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枇杷瘤蛾是枇杷的首要害虫。研究在不同恒温条件下枇杷瘤蛾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福建莆田地区枇杷瘤蛾1年发生约5代,3~4代为主要危害代,与枇杷夏、秋梢的萌发期相一致。用1%阿维菌素乳、20%杀灭菊酯乳油、90%敌百虫结晶、25%灭幼脲3号悬浮剂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对枇杷瘤蛾室内药效试验表明,阿维菌素、灭幼脲与敌百虫、杀灭菊酯的防效存在显著差异,阿维菌素、灭幼脲致死时间比敌百虫、杀灭菊酯长。  相似文献   

2.
在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期间 ,采用灭幼脲 3号微胶囊与其它农药微胶囊的混合制剂防治松褐天牛成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以灭幼脲 3号微胶囊加安高杀Ⅳ号微胶囊(杂环类 )防治效果最佳 ,无论是速效 ,还是 1 0天、2 0天 ,30天后的持续药效均达 1 0 0 %。灭幼脲 3号微胶囊加安高杀Ⅰ号微胶囊 (拟除虫菊酯类 ) ,灭幼脲 3号微胶囊加安高杀Ⅲ号微胶囊(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复配 )防治的效果也较好 ,但 30天后的持效有所降低。灭幼脲 3号微胶囊加安高杀Ⅱ号微胶囊 (有机磷类 )的防治效果稍差。而单纯使用灭幼脲 3号微胶囊防治松褐天牛成虫的药效比不上混合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并通过实验测试了衰减距离、摩擦、风速、温度、湿度等影响因素对材料产生负离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周围生活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小于500个/cm^2,外界空气负离子浓度大于1500个/cm^2,空气负离子在环境中的衰减距离为20cm左右.当临界风速处于3m/s-10m/s之间,风速的摩擦可以产生负离子;相对于摩擦,温度、湿度的变化对材料产生负离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海上观光塔喷泉的试验内容与方法,阐述了风速对喷泉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测试结果,指出海面风速在3m/s及以下时,对喷泉各层水型的影响较小,偏差均小于25%;海面风速大于4m/s时,对1、2、3、4层的喷泉水型影响较大,对5、6层的喷泉水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民用飞机客舱空气品质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林  李力涛 《科技信息》2011,(22):I0369-I0370
民用飞机座舱内的空气品质是影响旅客和机组人员舒适性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座舱空气品质是为座舱提供优质舒适环境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FAA等适航机构未来关注的要点之一。飞机座舱空气品质由座舱压力、温度、湿度、风速、热辐射、污染物等因素综合作用,本文从热参数、污染参数和压力三个方面分析不同参数对乘客舒适性的影响,得出舱内温度20℃~22℃(冬季)、25℃~27℃(夏季)、22℃~25℃(过渡季)、湿度≥5%、风速0.1m/s-0.35m/s、臭氧0.1(3h)/0.25ppm、可吸入颗粒物(PM10)0.15mg/m3等满足乘客舒适性的参数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6.
张辉  张凌华  郝小勇 《甘肃科技》2013,29(6):137-138
在卓尼县新堡林场选用25%灭幼脲Ⅲ号3种不同浓度对阔叶树食叶害虫幼虫进行了林间防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灭幼脲Ⅲ号1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10d虫口下降率为94.2%。第16天时2000倍液虫口下降率95.6%,1000倍液虫口下降率98.5%,建议在虫情较重已到发生盛期可使用1000倍液药物防治,而在幼虫危害初期用2000倍液药物防治,以节约防治成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灭幼脲Ⅰ号及其两种类似物:灭幼脲Ⅱ号和1—(4—氯苯基)—3—(2—氯苯甲酰基)脲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生长发育抑制效应的比较研究。灭幼脲Ⅰ号及其两种类似物分别以1000,500,100,50,10,5,1ppm加入人工饲料中,用这些含有药物的人工饲料喂刚孵化出来的玉米螟动虫三日,观察并比较其杀幼虫及致迟效应。结果表明灭幼脲Ⅰ号,Ⅱ号和1—(4—氯苯基)—3—(2—氯苯甲酰基)脲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38,7.24和53.70 ppm。致死效应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以灭幼脲Ⅰ号的致死效应为最高。毒性大小顺序为灭幼脲Ⅰ号>Ⅱ号>1—(—4—氯苯基)—3(2—氯苯甲酰基)脲。除具有杀幼虫效应外这些药物还具有致迟效应。  相似文献   

8.
