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成强  孙寅聪  敖天勇  王渊旭  张德权 《河南科学》2009,27(12):1562-1565
采用直观的载流子、光子库模型,导出半导体激光器速率方程,得到输入电流、输出光功率的关系以及激光器腔体参数与注入电流的关系,从而给出在设计激光器时遇到的相关限制的方程,以及LD电流与某种形式的电流增益转换因子的关系,根据增益曲线上的最佳工作点来优化有源区量子阱数目.给出了共面量子阱LD在固定有源长度、固定无源区长度的共面量子阱激光器的量子阱数目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94GHz二次谐波渐变复合腔回旋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94 GHz二次谐波渐变复合腔回旋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所研制的回旋管采用渐变结构复合开放式互作用腔、双阳极磁控注入电子枪及内置TE03-TE02-TE01模式转换器,并兼作回旋管收集极作用.设计、研制与测试了94 GHz二次谐波渐变复合腔回旋管,在注电压51 kV和注电流11.8 A下得到156 kW的脉冲输出功率,工作频率94 GHz,工作模式对TE02-TE03,平均输出功率3.05 kW,效率26%.  相似文献   

3.
对于波动器磁场纵向渐变的自由电子激光器,不仅渐变锥度对电子能量有累积影响,而且信号场的增长率对电子能量也有累积效应,这些高阶微量要以通过将运动方程和波动方程渐近展开后得到,由电子能量谐振的发生条件可以确定系统参数慢变和更慢变的2种特性以及系统信号场微速、低速和高速等3级不同的增长速率,这是一个有微摄动带慢变参数的强非线性振动系统。  相似文献   

4.
由激光二极管(LD)输入、输出的关系,得到激光器腔体参数与注入电流的关系,进而给出在设计激光器时遇到的相关限制的方程,以及LD电流与某种形式的电流增益转换因子的关系,根据增益曲线上的最佳工作点可优化腔体长度参数.讨论了共面LD在固定总腔长、固定无源区长度、固定有源与无源区的长度比等条件下有源区长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现有大电流充电机在充电过程中注入电网电流的谐波含量,使之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电流标准,对现有充电机充电电流的谐波含量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十二脉整流和增加并联APF的方式来抑制充电过程中注入电网的电流谐波含量过高的问题.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不同充电机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证明了上述两种方法对现有充电机的谐波抑制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频注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永磁同步正弦波电机(PMSM)的无速度传感器在低速以及零速附近运行时利用反电势进行难以估算位转子位置的问题,提出引用高频注入(HFI)方法进行估算.在电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静止坐标上的电压旋转注入和旋转坐标上的d轴电压注入方式这两种信号注入方式比较,得出两种注入各自的特点,且在两种方式中PMSM的无速度传感器电流谐波效应均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侧输入电流比例反馈的无电解电容驱动系统谐振抑制策略,通过对电感电容谐振产生机理的分析,建立了驱动系统小信号模型.在分析不同反馈控制变量、不同控制律下的谐振抑制效果的基础上,选择电网电流比例作为最优反馈控制方式.直接从电网电流中提取谐振分量,计算阻尼电流,采用电压注入方式实现有源阻尼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抑制电网电流中的电感电容谐振现象,驱动系统网侧输入功率因数高达0.989,输入电流谐波满足EN61000-3-2谐波标准.  相似文献   

