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讽源于自我审思、质疑与否定的哲学态度,其意义产生于二元对立或多元对立.反讽标志着排主体性的觉醒,以"隐藏"与"矛盾"的基调提升着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一种"双重反思",是个体对生存的重新体验,对世界、对社会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再描述.反讽之美在于发现了矛盾对立中的和谐性与统一性,它使各类对立进入相互转换的游戏并产生裂变和超越,使我们创造构想,从所看到的生命场域中的多重矛盾与冲突去思索和谐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人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教育的旨趣就在于我们如何把个人引向社会,同时把社会引向个人,个体社会化的同时实现社会个体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由此,个人于社会、个体与社群的关系便够成了教育哲学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3.
李勇 《科技信息》2013,(22):1-1
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批判素养及运用哲学方法阐释经验生活的能力。本文以习见的愚人节为例,用文化哲学视域予以涵纳,可以视之为人类自我批判—自我觉醒的"易"性和"哲"性思维的表征。其中,"易"性精神是通过对社会既成规范的"否定"实现;而"哲"性意识则通过对个体理性的"否定"唤醒。"易"性精神与"哲"性意识共同开启了愚人节背后处于休眠状态的"哲性品质",这一开启工作有赖于其批判精神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依据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经典文本.从卢卡奇、马克思和黑格尔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总体性的辩证法”由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并探讨“总体性”范畴的具体含义。文章认为“总体性”首先是一种具体的总体性,即:部分在总体之中,又存留其个体性.总体具有高于部分的地位.部分只能在与总体的联系中才有意义。其次,“总体性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写统一的辩证法.它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研究社会历史中主、客体运动的概念。最后,分析论述了“总体性的渴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之间的关系.指出“.电体性的辩证法”是卢卡奇为了消解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世纪初的一次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5.
萨特历史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或基本概念是总体化。总体化与总体、总体性是有区别的。萨特的历史辩证法既是从个体的人出发,又是从社会总体出发。萨特认为,历史辩证法起源于被自己的物质性所支配的人的实践,而自然辩证法在目前还只能是一种对历史辩证法的类比。他既承认主观辩证法的存在,也承认有客观辩证法,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的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社会间和谐的学说,是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之一.儒家美学所崇尚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突出政治伦理的教育内容、注重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等美学思想,对于语文教育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总体性哲学是在改造黑格尔概念总体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唯物主义的具有对资本主义强大批判力的具体总体性。厘清马克思的总体性哲学对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透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正确认识总体性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恢复和建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巨大的哲学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关注和探讨西方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为哲学主旨,并以对总体性统治与总体异化的批判的形式表现出来,认为资本主义的总体性统治是以资本主义合理性原则为前提的,总体异化和环境危机则根源于资本主义技术理性的张扬,并阐述了批判后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创新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6):103-105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根据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要求和大学生哲学素养形成的规律,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在新世纪里,我们从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进行了专题教学的创新尝试,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哲学教材的突破、对哲学教法的突破、对哲学考核方法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不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可区分为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各时代的主题各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哲学不是什么”的否定性思考来清除不是哲学的东西,纠正对哲学的误解,以保持哲学本身的纯粹性。但现代哲学却从反对形而上学,克服理性对存在的规定而使哲学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从三个方面展示了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第一,他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首次从哲学高度肯定了工商行业在未来理想社会中与农业一道,居于本体地位;其次,他与同时代人所提出的货币思想,其实反映了要求建立统一货币等价物的货币学思想;最后,他提出要改革吏制与保护富民的思想,暗含了对传统国家法权的合法性的质疑.其经济哲学的根本价值诉求是国民财富的增值而不是一姓国家的财政增收,以托古的方式表达了对新社会的憧憬.  相似文献   

12.
在一定意义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在方法论维度上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正统所在。卢卡奇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努力建构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彰显了"历史性"与"总体性"相统一的总体性思维之特色、史与论相结合的特色和现代性批判的特色,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3.
礼教是建立在性本哲学基础上的,强调以性统情,本质上是"存天理,灭人欲";与此相反,情教是建立在情本哲学基础上的,主张以情统性,性情一致,"以情度情"。冯梦龙的"情教"说是对晚明清初尊情思潮的继承,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批判。但他也认识到尊情思潮走入极端后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并致力于消除它。这正是冯梦龙的情教说于时代转捩处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领导哲学是"反向"哲学,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种哲学体现在领导目标上,一般人求大国众民,他求小国寡民;在途径上,一般人都主张有为、进取,以动取胜,他却主张无为、退守,以静制动;在谋略上,一般人都力促事物向积极的、强的方向转化,他却力促事物向消极、弱柔的方面发展,等等.老子认为,"柔弱"是"道"的根本属性、突出特征和使事物符合"道"的最佳手段,这体现了老子对"柔弱"的价值作用的非凡认识和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领导谋略.  相似文献   

15.
青年卢卡奇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十分相像。不过,卢卡奇的物化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的负面批评,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则看到了辩证性的一面。卢卡奇认为克服物化的方法是总体性,而总体性的执行者是无产阶级,但这种思想却有使无产阶级物化的危险。今天,克服物化仍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回到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前提下,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姿态来理解总体性,从而寻找人本身。  相似文献   

16.
对于社会的微观个体来说,现代性的负面影响在于被推入自我认识的困境之中:政治上陷入科层制的宰制,经济上沦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玩物,文化生活中则为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所摆布。这一负面影响使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自我呈现出碎片化的色彩。现代人需要认识这种困境,寻回总体性以弥合自我认识的分裂状况。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不是人学的空场.《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内涵.马克思人学中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人"是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一体化的现实,强调人的历史主体性和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否定了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这是他“人道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前提。马尔库塞构造了其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区分了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变迁;突出了社会革命的目标和革命主体,描绘了一幅新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但是,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现象学的革命性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现象学是现代欧洲哲学史上一次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他的现象学真正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转向--由外在物质世界转向内在精神世界,由社会历史总体转向个体生命,它所确立的直观性原理是对近、现代经验理性主义的彻底清算和否定,同时也是对西方传统的逻辑理性主义的背叛;他创设的新方法和新概念为现代主义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乃至现代科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论争.批评界一些学者认为解构是一种否定性的、并且只消解不建构的哲学.事实上,德里达的书写论、中心观、意义观处处表明:解构是针对语言符号、词语、书写的传统价值定位所进行的一场全面质疑,反映的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精神,其实质是一种肯定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