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板栗-银杏-茶(CGT)、板栗-茶(CT)、纯茶(T)种植模式下的茶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茶树光合特性、茶芽性状及茶叶化学成分,分析了影响茶芽性状和化学成分的主要光合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与T模式相比,GCT、CT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茶芽长、茶芽密度、百芽质量及产量均有所下降,但茶叶水浸出物、咖啡因、氨基酸含量增加,仅茶多酚含量降低,可见茶园间种银杏或板栗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光合因子中对茶芽性状及茶叶化学成分影响最大的是蒸腾速率,其次是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小的是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不同水温、浸泡时间及浸泡次数对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所泡茶水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为人们合理购茶、饮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日常饮茶方式浸泡茶叶,以酒石酸亚铁为显色剂、没食子酸丙酯为标准对照品,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水中茶多酚。结果:相同浸泡条件下,湄潭翠芽茶水中茶多酚的量最大,都匀毛尖次之,凤冈锌硒茶最少。浸泡水温越高,茶水中茶多酚含量越高;浸泡次数越多,茶水中茶多酚含量越低。浸泡水温比浸泡时间对茶水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更大。不同条件下浸泡出茶多酚的质量占茶叶总质量的12.50%~29.73%。  相似文献   

3.
茶洗发水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茶叶中茶多酚的结构、特性、用途,比较了目前采用提取茶叶中茶多酚配制精细化工产品与直接用茶叶水配制洗发水的情况,提出了直接用茶叶水生产茶洗发水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尉犁地区经过蒸汽、微波和锅炒三种杀青工艺制得的罗布麻茶为样品,从感官、有机成分含量、体外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探讨杀青工艺对罗布麻茶的影响.结果显示:除总黄酮含量外,杀青工艺对罗布麻茶品质相关的各指标影响显著,蒸汽杀青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的含量以及体外清除.OH和DPPH.的能力均显著高于锅炒杀青和微波杀青茶,提示三种杀青工艺中,蒸汽杀青工艺是保存罗布麻茶中的有效物质最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茶叶功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茶叶中含有茶蛋白、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叶皂甙等多种功效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菌和抗辐射等生理功能,作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笔者对茶叶中主要功效成分的作用及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市售的6种茶叶以及5种茶饮料为样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酒石酸铁比色法、三波长分光光度法检测这些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结果表明:6种茶叶中茶多酚含量西湖龙井永川秀芽茉莉花茶明前绿茶隔年龙井茉莉花苞;5种市售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康师傅茉莉蜜茶康师傅绿茶统一冰红茶康师傅鲜果橙可口可乐雪碧。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性地选用茶叶及茶饮料,并对其他物质茶多酚含量检测提供了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7.
不同加工形式茶叶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形式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选择依据。方法:茶叶粉碎后用95%乙醇超声提取,以没食子酸作为对照品,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在波长765 nm处测定各种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抗氧化活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提取物对Fe3+的还原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加工形式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其中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抗氧化活性也最好。结论:茶叶中多酚含量与茶叶发酵程度密切相关,发酵程度越大,茶多酚含量越低;茶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含量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说明茶叶的抗氧化能力主要与其中的茶多酚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中茶多酚和茶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洱茶为材料、水为提取溶剂,通过正交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溶剂用量、浸提次数4个因素对其所含茶多酚和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综合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1 h,溶剂用量(固液比)1∶10,浸提次数1次.在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物干物质得率为20.65%,其中茶多酚含量为30.47%,茶多糖含量为57.26%,且该提取物作用于高脂饮食小鼠降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温、-18℃、-40℃处理茶鲜叶,参考绿茶的炒制工艺制成茶叶,分别室温水冲泡,测定茶汤中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的溶出速度的影响,确定冷泡茶加工工艺。结果表明:-40℃冷冻的茶叶中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溶出速度比-18℃冷冻的茶叶快,常温处理溶出最慢。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及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苏州洞庭东、西山地区代表性的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分别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对其土壤和茶叶主要营养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茶间作可以有效提高矿物质含量,改善表层(0~25cm)土壤营养状况,以枇杷-茶和杨梅-茶间作模式作用效果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状况受土壤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和土壤酸碱性3个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果茶间作茶园土壤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洞庭西山杨梅-茶间作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最好,依次为西山纯茶园、东山杨梅-茶间作茶园、东山纯茶园、东山枇杷-茶间作茶园。茶鲜叶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产区及不同果茶间作模式对茶鲜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不同,在东山茶区,果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略大于纯茶园,但儿茶素含量均略小于纯茶园,咖啡碱含量则显著小于纯茶园,而在西山茶区,除游离氨基酸外,杨梅-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均低于纯茶园。根据土壤性状和养分与茶叶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中铁和锌呈现显著负相关,茶多酚含量与碱性氮、有机质和锌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含量与电导率、全氮量、有效磷、碱性氮、钙、铁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进行果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具有重要作用,结果为不同洞庭碧螺春茶产区改良土壤,从而提升茶叶营养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