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0):73-73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上一句中说到“圣人设卦观象”,并由“系辞焉而明吉凶”阐明了系辞的由来,带出了现象的问题。顺承下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由天道运行的道理而引申至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否极泰来,这是大道运行的规律,在刚和柔的推演过程中,变化势在必然。变化的产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人们才需要推断,才会去“设卦”,也才需要对“象”进行观察与解读。观象的结果就有吉凶、悔吝。但何为“吉”、“凶”?何为“悔”、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12,(8):71-71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l:文我们谈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个沟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曾为上古圣人作易传易的困扰呢?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答案,看到丁占代先哲为丁让《易经》广传十世所做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科研中,每当谈到这门学科的历史时,往往很少谈及我国古代的概率论成就。最近,由于偶然的原因,翻了一下《周易》,发觉其中有些概率问题,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周易》是号称“言天下之至赜” (幽深难明的道理) 的古文献,分为经与传两部分,《易经》基本上是周朝的作品,《易传》是对《易经》的阐发和解释,共有十篇文字,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统称为“十翼”,大致是春秋战国或秦汉时期的作品。在《周易》中记载是伏羲或文王所作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八卦名称和后人所绘的八卦图如右图所示。  相似文献   

5.
《易经》“系辞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从古天文学的观测中发现的自然变化的规律,它是易学研究的主体部分。我们摒除了宗教迷信给它蒙上的光怪陆离的面纱,还其本来面目,它原原本本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是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可知,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本源于易经的八卦理论。八卦,易纬曰,卦者,挂也,言悬挂物以示人,故谓之卦。八卦是从四正四偶八个方位  相似文献   

6.
小易 《科技智囊》2010,(6):77-77
<正>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句话是《系辞》上篇第十章的首句,也涵盖了这个篇幅中所要阐释的中心内容。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经》包含了圣人为人处事的四大规律:言谈方面崇尚、注重《系辞》;行  相似文献   

7.
小易 《科技智囊》2008,(7):63-63
此句是这一章中的关键句,在语意的阐述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辨析了“象”和“爻”之后,更确切地说是圣人对两者进行设定后,更直接的目的是在于对大道的解读和应用,用在治国安人的过程中,这是儒家对《易经》解析的立意之所在。此句之后随之是更为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小易 《科技智囊》2012,(3):77-77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们着重说明的是《易经》的产生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作为炎黄丁孙奉为圭皋的一郎万世经典,《易经》是先人解读宇宙、自然,寻求人类与自然必然联系的一部智慧总结。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07,(3):69-69
从这句开始进入《系辞》上传的第三章。彖辞,说的是象,进而言之说的是卦,尤专指一个卦的卦象。彖辞是从象的角度对一个卦进行的总说明,即用文字的形式把一个卦的总体形象提纲挈领地描述出来,框定一卦的结构,阐明一卦的位置;爻辞,说的是爻变。爻是卦的组成基础,一个卦共分六爻,而卦与卦之间的不同即由爻的位置不同所致。一卦六爻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喻示着爻与爻之间的千变万化。如果把一卦所指比拟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一爻则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爻辞就是说明这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的。  相似文献   

10.
先师陆宗达先生当年给我们上训诂课时曾说:“《周易》是运用语言训诂最灵活的,研究训诂必须要读它。”《周易》本来是古代的一本筮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有七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卦下有卦辞,爻下有爻辞。从它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大概完成于西周初年。传的部分共七种: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世称“十翼”,是解释经的。“十翼”都作于东周时代。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07,(9):65-65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儒家的思想是用来缔造圣人的,尤其是在《系辞》的解读过程中,此点感受颇为强烈。站在人文的角度看《易经》,用人文的思想解读它,使其为我所用,这是《系辞》本身对人文科学最大的贡献。能够如此清晰、透彻地理解《易经》,并用如此美妙、精准的语言阐释它,古圣先贤的功力着实令人敬佩!每读到精妙处,只能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3.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79-79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首先,让我们先从这句的字面意思入手开始解读。先看“二篇之策”,关于策,前文曾谈及,著草一根称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经》的上下两篇,《易经》讲了六十四卦,分而为二,上下两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属于纯阳之卦,每一爻按照我们前面谈过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09,(8):75-75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从这句开始,就进入了《易经·系辞上》的第九章,也是《系辞》中对数术最集中阐述的部分,当然这种数术的运用已经对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此言何出呢?有人说,离开了《易经》确立的二进制和十进制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就没有了根基。还有人言,《易经》对当今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之所以没有被充分认识,是因为对这一章内容的解读不够。那就让我们从对本章的译文和解说开始好好研读一下《易经》精妙的数术。  相似文献   

16.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这一句继续在阐述圣人设卦观象的作用与结果。通晓了易道再借助于蓍草,通过起卦占卜的方式,圣人可以开物成务,引导人民,即所谓"前民"。对于前民,康有为在《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中指出:"所奖励者惟智与仁而已。智以开物成务,利用前民,仁以博施济众,爱人利物。"梁启超在《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凡我等今日所衣所食所用所乘所闻所见,一切利用前民之事物,安有不自学术来者耶?"  相似文献   

17.
在黄河、长江流域文化遗址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雕刻着四个鸟的图案;在号称中国文学源头活水的千古奇书《山海经》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使四鸟”这样的字眼,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本文根据殷墟龟甲出现鸡卦符号可证易卦数字源出鸡卦,并依其方法对“使四鸟”进行了成功解读,提出《易经》八卦是因为“使四鸟”生出来的观点。“使四鸟”就是上古时代的鸡卦,它们是易卦数字形成的载体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哪怕明天就死,今天我也要玩《易经》里有个“豫卦”,豫,就是欢乐的意思。卦象是坤地在下,震雷在上。这一卦是讲玩乐之卦,快乐之卦,安逸之卦。《易传·象》说:“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荐殷之上帝,以配祖考。”雷声像鼓,鼓声如雷,好比迪斯科的鼓点,人人蠢蠢欲动,情不自禁,清跟我来。投入地跳一次,  相似文献   

19.
小易 《科技智囊》2014,(7):67-67
<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株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段话的原意是: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在野外,后世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大慨取象于《大壮》卦。逐字解析,"上古",是指黄帝以前的时代,或者是"三皇五帝"的"三皇"时代,而《易·系辞》中称伏羲时代为上古;"穴居",就是居住在洞穴里,大自然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和谐观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变通和谐三大方面。《易传》作者通过对《易经》占筮的解释,将自己的社会观、天人观和变通观融入《彖》、《象》、《文言》、《系辞》等"十翼"之中,并在观察、思索自然和社会万事万物纷纭变化的基础上,表达了要实现和谐长久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