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自80年代初.诺贝尔奖得主K·穆利斯(KaryMullis)首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以来.PCR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检测微量特殊DNA序列的方法,在DNA分析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重视。在过去5年中,PCR技术令人信服地渗透到美国刑事司法体系的棘手领域如法医中的人的鉴定,血缘关系测试等。DNA分型方法首次为法庭提供证据是在1988年。从那以后,该技术在150多次法庭审判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至少有13个签约实验室为美国刑事案件进行DNA实验。PCR方法用于法医鉴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简化商品化检测,又是对普遍使用的限制性长度多…  相似文献   

2.
知识卡片     
PCR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缩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体外核酸扩增技术。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穆利斯(Mullis)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反应。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以致一种合适的条件,能在一个试管内将所要研究的目的基因或某一DNA片段于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乃至百万倍,使肉眼能直接观察和判断;可从一根毛发、一滴血、甚至一个细胞中扩增出足量的DNA供分析研究和检测鉴定。过去几天几星期才能做到的事情,用PCR几小时便可完成。PC…  相似文献   

3.
正(1929—2019)默里·盖尔曼是美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夸克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得主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设计的"八重道"给基本粒子世界带来秩序,他还构想了"夸克"的概念来解释这些粒子的结构。他于2019年5月24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的家中去世,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4.
<正>美国发育生物学家、加州理工学院诺尔曼·钱德勒细胞生物学教授埃里克·哈里斯·戴维森(Eric Harris Davidson)因心脏病发作,于2015年9月1日去世,享年78岁。他的女儿埃尔莎·戴维森(Elsa Davidson)公布了他的死讯。戴维森在1969年和1971年分别与人合著论文,最早勾勒出基因网络交互作用从而驱动胚胎发育,特化细胞的增殖,以及多种多样形状和大小生  相似文献   

5.
美国生物化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博士于2007年10月26日因呼吸衰竭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市逝世,享年89岁。他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机制,这不仅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而且还引发了一场生物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6.
<正>因对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而获1975年诺贝尔奖的英籍澳大利亚化学家约翰·康福思(John Cornforth)爵士于2013年12月8日去世,享年96岁。约翰·康福思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澳大利亚人。同年,他被提名为澳大利亚年度人物。后来,他被封为骑士,再后来,他因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百年联邦奖章。失聪者的化学约翰·沃卡普·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于1917年9月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是四个孩子  相似文献   

7.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10,(11):14-15
<正>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特拉华大学退休教授理查德·赫克(Richard Heck,79岁)、美国普渡大学退休教授根岸英一(75岁)和日本北海道大学退休教授铃木彰(80岁),  相似文献   

8.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戴维.H.胡伯尔(DavidHunterHubel)因肾功能衰竭于2013年9月22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林肯镇去世,享年87岁。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富有远见卓识的前主任、粒子加速器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和人权活动家安德鲁·M·赛斯勒(Andrew Marienhoff Sessler)于2014年4月17日因癌症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去世,享年86岁。安德鲁于1928年12月1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他是威斯汀豪斯科学天才选拔赛的决赛选手之一。由于这个原因,他1945年以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身份参观过白宫。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入读哈佛大学,毕业后获得数学学士学位。然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并在亨瑞·佛利(Henry Foley)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0月17日,在瑞典的斯德哥摩尔城举行的诺贝尔奖授奖大会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渥尔考特·斯佩里(Sperry,Roger Wolcott)博士和加拿大出生的美国人戴维·哈贝尔教授以及瑞典的托尔斯滕·韦塞尔分享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斯佩里因证明大脑两半球的高度专门化以及许多较高级的功能集中在右半球而获奖;哈贝尔和韦塞尔因研究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方面有所发现而获奖。  相似文献   

11.
鉴别出侵入性细菌并藏匿细菌DNA中伺机破坏的秘踪病毒的微生物学家埃丝特·莱德伯格(Esther Lederberg),2006年11月11日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炎引起的并发症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逝世,享年83岁。  相似文献   

12.
美国时间8月10日晚(北京时间8月11日),在距离地球400千米的空间站内,41岁的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切科和位于美国得州航天城休斯敦的26岁未婚妻叶卡特林娜·德米特里耶娃终于如期举行了他们等待已久的“太空婚礼”。种种迹象显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地球大气层之外举行的婚礼,而这对新人无疑将会因此而名载史册。“我愿意!”——隔着400千米马连切科和叶卡特林娜10日举行的“太空婚礼”分别在两个现场同步  相似文献   

13.
继9月12日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2011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后,9月24日,该基金会在美国纽约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登上了拉斯克奖的领奖台。自拉斯克奖设立65年以来,这次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拉斯克奖不仅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大奖,更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新科技顾问、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气象学家开尔文·德罗格梅尔(Kelvin Droegemeier)希望在不增加甚至削减联邦资助的情况下开启美国科学一个新的黄金时代。2019年1月11日,开尔文·德罗格梅尔正式入职OSTP主任,结束了科学顾问位置空缺长达2年的历史,这个时长打破了历史纪录。这位60岁的气象学教授因休假直到近日才接受《科学》杂志的独家专访,并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相似文献   

15.
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胆固醇代谢调节机理而荣获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85年10月14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宣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布朗(Michael S.Brown)和戈尔茨坦(Joseph L.Goldstein)两医生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胆固醇代谢的认识,从而使人们对血胆固醇水平过高所致疾病的治疗大为改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它与一些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高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饮食.  相似文献   

16.
正享有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也叫沟吕木-赫克反应)之父之誉的有机化学家、美国特拉华大学名誉退休威利斯·哈林顿化学教授、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分享者理查德·弗雷德里克·赫克(Richard Frederick Heck)博士因病于2015年10月9日在他的住地菲律宾马尼拉去世,终年84岁。赫克博士与美国珀杜大学的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博士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铃木章博士一起,因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把本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日本科学家,他们是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84岁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加利福尼亚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60岁科学家巴里·沙普利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63岁化学教授野依良治。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因“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分享奖金的一半,沙普利斯因“水性催化氧化反应研究”获得奖金的另一半。3位获奖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宣布要活150岁的流行歌王杰克逊过早地走向另一世界了.曾为世人瞩目的“长寿试验”也以失败告终了。 2009年6月26日北京时间3时21分(当地时间25日12时21分)。美国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在洛杉矾因心脏骤停而去世,终年50岁。虽然人们大声地在医院叫喊“必须救活他!必须救活他!”可医务人员采取了种种救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10,(12):44-45
<正>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学家约翰·赫钦拉(John Huchra),今年10月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的家中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61岁,天文学界因此失去了一位"大玩家"和佼佼者。挑战传统星系观赫钦拉博士是一位钟爱望远镜的人,在还是研究生的时候,他曾爬上一台望远镜摸了摸说,"我到家了。"  相似文献   

20.
据IBM公司称,瑞士物理学家亨利希·罗勒(Heinrich Rohrer)于2013年5月16日在瑞士沃勒劳家中去世,终年79岁。罗勒与IBM公司同事盖尔特·毕尼希(Gerd Binnig,1947-,德国物理学家)因发明扫描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而分享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另一半奖金由发明电子显微镜的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鲁斯卡(Ernst Ruska,1906-1988)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