蚬壳花椒组培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炼苗时间、移栽基质、光照度、杀菌剂浓度、移栽容器对蚬壳花椒组培苗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组培苗高3~4cm时,闭瓶炼苗6d,经瑞毒霉杀菌后,采用m糠壳灰:m黄泥:m细沙=2∶1∶.5∶1为移栽基质,2000lx光照,90%的空气湿度,25℃左右的室温,组培苗成活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9.
收集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09-2011年消化系统疾病急诊就诊资料93 301例,在Spearman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相结合,对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急诊人数的影响和滞后效应进行分析.就诊人数与气温、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等均为显著正相关,而与气压、风速为显著负相关.20℃附近是最不利于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的气温条件;气温高于25℃时高温效应明显,累积效应在滞后4~7 d时最明显.最不利于发病的湿度条件为相对湿度50%左右,滞后0~1 d的湿度效应不明显;滞后2~3 d时相对湿度为70%的危险度高;滞后3~5 d时低于阈值的相对湿度危险度最大.4 m/s左右的风速下发病数较少,而风速为1~2 m/s时在滞后0~4 d会增加消化系统疾痫风险;6 m/s及以上的风速危险度大且作用持久,但其本身出现频次低.主要气象要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影响显著且各要素均具有不同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持续对西藏林芝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郁闭上限(海拔4 320m)数据进行观测,分析林线气候特征如下:1林线空气温度年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年均气温为0.56℃,年温差可达17.6℃;林线年降水总量为1 480.2mm,集中于春夏季节,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林线空气湿度较高,高于河谷地带,年变幅仅有25%,空气湿度年变化较小.2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辐射量年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辐射量以12月最低,8月最高.3林线盛行南风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1.77m/s;以冬春季节风速大.4林线土壤含水量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土壤含水量从10cm土层到100cm土层变化范围为5.25%~19.02%;林线地表土壤温度变化剧烈,年温差可达22.41℃,地表以下土壤温度变化较为平缓,土壤温差随着深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1.
动态热湿气候风洞实验台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风速、温度、湿度、热辐射参数小时间步长(分钟)周期性控制的模拟实验环境,是实现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重复性实验,研究多孔建筑材料在自然气候要素下被动蒸发降温问题的重要手段。热湿气候动态风洞实验台在具有可调低速风外,还通过设置红外灯、加热与制冷、加湿与除湿装置,初步实现了对室外自然气候要素太阳辐射、风速及温、湿度环境的模拟控制。热湿气候风洞环境测控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通过数据采集卡完成数据采集、反馈和控制指令输出,实现了风洞中环境参数的实时检测、数值显示和数据保存等。经专业机构校正,风洞内四参数辐射照度、风速、温度和湿度控制精度分别为±10 W/m2, ±0.2 m/s, ±0.5 ℃和±5 %。  相似文献   

12.
利用计算传热学软件Fluent,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对国内首个2×660 MW机组钢结构外覆铝板冷却塔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流动和换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研究.考核工况下,水平加强环对散热器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的影响约占设计值的2.7%;铝板换热量约占机组排热量的0.6%;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大,钢塔抽力逐渐降低;当环境风速高于10m/s时,出现塔内热空气流出冷却柱的现象;当环境风速高于20m/s时,塔内出现"穿堂风",间冷散热器的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明显增加;当环境风速低于12m/s时,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大,间冷散热器的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逐渐降低;当环境风速高于12m/s时,随着环境风速增加,间冷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环境风影响下激光雨滴谱仪探测数据的应用, 基于北京2018年6—8月的多次降水过程, 对比架设于不同高度的OTT-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和超声风温仪的探测结果, 分析环境中不同强度的水平和垂直风对雨滴谱仪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平风速小于10 m/s且垂直风速大于0.4 m/s时, 利用OTT-Parsivel观测的速度谱估计垂直风速, 80%以上的估计值与超声风温仪观测值一致; 对雨滴垂直速度的修正会使计算得出的直径1 mm左右的雨滴数浓度发生显著变化, 进而影响雨滴谱衍生物理量; 借助定义的样本速度谱平均标准差和异常雨滴比例两个特征参数, 可以识别80%水平风速大于10 m/s的样本。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江西省2019年3月~2020年2月气象站观测资料,在小时尺度上,对中国气象局下发的智能网格实况的2 m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多个气象要素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研究分析各类产品的数据误差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验证该产品在研究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2 m气温、相对湿度产品与站点观测较为一致,其相关系数均可达0.9以上,2 m气温均方根误差在1.0 ℃左右,准确率可达80%以上,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小于10%,准确率可达90%以上.