8.
杜丽  李志军 《应用科技》2009,36(5):52-55
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变压器是重要的电气设备,目前牵引变压器以二次谐波制动的差动保护为主保护.该文通过分析差动保护不平衡电流的产生原因,给出了详细的差动保护接线方式,针对变压器各种绕组接线方式的不同,给出了具体的电流平衡方程、差动电流和制动电流的计算公式,最后进行了一个具体的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采用节点电流注入法含双端VSC-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潮流控制交替求解新方法,交流系统与VSC-HVDC系统通过注入电流接口并交替求解,VSC-HVDC系统根据不同控制方式计算注入电流.对定交流母线电压控制通过无功注入电流反馈控制解决了交流母线电压参考值在交流系统潮流计算中不能直接给定的问题.本文所提新方法可借助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的用户程序接口(UPI)功能实现含VSC-HVDC系统的潮流控制计算.通过新英格兰系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所提方法无需针对VSC-H巾C的各种控制方式改变VSC-HVDDC两侧交流母线的节点类型,控制灵活;无需修改常规潮流计算的雅可比矩阵,程序编写量小,交直流接口清晰且通用性好;对利用商业软件进行含VSC-HVDDC的实际电网潮流控制计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实验事实出发 ,根据不同注入情形分析了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 ,数值计算了载流子注入时的电流 ,阐述了各种因素对所注入电流的影响 ,简单地介绍了所注入的载流子在输运过程中 ,其密度在各种注入情形下随聚对苯乙炔 ( PPV)薄膜厚度相应变化的大致图形  相似文献   

11.
河口形状对河口环流和盐水入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者应用改进的ECOM模式,通过设计一个平直和喇叭形理想河口,研究河口形状对环流和盐水入侵影响。盐水入侵产生盐度锋面,在锋面处底层存在着向陆的密度流,为保持断面上质量连续,上层的流速明显增大;表层流有偏北的分量,底层流有向南分量,表明有横向环流存在。盐水入侵产生的盐度锋面在水平面上向西北倾斜,北岸盐水入侵比那南岸大,在垂直上向上游倾斜,底层盐水入侵比表层大,高盐水位于北岸的下层。张潮流、向陆的密度流和混合是产生盐水入侵的动力因子。科氏力使涨潮流向北岸偏转,向陆的密度流存在于底层,这种动力机制导致了盐度分布的不对称。盐度横向分布产生的斜压压强梯度力指向南岸,并随水深增加,导致底层流向南岸流动;因要满足质量守衡,在北岸因底层流的辐散产生下降流、水位下降,而在南岸因底层流的辐合产生上升流、水位抬升,水位的横向分布又导致表层流向北,想成一垂向横向环流。喇叭形河口因口门内河口变宽,造成流的幅散,向海的流速减少和产生上升流,底层向陆的密度流向西流动的距离减少,口门处盐度增加,但盐水向西入侵的距离减少;河口喇叭扣南岸下层也出现明显的高盐水;垂直混合增强,盐度垂向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2.
基于激光淬火的二维温度场理论 ,通过对温度场分布公式的拟合简化 ,推导出激光淬火淬硬层理论宽度及深度计算公式 ,讨论了产生最大淬硬层深度和宽度的条件 从理论上说明了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淬硬层深度和宽度的影响 在对QT80 0 - 2进行的激光淬火实验中 ,淬火硬化层实测宽度和深度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误差大约为 1 0 % ,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永磁同步电机母线电压利用率,减小电压矢量合成角度偏差,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比例缩放谐波注入式脉宽调节方式.谐波注入采用查表式,以减小电流环计算时间,提高电流响应速度.采用电压比例缩放的脉宽调制方式,消除了传统脉宽调制限幅造成的电压矢量计算角度偏差.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该种脉宽调制方法提高了母线电压利用率,有效抑制了传统脉宽调制方法的电压矢量计算角度偏差,提高电机在高速旋转工况下的电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4.
施工期间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工期间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发展规律,采用振动法实测了不同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力学参数,根据实际的施工车辆荷载数据,运用Bisar3.0软件计算了基层层底拉应力,采用基于弹性地基板摩擦约束的收缩开裂模型分析了基层干缩裂缝间距,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7 d劈裂强度值要大于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推荐值;在相同水泥剂量条件下,底基层采用二灰土的基层层底最大拉应力远小于开裂间距大于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的基层;当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时,基层水泥剂量应大于3.0%,施工车辆重量不宜大于35 t;随着水泥剂量的增大,水泥稳定碎石干缩应变、干缩系数先减小后增大,而基层开裂间距先增大后减小,并在水泥剂量为3.5%时干缩应变和干缩系数最小,基层开裂间距最大。  相似文献   

