的流体方程提出了脉冲电晕放电中流注形成和传播的数学模型,导出了流注空间电荷电场的普遍积分表达式.用Flux-CorrectedTransport(FCT)算法,就实验中所用的超窄脉冲电压波形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得到了带电粒子密度、电场和电子温度等参量沿流注发展轴线上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5.
电晕放电成像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叙述了电晕放电成像的基本过程,根据气体放电流光传播的自持条件,建立了电晕放电成像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流光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获得清晰的电晕放电成像的关键是采用ns量级的窄脉冲放电技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火焰传播过程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汽油机燃用稀混合气、采用低压缩比、适当推迟点火提前角以及采用边缘布置火花塞等均可有效地降低顶环岸间隙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达到降低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对机加工电极表面轮廓的测量,提出一个新的表面粗糙度模型.这一模型具有三个独立参数,因而比以往的模型更为合理.用模拟电荷法和流注击穿判据可以方便地算得机加工形成的表面粗糙度对SF_6气体放电的影响.本文的两种试样电极的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曲线吻合良好,这说明在工程气压范围内,机加工形成的表面粗糙度对SF_6气体介质强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模型计算预测.  相似文献   

18.
优化电极场畸变间隙开关动作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电极经过优化设计的场畸变间隙开关的可控特性和击穿时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触发电极距下电极的距离为主电极距离的1/4和1/3处时,最低可靠击穿电压只有自击穿电压的55.8%和74.5%。适当下移触发电极可明显增大可控击穿电压范围。开关击穿时延受主间隙电压影响较大,触发电压对开关击穿时延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自然环境下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场对针板间隙流注放电的影响,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场下流注放电模型,对大气压下10mm针板间隙流注放电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了静电电磁脉冲场对流注运动发展过程中电场与光子通量的影响,以及得到不同静电电磁脉冲场下流注放电间隙贯穿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静电电磁脉冲场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注不断向阴极发展,当流注头部靠近阴极时,流注头部电场强度逐渐增大,光子通量幅值亦迅速增长;通入静电电磁脉冲场后,相同时间内,电场向板极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击穿电压阈值显著降低,随着静电放电输出电压的增加,流注贯穿间隙的时间逐渐减小。对于强电磁场环境下电子设备安全防护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