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寻求解除制约因素的对策,以便更好地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促进我国高校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体育场馆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艾君 《科技信息》2011,(15):20-21
以华南农业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现状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对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管理滞后、服务质量差、社会参与度低、利用率低、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转变观念,为场馆的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改造升级场馆设施;引进人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采用和完善各类经营管理手段,尝试试行俱乐部经营方式;开发网络管理系统,培育体育消费者市场等对策,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13所高校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丰富,但内部管理、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不足,社会化服务的程度不高、服务效率低等状况影响到了高校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提出高校转变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场馆设施社会化服务评价系统等建议,以期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社会化服务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安徽省本科院校体育选项课现状、困境和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本科院校均能推行体育选项课教学,各校体育选项课程开设的时期不尽相同,教学班级人数设置悬差较大,课程项目设置大同小异,项目数较有的省份高校差距较大;各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体育运动基础的整体水平偏低,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专项相对传统、集中,学校体育场馆的种类和数量较为有限。从合理安排必要的体育普修课过渡、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拓宽大学体育教学的课时段等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采用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安徽省11个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城镇居民要进一步转变体育消费观念;优化体育消费项目。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基层体育场馆的数量,开发体育消费的层次性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应当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在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社会体育资源的增加,提高其场馆的利用率,解决体育设施资源的闲置问题,缓解体育需求紧张的现状。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发展比较短,经营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缺陷。文章中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并且对其改善策略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牛伟  陈华 《科技信息》2008,(13):154-15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省10所高校的12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掌握其体育消费行为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学生认为进行体育消费是值得的;安徽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娱乐消遣和身心健康;安徽省大学生体育消费支出前三位依次是购买体育服装鞋帽、运动饮料和体育器材;安徽省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实物消费时,最注重的是价格;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大学生形成体育消费行为的必要条件;各高校应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和器材购买方面的投入.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地研究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剖析了目前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存在的问题:场馆受保护,难以满足体育需求;场馆管理经验不足,规范运作不能保证;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体现不明显等.旨在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皖北5所高校的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皖北地区高校体育资源较充足但与社区共享不足;体育场馆资源开放分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两种形式;社区体育则存在场地设施不足,社区体育管理者、指导员缺乏专业的科学管理知识等问题.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主要受内部、外部和体育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提出提高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利用率,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目前的体育场馆数量少、利用率低,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体育场馆不可能立即增加的情况下,对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就成为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场馆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场馆成为提高我国体育场馆利用率的比较可行的办法。另外,如果在开发和利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中注意一些问题如与教学冲突的问题等,那么将更能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体育场馆在教学使用中普遍存在着种类不齐全、使用不均衡、质量差异大等问题.通过对体育场馆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限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多校区高校体育场馆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调整校区布局;(2)将同一术科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3)大学体育专选课程实施"俱乐部"管理;(4)优先编排体育专业术科课程.  相似文献   

12.
魏强 《科技信息》2011,(36):207-207
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投入巨额资金建造,在体育教学以外,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大量闲置与浪费。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开发,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的丰富资源向社会开放,发挥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经营可以实现高校和高校周边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合理开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在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需要,促进全民社会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爱军  谢红春 《科技信息》2011,(5):149-150,13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长沙、湘潭两市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两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优越,但开放利用率不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和教职工的身体锻炼。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改善场馆各项条件、改变经营模式、运用多种收费模式等建议,以达到更好的利用资源并有有利于师生身体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场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严重的浪费了国家资源,而且也严重的影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和发展。从制约高校场馆发展的因素着手,探索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和谐统一,兼顾高校体育场馆的教学效应,实现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包括:1)场馆在进行市场化之前,要进行充分详细的规划;2)学校场馆不宜由缺乏专业素质的社会力量独立承包。学校体育部门作为体育场馆的具体管理者比较合适;3)院校应在一定的程度上,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体育部门对场馆的管理工作;4)在收费方面采用会员制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掌控运营收入和开支。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呈现追求健康、娱乐、交往的倾向;活动项目依次为篮球、慢跑、乒乓球等;最常去的场所是校内体育场馆、校园空地等;经常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只有34%;场地器材、时间、组织管理、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等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孙柏林 《科技信息》2012,(6):293-293
我国现有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政策主要分为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政策蕴含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不成体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政策执行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试图找出阻碍大连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为促进大连市高校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姚欣 《科技信息》2010,(26):25-26
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和健康的体育消费,运用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消费动机差距显著;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差异明显;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内容是以实物消费为主;经济条件来源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欢 《长春大学学报》2012,(8):1023-1027,1031
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作为高校体育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福州大学城作为福建省教育的“龙头”和“城市品牌”,其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和齐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福州大学城八所高校的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对体育场馆的利用现状和现有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为福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进一步专业化管理提供相应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高校为支援新疆所培养的200名新疆民族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获取体育知识的主要途径,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影响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安徽省新疆民族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