15.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井网调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通过对试验区水淹解释数据分析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区的历史拟合,研究了目前试验区开发状况,给出了层系重组方案,在层系重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井网调整,并对调整后的开发井网进行了不同开发方案的数值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注采比为1时,生产到含水98%时的最终采收率为47.85%,阶段采出程度7.22%,调整效果最好,比继续应用目前井网开发的阶段采出程度提高了2.69%。  相似文献   

16.
采用激光同轴送粉工艺在钛基体上直接熔覆ZrO2陶瓷涂层,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单道熔覆层熔覆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陶瓷涂层的微观组织,并采用电子探针技术分析基体和ZrO2陶瓷结合区成分分布;利用XRD分析激光熔覆前后ZrO2陶瓷物相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功率范围内,熔覆层宽度受激光功率的影响不大,熔覆层高度和基体熔化深度随工艺参数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ZrO2和Ti基体结合区形成很好的成分梯度渐变过渡,陶瓷微观组织为细小的枝状晶组织;激光熔覆ZrO2陶瓷后,单斜相(m相)衍射峰强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7.
门极换向晶闸管阳极透过率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缓冲层和透明阳极的结构参数对阳极透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阳极在较小的电流密度情况下具有较低的透过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透过率显著提高,即透明阳极的透过率依赖于阳极的电流密度;降低透明发射极或提高缓冲层掺杂水平,透过率也会提高;减小阳极的结深,透过率也会提高.因此,可以通过恰当地选择缓冲层和透明阳极的结构参数来调整阳极透过率,使之达到期望值,进而提高器件的关断性能.  相似文献   

18.
Ho PK  Kim JS  Burroughes JH  Becker H  Li SF  Brown TM  Cacialli F  Friend RH 《Nature》2000,404(6777):481-484
Achieving balanced electron-hole injection and perfect recombination of the charge carriers is central to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A number of approaches have focused on modification of the injection contacts, for example by incorporating an additional conducting-polymer layer at the indium-tin oxide (ITO) anode. Recently, the layer-by-layer polyelectrolyte deposition rout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ultrathin polymer layers. Using this route, we previously incorporated ultrathin (<100 A) charge-injection interfacial layers in polymer LEDs. Here we show how molecular-scale engineering of these interlayers to form stepped and graded electronic profiles can lead to remarkably efficient single-layer polymer LEDs. These devices exhibit nearly balanced injection, near-perfect recombination, and greatly reduced pre-turn-on leakage currents. A green-emitting LED comprising a poly(p-phenylene vinylene) derivative sandwiched between a calcium cathode and the modified ITO anode yields an external forward efficiency of 6.0 per cent (estimated internal efficiency, 15-20 per cent) at a luminance of 1,600 candelas per m2 at 5 V.  相似文献   

19.
以半导体纳米材料CdSe/ZnS作为发光层, ZnO作为电子传输层, 用Al和氧化铟锡(ITO)分别作为两极材料, 采用旋涂和真空蒸镀膜技术制备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并对其光学性质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该器件发射黄光, 峰位为575 nm, 半峰宽30 nm, 最大发光强度2 000 cd/m2; 在较高的电流密度下, 该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无
明显衰减; 当半导体纳米材料CdSe/ZnS及ZnO分别作为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时, 可制备具有高电流密度且稳定的发光二极管主体材料.  相似文献   

20.
周彬  张晓 《潍坊学院学报》2011,11(6):139-144
本文基于FRP包附筋思想,对一种新型的复合功能梯度MFRP锚杆在锚固条件下的受力情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功能梯度材料层的引入能够有效降低MFRP锚杆头附近不同截面的正应力,同时改善剪应力的分布,从而使锚杆获得更优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