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山与水库地震监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火山地震观测、GPS和大地水准测量、遥感分析、火山流体活动、野外地质调查与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火山区深部介质性质与应力状态,研究各种火山前兆活动的关系,探索火山活动预测与火山灾害评估的方法;通过典型水库库区诱发地震监测、地震地质环境和地震活动特征研究,探索水库诱发地震的活动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理,探索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的有效方法,通过建立水库地震预测与危害性评估系统,为水电运行地震安全性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12-12,17
1课题简介基于水库数字地震观测及主动震源观测技术,研发精细探测水库三维地震活动及地震震源特征、介质和应力环境的技术,通过在新丰江、龙滩和三峡3个典型水库的示范应用,结合具体水库水位的动态过程、水库规模、库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深浅水文地质以及岩性等因素,探测水库地震的发生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主动地震探测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的井下综合观测系统和适用于地震短临跟踪的观测仪器系统,为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获取地球物理场、应力应变场、孕震区介质物性等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特别是提高地震短临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17-19,22
基于水库数字地震观测及主动震源观测技术,研发精细探测水库三维地震活动及地震震源特征、介质和应力环境的技术,通过在新丰江、龙滩和三峡三个典型水库的示范应用,结合具体水库水位的动态过程、水库规模、库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深浅水文地质以及岩性等因素,探测水库地震的发生条件,深化对水库地震发生环境和成因机理的认识,建立在水库加卸载动态过程作用下的水库地震发生条件模型,为水库地震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0-22
根据水库地震及其灾害特点,研究水库加卸载及水渗透作用下,水库地震活动及库区地球物理场变化,初步提出1~2项物理意义较明确的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及相应判据,为做好水库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减轻水库诱发地震灾害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16-17
1研究目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兴建的一批重大水库所发生的地震加以鉴别,开展水库地震鉴别工作研究,建立水库地震震例数据库。充分利用上述课题所获得的龙滩、新丰江和三峡水库库区地壳精细结构资料,建立起水库区精确的三维物理模型,使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技术研究水库蓄水过程中区域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变化特征,提出预测水库地震发生地段和震级上限的方法,以及典型水库诱发地震危害性评定技术和预警技术。  相似文献   

7.
1 课题简介 1.1课题目标 研究建立地震、地形变场动态图像和地下流体、地震电磁动态信息提取方法,建立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强震孕育过程地壳应力应变场、地壳介质物性、物理化学参数异常判据和指标,形成强震动力动态图像预测方法技术,推动地震预测方法逐步向物理预测拓展,提高强震预测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0):14-15
1水库地震空问分布及时间响应特征研究RIS空间上主要集中于水库周缘10kra范围内,在特定库段丛集分布。蓄水初期,库坝区活动明显增强;随水库淹没区范围的扩大,地震向远离库坝的灰岩峡谷区迁移。RIS受库区构造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68-68
目前我国高坝大容量水库建设快速增长,发展针对水库地震的监测预报预防技术,研究水库地震的成因、活动特征、与天然构造地震的差异等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西部干线公路既有桥梁检测与监测的需要,结合典型桥梁结构群特点和损伤状况,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监测数据采集优化、损伤识别与安全评价技术。包括研究开发西部典型干线公路既有桥梁结构群监测、测点优化、数据传输及其硬件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既有桥梁结构群损伤与安全评价方法和准则。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既有桥梁结构监测设计与实施指南,完成两座既有桥梁结构群测试优化与安全评价的试验工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1999,(8):27-28
一、主要技术内容 对浅层地下军事目标或民用目标的高分辨率和有效探测在现代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众多部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由于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诸如地震法、电阻率法及磁法等)存在着一定的探测盲区和易受周围环境干扰以及对目标分辨率低等缺陷,不能有效地探测浅层地下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用遥感技术探测古代皇陵是对古墓无损探测的最佳方法。本文介绍了模拟陵、高宗后陵以及经过钻探验证的徽宗后陵的探测成果。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是比较有效的考古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既适用于前期面积性初勘工作,也适用于后续的精细勘探过程。高密度电法、地震勘探(包括地震映像)以及探地雷达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联合勘探有利于对异常目标的判断和识别。经过文物部门的钻探验证,针对宋六陵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5-45
由重庆市地震局预报研究中心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针对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抓住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蓄水水位变化过程中)有关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防治等科学问题,广泛收集整理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争取蓄水前后本地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和积累,边监测、边研究,为社会公共安全与和谐发展服务。本课题研究涉及区域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区域典型地质灾害、区域地震活动、水库地震、工程地震、地壳形变等诸多地学问题。采用了3S技术、地面地质、遥感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及地壳形变和典型地质灾害观测技术等,开发研制了先进的灾害评估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长江流域建设开发了大量的大型梯级水电站,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电清洁能源。但是梯级水电站开发必然影响到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改变,可能导致山洪灾害和面源污染等次生灾害。目前大型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正负面效应还有较大的争论,缺乏权威的数据支持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来为我国公众甚至全球质疑人士以彻底的说服力,因此,需要借助于“3S”技术获取宝贵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模拟分析和实测研制,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建立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程度,客观、公正、科学的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争论,同时通过研究为大型水利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更好的减低甚至是消除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把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让水利工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0-31
本项目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地磁、电离层与电波传播研究所共同协作完成,项目目标是按照我国地震电磁卫星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合地震电磁探测卫星方案论证,通过与俄罗斯相关研究机构的全面合作,获得和引进俄罗斯方面在卫星电磁观测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法之一,井水位观测是地下流体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井水位动态分类,水位异常预测地震的方法、原理,水位观测数据异常干扰以及我国观测网分布状况,介绍了地下流体观测技术中的井水位观测技术,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17-17,23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为:①自主研制几种地震现场急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适用于我国结构特点的灾情监控、人员搜寻、建筑物快速鉴定等专用仪器装备,填补国内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研制的技术空白,为今后大规模生产相应装备奠定前期技术基础;②研制基于模拟现场建筑物破坏场景的救援技术系统,为开展救援培训和现场救援方案制订奠定基础;③制定现场救援技术标准与救援行为系列规范,为规范地震现场救援工作的程序、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评价救援能力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外住宅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全面而完善,而我国目前没有适用于住宅建筑能耗的监测仪器,给建筑节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项目将自主研发适用于住宅建筑的能耗与环境监测平台。通过我们开发的电能、燃气用量、人体红外和门窗开启监测仪等进行数据采集,监测室内家用电器用电、燃气用气情况和人员在室、门窗开启情况等。所有测量仪器可在不破坏住宅现有的设施、设备条件下安装,同时为方便用户查看实时能耗数据,开发了建筑能耗与环境监测软件平台。本项目解决了住宅建筑因其私密性不易对其能耗和环境进行监测的难题,可为建筑节能研究得到更直观有效的数据,可为建筑节能方案的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9):19-19,22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人工水库,每年除提供库水为鄂豫两省库区农用和饮用水外,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库,其水源地生态环境和水质保护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工程的成败和调水的效益."十一五"期间,课题开展了沿库区农业生态恢复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纯电动客车动力性,以交流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纯电动客车为研究平台,根据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特性和整车牵引特性,分析了纯电动客车匹配多档AMT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了多档自动机械变速器(AMT)与电机驱动系统的匹配与一体化控制技术,开发了适用于纯电动客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换档规律,优化了换档控制过程。经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中山等多个城市公交线路上的实际考核,匹配无离合器多挡AMT系统后,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