风速产品的数据精度较低,相比站点观测风速明显偏弱,70%站点的风向准确率小于50%,风向准确率仅为40%左右.降水产品能准确反映年内逐小时变化趋势,但存在一定程度低估,相关系数基本在0.8以上,平均误差为-0.1~0.1 mm·h-1,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2 mm·h-1.与站点观测相比,降水产品对强降水明显偏弱.地形对实况网格产品准确性有较大影响,产品误差在地形复杂山区中比在平原地区中明显偏大.总体上,2 m气温、相对湿度产品质量较高,基本可满足业务服务需求.风速产品及降水产品在大降水量级下的误差较大,与业务服务需求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小气候效应,为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长期经营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内、外2个气象站36 a(1983—2018年)连续监测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2个站点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以及风速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分析了绿洲防护林内、外小气候的差异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 ①绿洲防护林内、外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蒸发量和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绿洲防护林体系使大气温度降低0.2~1.6 ℃,地表温度降低0.10~5.49 ℃,相对湿度增加0.5%~18.6%,降水量增加0.5~100.7 mm,蒸发量降低18.4~1 282.8 mm,风速减小0.45~1.98 m/s;②绿洲防护林内、外的每10 a的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7、0.32 ℃,地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8、0.36 ℃,降水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8、2.5 mm,相对湿度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1.3%,蒸发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42.5、-78.4 mm,风速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0.2 m/s;③绿洲防护林内和林外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内变化规律均为先增加后降低,为单峰曲线,而风速的年内变化曲线为双峰曲线;④绿洲防护林内、外各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四季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蒸发量增长率均为林外高于林内;四季相对湿度均为林内高于林外,风速则相反;降水量春、夏季林内高于林外,秋、冬季为林内低于林外。【结论】 绿洲防护林体系具有降低气温和地温、减少蒸发、降低风速、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等生态功能,防护林及其内农作物生长季节尤为明显,这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起着积极作用,进而改良土壤,并对维持绿洲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旋流煤粉燃烧器稳燃与燃尽性能,降低NO_x排放。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中心风速4~9 m/s,内二次风速5~16 m/s,外二次风速8~20 m/s,外二次风叶片角度30°~75°时,DBC-OPCC型低NO_x旋流燃烧器射流的气固两相流流动特性。结果表明:两侧回流区随着内二次风速增加而向中心靠拢,其长度随着中心风速的增加而缩短。内、外二次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风的刚度以及回流区的范围和方向。外二次风叶片开度,与相邻两叶片之间中心区域的径向速度和出口流场轴向速度之间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木材干燥室内部风速场的数值模拟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木材干燥室内部风速场的均匀性以提高干燥质量,对材堆到侧墙距离为0.30 m,风机风速分别为2.0、3.0、4.0 m/s的工况下木材干燥室内部风速场,采用Fluent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到风速分布最佳时的工况。此外,在最优风速场工况下,通过改变材堆到侧墙距离(0.25、0.30、0.35 m),对试验结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顶风式木材干燥室,选择风机风速为3.0 m/s、材堆到侧墙距离0.30 m时,木材内部风速场最均匀,采用Fluent得到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相差不大。通过Fluent方法对木材干燥室内部风速场进行数值模拟,可有效优化风速场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2006-2008年珠江三角洲11个地面气象站逐日14:00风场资料与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11个监测子站的区域空气质量指数(RAQI)数据,分析研究风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无论干湿季,北部、东部空气质量比南部、西部好,中部是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区域污染输送对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区域平均风速大于2.6 m/s时不会出现区域性空气污染,区域平均风速大于3.2 m/s时空气非常清洁;区域平均风速小于1.8 m/s时区域空气污染严重;风速介于1.8~2.6 m/s时空气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火灾集中排烟模式下,隧道两端射流风机需向隧道内部补充新风,以使排烟区域向火源附近排烟口方向集中,缩小烟气影响范围。从烟气控制效果出发,提出排烟效率、烟气蔓延范围、能见度3个指标作为判定合理机械补风的依据。以某越江隧道工程集中排烟为例,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2.8%坡度隧道在不同排烟口开启方案(上游3个/下游3个、上游2个/下游4个、上游1个/下游5个)、不同纵向补风风速(0、1、2、3m/s)下的12 组火灾工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纵向补风风速对集中排烟效果影响显著,本隧道区段火灾集中排烟时的合理纵向补风风速为2m/s,小于纵向通风时的临界风速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