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聚苯胺掺杂土霉素修饰铂电极的电位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电化学聚合制备的聚苯胺掺杂土霉素修饰铂电极可以作为一种广谱响应的电位传感器,对近二十种无机及有机阴离子,其电位-浓度对数值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该全固态电极制备方便,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及重现性好,内阻小。结合有关伏安曲线研究,表明掺杂的可能机理是土霉素参与苯胺的电化学聚合成为聚合物膜的一部分,并对电极的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全固态一氧化碳电化学传感器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还原方法制备了Pd-Nafion复合膜电极作为催化传感电极,研制了室温全固态电解质型一氧化碳传感器,考察了复合膜电极对一氧化碳/氮气体系产生电流响应的适宜电位,响应时间常数以及响应电流与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关系,并探讨了检测环境温度对传感器响应输出电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银盘电极为基体,采用电化学氧化还原方法,制备银基砷酸银修饰电极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该修饰电极具有化学传感器的特性,可用此电极作为工作电极。以直接电位法测定砷含量。  相似文献   

4.
选用铅基二氧化铅膜作为电极材料,研究了用Pt为基体PbO2膜电极的制备。以此新型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组成三电极工作系统,并通过增大电位气泡更新法对电极再生,来阻止电极表面被污染,应用恒电位伏安法的原理测定电流值,保证了测量的重视性。通过对试液COD值的测定,表明此法有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吸附型C60修饰玻碳电极可作为一种广谱响应的电位传感器,对十余种无机及有机季铵盐阳离子,其电位-浓度对数值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该电极制备方便、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本文还从电极表面C60晶型结构出发,对电极的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型葡萄糖氧化酶电极与毛细管电泳的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浸涂法将1-二茂铁基乙胺和壳聚糖修饰到铂电极表面,与葡萄糖氧化酶溶液作用后用戊二醛交联,制备壳聚糖固定化葡萄糖化酶生物传感器,测定葡萄糖在传感器上的伏安曲,采用恒电位安培检测法,葡萄糖浓度在0.002-4.0mmol/L范围内与响应电流成线性关系,响应时间短,由于二茂铁衍生物和葡萄糖氧化酶通过包埋,键合等作用固定于壳聚糖膜,中不易从电极表面流失,电极稳定性较好,同时尝试将该电有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成功用于人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研制的控制电位电解法NO传感器,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和胶体金混合物喷涂法制备的工作电极,其金和PTFE分布均匀,所制得的传感器灵敏度后、响应快、底电流和噪声小,并研制了全固态大溶量过滤器,提高了传感器的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8.
脑电图作为录制脑部神经生理反应产生的电化学活动的有效成像手段,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脑电采集用电极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地将脑部电化学活动产生的离子电位转换成测量系统电子电位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诊断和康复等研究领域。近年来,由于脑电采集用电极在脑电图采集领域的迫切应用需求,各种脑电采集用电极结构及制造方法不断涌现。通过对现有的脑电采集用电极进行分类(包括传统银/氯化银电极、微针电极、半干电极、电容/非接触电极、杂类电极),对其制造工艺、结构和使用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最后分析了脑电采集用电极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四室电渗析槽,分别以钛涂钌电极和钛基二氧化铅电极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进行了电解法制备次磷酸的实验研究.并从阳极电位、产品浓度、产品效率等方面对两种阳极材料进行了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心电采集设备的不可移动性以及传统粘性电极的致敏性,应用可穿戴计算的方法提出了使用镀银织物电极制作可穿戴式心电采集设备.为了提高可穿戴式心电采集信号的质量,制作了插入式织物电极.实验表明使用插入式织物电极的可穿戴式心电采集设备具有较好的舒适性,信号波形的质量达到传统电极的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传统动态心电监测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粘性心电电极刺激皮肤、信噪比随使用时间延长而下降、动态心电图仪缺乏实时分析能力等,研制了一种可穿戴心电异常检测系统
。制作了有导电织物材料心电电极的穿戴衣,设计了心电信号采集装置,提出了基于分析R-R间期和QRS波群波形的异常心电波形检测算法,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平台上实现了基于该算法的异常心电信号识别软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可穿戴传感器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传感器技术。其功能、原理和形态各异,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生产的多个方面。本文结合大量商业化和处于研究阶段的可穿戴产品和器件,简述了可穿戴传感器的主要形式,列举了可穿戴设备的常用测量方法。根据可穿戴传感器及人体的接触方式,将其划分为皮肤接触式传感器、非直接接触式传感器和植入式传感器,结合现有商业化产品及实验室中研究成果,展示了现今可穿戴设备在日常健康、医疗、运动科学、工业和军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认为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将会在未来同大数据与精准医疗实现更高程度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长期动态的人体信息和环境信息的采集。  相似文献   

13.
 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作为便携式、可穿戴电子的储备电源备受青睐。利用印刷电子大面积、柔性化的独特优势可大大简化柔性电极的制作工艺,以活性炭为活性材料配制油墨,并结合导电银浆,采用丝网印刷方式套印制作了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并将PVA-H2SO4凝胶作为电解质涂覆在活性电极上组装成柔性共面超级电容器,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丝印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可成功应用于柔性共面超级电容器。当采用PVA-H2SO4凝胶作为电解质时工作电压可达0.8 V。当充放电电流为0.2 mA时,柔性共面超级电容器的面积比电容达到18 mF·cm-2。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和滴定法为例,推导了零电流双电位滴定曲线的理论公式和终点误差公式。  相似文献   

15.
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由于其可拉伸、可弯曲、轻薄便携和优异的电学性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健康诊断、运动监测、康复医疗、娱乐等领域.近年来,柔性可穿戴应力传感器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多种可测量健康信息的柔性应力传感器已被应用于脉搏波、运动、呼吸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检测.然而,柔性传感器的发展仍然有诸多待解决的问题.对近年柔性应力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从应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展开,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性能柔性应力传感器,讨论了当前柔性传感器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柔性应力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出色的柔韧性、良好生物兼容性、快速响应、高灵敏度、多功能集成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污染因其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毒性而备受关注.相比于传统检测重金属的方法,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易携带等优点,更适于现场检测.文章从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原理出发,系统介绍了电化学传感器的种类、制备工作电极的材料以及用以修饰电极的各种材料,分析了用这些材料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中的优缺点,指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工作电极和修饰材料进行选择和优化,耐用性强、微型化、自动化、多功能化将是电化学传感器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用电化学方法将镍(Ⅱ) -,,,-四氨基酞菁或其它四氨基酞菁金属配合物单体聚合在铂丝电极上,制备成碘离子()的电位型传感器. 具有立体交联大环结构的聚合物膜在酸性溶液中发生质子化作用,使电极对呈现出选择性电位响应,线性范围为 2×10-6 ~ 1×10-1mol/L,检测下限为8×10-7mol/L,斜率为 (56±1) mV/p (20℃). 探讨了该电极的响应机理,用所拟定的方法测定了实际样品中碘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固体电解质电位型NOx气体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固体电解质电位型NOx传感器的响应机理、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Ultrathin, soft,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sensors offer good opportunity to design personal health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s by fabricating wearable biomedical devices for continuous health monitoring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cent advances of flexible sensors for next generatio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Materials used for flexible sensors ar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Followed to this part,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flexible sensor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cluding flexible sensors for skin-attached devices and implantable devices. Finally,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flexible sensor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