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 姓”及“老 姓”或“姓 老”是汉语称谓中非常常见的形式,而英语中却鲜见这样的称谓方式。这是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的一个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称谓的这种特殊现象,并结合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探讨了适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汉语不同时期的夫妻称谓方式进行了历时的梳理与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汉语夫妻称谓的类别.汉语夫妻称谓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性,而这一伦理观念正在被新时期"男女平等"的价值理念所取代,文化变迁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带有尊重妻子色彩的称谓语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3.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学者们引介到中国以后,一直在诸多方面存在争论.由于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很难从整体上去研究和把握,对于一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还难以厘清.主要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称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来考察,汉语语法学在目前应该继续努力学习西方语言学理论,适当借鉴汉语传统语义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与世界语言学协调发展,并尝试构建适合汉语的语言理论和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汉语称谓语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汉语称谓语。汉语称谓语自古有之,可“称谓”一词,直至秦汉时期尚未见使用。该词始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现代汉语词典》释“称谓”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按其内容,称谓又可划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如上面定义中所说的“父亲”便是亲属称谓,“师傅”、“支书”便是非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从家庭及亲属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称谓形式。国外学者以兄弟姐妹为线索,把世界各地的亲属称谓分为多种类型(如美国默多克《社会结构》一书分为爱斯基摩型、夏威夷型、易洛魁型、苏丹型、奥马哈型、库洛瓦型六种)。我国学者则通常把亲属称谓分为类别型和叙述型两大类。 类别型称谓不标明亲族是父系或母系,不标明亲族是直系还是旁系,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份。叙述型亲属称谓则相反,不仅父系、母系关系明确,而且直系、旁系、尊卑、长幼关系均十分明确。汉语亲属称谓即属叙述型。 非亲属称谓多指人们的社会称谓。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按职业、身分等所形成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6.
杨丹 《科技信息》2010,(10):165-165,167
称谓语是构成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中西方学者对各自语言的称谓体系的研究持续且深入。本文从称谓语语用功能的角度,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称谓语的语用差异,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上古汉语称谓词研究是汉语词汇断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汉代以前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以名物命名的相对可论证性的认知学理论及汉语词汇发生与积累的阶段性理论为指导性的基础理论,结合传统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文化语言学方法,辅以方言和亲属语言互求法以及语义分析法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探讨称谓得名之由,从而在相对封闭、有限的专题范围内展示本时期的语言概貌,为汉语史和词汇史服务。  相似文献   

8.
林佳 《海峡科学》2012,(10):78-80
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文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该文从书信出发,以小见大,归纳总结书信中各类称谓语的用法,并且从语言、文化等角度分析地道汉语日常常见称谓的英文表达方式,便于学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称谓语、使用称谓语,引导他们在交流中检验自己的称谓语,逐渐学会正确地使用称谓语.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动物雄性、雌性的称谓,或源于性器,或源于身体形态,或源于鸣否,或源于生殖功能。对动物幼仔的称谓则缺乏统一性,根据动物的类别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称谓。汉语对动物雄性、雌性、幼仔的称谓丰富多彩,颇具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动物雄性、雌性的称谓,或源于性器,或源于身体形态,或源于鸣否,或源于生殖功能。对动物幼仔的称谓则缺乏统一性,根据动物的类别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称谓。汉语对动物雄性、雌性、幼仔的称谓丰富多彩,颇具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衔接理论创立之后,国内外学者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语音衔接已成为衔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音复现是音、韵、律等语音形式的重复使用产生的一种语音现象,这种形式在语篇里同样具有衔接作用,但学界对其研究相对薄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语篇中语音复现的衔接功能进行考察,并结合实例探析英汉互译实践中这类语音形式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称谓语的使用是中国社会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交际场合、说话人的态度等语言外因素对语言本身的影响,并直观地体现了交际双方身份角色、职位、年龄、亲疏关系等的差异。《爸爸去哪儿》是时下火热的真人秀亲子档节目,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包括主持人、嘉宾、剧组工作人员、拍摄地的村民等。他们在节目录制期间的日常交流中展现了十分丰富的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本文对《爸爸去哪儿》出现的称谓语进行拉网式的槽集.对其主}}行分拳并分析了觫谓语的弯蚀碍苴声肚柏皋傅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作为关乎区域与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流动性日益成为人力资源的研究重点。但以创新人才流动作为自变量的"后向"研究对于国内学者却较为陌生。基于组织视角,对国内外相关"后向"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通过对研究概念、研究领域、研究范式和影响关系等方面的综述,在归纳和总结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帮助国内学者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趋势和现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90年代,国际范围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趋于活跃。学者们多以比较中俄经济转轨视角来探讨中国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现代化道路等视角对中国模式进行更加广泛的讨论。2004年5月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更是催生了中国模式的深入讨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些曾经认为西方经济体系完美无缺的国内外学者对于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称赞并仿效的中国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其关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内涵、独特性、面临的挑战及世界性的深远影响等解读,因立场、视角和心态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通过对近期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梳理,展示了近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旨在促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网络学术出版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术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网络的学术出版体系正在形成和发展中。我国的网络学术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基于纸质文献的数字化而建立起来的学术文献数据库;2.研究者与学术研究团体建立的学术网站;3.学者的个人博客;4.电子预印本数据库。目前,网络学术出版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搜索和保存问题;2.版权保护问题;3.身份认同问题。建议建立综合性的开放存取式的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6.
参考有关学者提出的我国农村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原则,结合可得到的可用数据,以直接简明的指标,运用主成分聚类方法,对我国农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阶段性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从1995—2009年我国农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阶段性演变分类结果,说明国家政策和农村经济状况对农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程度影响显著,可为我国农民家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推进提供参考,以便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亲"是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不仅在网上流行而且也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不反映人们彼此间的各种关系及所拥有的社会评价,所以本文认为"亲"属于称呼语。我们搜集了"亲"泛化的各种表现,并且对它的词义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亲"是"亲爱的"缩略形式。从淘宝购物、交际需求、称呼语的缺失和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亲"泛化的原因,并且对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保安处分现状的分析研究,对究竟应如何界定保安处分、我国刑法应否给保安处分一席之地进行探索,旨在倡导对我国刑法典中刑罚与保安处分进行二元主义的立法,也即对保安处分刑法化进行制度性建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有些学者认为,为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会计确认基础应以现金流动制取代权责发生制。在讨论现金流动制和权责发生制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得出了现金流动制很难取代权责发生制的结论,认为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1987年余英时先生发表了一篇有关招魂仪式的短文,其中对于地狱司法体系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促使研究者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中宗教与司法的关系。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地狱信仰的历史与演变,尤其是StephenTeiser(史太文)的两本专著分别探讨了佛教中元普渡与十王信仰的发展,对于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力。不过,或许是因为上述研究把重点摆在中国佛教史这个领域,因而低估了中国本土宗教传统(特别是道教)在地狱信仰发展史中也曾扮演的关键角色。以余先生引述《太平经》地狱司法体系作为基础,可以说明道教对于中国法律文化之建构所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