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艳伟 《科技信息》2013,(2):230-230
《印度之行》一直是后殖民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并在近些年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作者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东方主义和混杂性出发探讨主人公阿诺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以及阿诺德摆脱身份混杂性,文化身份重建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夏花 《科技信息》2009,(30):137-137
《骨》中莱拉突破族裔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族裔文化双重性特征的混杂性文化身份。这种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出现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解析《骨》中莱拉的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1967年,亚洲的许多佛教徒在新加坡的普觉寺集会,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耀在开幕仪式上这样发言:"我们在新加坡提供了新社会的一个独特榜样,它将因人类交通越来越方便,各种不同种族、信仰和语言的集团开始混杂而越加表现出来……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切宗教都可以自由地兴旺发达。像这座寺院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的历史和复杂的语言背景决定了英语在这个多种族社会享有特殊的地位。新加坡非正式英语作为英语的变体之一,虽然被认为是新加坡人身份的象征,但由于难以与其他主要英语国家的人士沟通,现在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艾里森的文艺思想深深植根于非裔美国人的民俗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文学的传统之中。艾里森不仅批判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观,强调艺术超越世俗和种族冲突的功能,而且还萌芽了种族融合的思想。在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艾里森前瞻性地预言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将建构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及女性身份作为黑人女作家们文学创作的话语中心,带动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改写了黑人女性边缘创作的命运,真正走入了自我的发现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下,跨域写作的海外华语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一脉,它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文化重建和文化史重新书写的作用。文化身份是作家在异域确立自我主体意识和获得自我归属感的重要表征,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语作家在文化身份上呈现了鲜明的混杂性和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10.
以汉语为载体的马华文学在马来西亚处于微妙的文化混杂语境乃至边缘化处境。在中国-东盟文学关联域,马华文学代表作家黄锦树具有特殊意义。他的"中国后裔之子"和"南洋之子"双重身份,使他能够游刃于华人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之间。一方面,黄锦树关注中国性的书写;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拆解历史传统,进行马华文学的本土重写。黄锦树的文学作品昭示了双重身份与文化混杂的"第三空间"特征,在当代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中记录历史,在文学中重新发掘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根源,对确立民族文化身份,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意义重大。全球一体化让不同族裔的文化互相影响、渗透,强势文化不断冲击、侵略弱势文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文学和文字的记忆场来寻找、传递、构建属于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发扬、重构新的民族文化身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此备受学界关注,成为文学与史学交叉研究的创新热点。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春季日语教程》中塑造的“白人意识的黑人学者”,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黑人的种族身份越界,阐释了黑人知识分子在种族身份构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基于种族越界叙事,分析黑人教授普特帕特在“政治正确”以及“种族协商”策略之下的种族身份越界,可以展现黑人知识分子为寻求种族关系发展做出的努力。同时种族身份越界方法的使用,也有效传递了里德对于种族主义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投机行为的讽刺。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创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3个中国移民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经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并且不断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为了他们最初蔑视的那种群体——"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借助自身的跨文化身份及小说中角色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为当前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种族所面临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困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由于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一百年来,英国电影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然而这并不妨碍英国电影自身文化特点的存在.这种特点,可以在英国电影的文学传统、绅士与嬉皮的两极、种族、身份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5.
极端的翻译策略客观上产生并服务于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全球化时代要求建立流动复合的文化身份,与之相适应的是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实施混杂策略的关键在于认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从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针对源语文本的具体文化因素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9月14日,新加坡第八任总统哈莉玛在总统府宣誓就职。据报道,哈莉玛是新加坡首位女总统,同时也是新加坡通过总统选举保留机制选出的首位总统。在就职宣誓中,哈莉玛承诺将忠诚地履行职务,维护新加坡和新加坡人民的最大利益。哈莉玛还表示,一些新加坡人不希望通过保留机制来维护新加坡多元种族身份,她尊重他们的看法,也期待新加坡能通过非保留机制选举出来自不同民族的总统。  相似文献   

17.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种族群体所承载的文化要素被边缘化。种族身份作为民主政治体系内群体要素的文化识别符号.被认为带有反自由民主的一面,因而常常被排除于自由民主制度之外,或被主流社会所敌视。针对该问题展开争论的“中性自由论”与“例外地位自由论”都有各走极端之虞。身份平等,不在政治化过程中制造特权身份,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政治格局使得汉代士人(或士大夫)有着矛盾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身份,他们在与君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紧张关系中从事着精神文化活动,他们的身份也因此出现多维度的情形.“文人”是汉代士人多重身份中的一种,这种身份的形成体现着士人阶层对精神生活之独立性的吁求.“文人”身份的形成对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公民绝大多数是汉族人:中国与新加坡。这使得中国人对新加坡有天生的亲近感,甚至将之看作"自己人"。这是一种错误认知,新加坡华族的身份认同与中国人迥然不同。新加坡华族的身份与认同可从"政治身份与认同""文化身份与认同""情感认同"三方面分析。"身份"是客观的,而"认同"则是主观的。新加坡常住人口(居民)约550万,其中新加坡公民约340万,永久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