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工艺、曲艺、服饰和习俗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存在着散、旧、失等问题。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可采取数字化馆藏、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节庆旅游等模式。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文化融合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中国坐拥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而其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占有却是超低份额,主要原因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度不够;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滞后,科技与文化融合度低是关键的制约因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对河北省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关键是对文化资源进行文本、文献的发掘、创新研究,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奠定基础;运用数字化虚拟、数字化场景拼接等科技手段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运用大数据挖掘、海量信息异构以及自助导游服务等科技手段提升文化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结合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对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知识化服务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小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研学资源.因此,立足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学的资源与功能,结合乡村旅游及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传统村落遗产研学系统,涉及研学群体、研学教育、研学活动空间、研学设施、研学保障5个子系统,并对系统核心要素的村落空间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发挥传统村落教育功能、深化乡村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藏传统舞蹈文化在当代文化诉求下,在动机与功能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打破了原来稳固的文化生态和文化秩序,使西藏传统舞蹈处于嬗变、转化与动态变化之中,因而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难度。文章旨在正视、厘清上述问题,寻找新的路径,为传统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信息和思路,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强基固本、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地理位置独特,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构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探索全域旅游理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途径,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可以复现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数字化服务不仅表现为对展品和展览的数字化处理,还可以通过构建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完善非遗数字资源库、提供经纪服务、官网接入购物端口等实现培育非遗市场需求,服务数字内容产业,背书地方非遗及服务名优品牌等目的。  相似文献   

8.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资源开发成产品的前提.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运用AHP与Delphi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表明:太原市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分布呈现"风车状",其中迎泽区、小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优于其他区域,适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万柏林区、古交和娄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评分较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转换成旅游产品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9.
文化数字化和资源构建是文化传承、传播与利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研究在于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构建基于Web的可视化数字文化资源库框架,以利于系统开发以及资源的存储、检索与利用,并对资源构建提出相应策略,以期对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建设、管理、传播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辩证关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炼和文化创意的"越界"及资源整合,来实现旅游产业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1.
桑皮纸是中华文化千余年文明的历史性经验总结,桑皮纸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传承人的逝去,它的传承与发展都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应对这一挑战,将传统桑皮纸工艺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对传统桑皮纸的传承与保护.通过数字化美术软件依据传统桑皮纸的特点进行建模,最后进行贴图等环节,数字化桑皮纸呈现于数字化绘画创作之中.对传统桑皮纸和数字化桑皮纸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桑皮纸的数字化,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旅游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阐述,并具体分析了九寨沟景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现状,提出九寨沟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思路和建议,为我国旅游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如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4个方面筛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权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并筛选27个云南省第一、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村落资源保护成效较为理想,活化利用情况有待改善。(2)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普遍较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人居环境整体保护良好,村落之间评分差异小,社会治理、产业经济的评分差异较大。(3)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体系的评分结果,可将村落分为双向优效型、保护优效型、综合显效型、利用显效型和双向滞缓型5类。  相似文献   

14.
对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个案分析,提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两个认识误区,即文化遗产保护并不等同于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不是一项孤立的文化保护工作;认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实现对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就需要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此营造一个多元文化平衡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同时也可为辽东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最后从文化整体保护视角提出了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泰山旅游产业由于泰山的资源、市场以及游客的诉求均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彰显出其有别于其他景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将传统的泰山文化与时下的旅游经济联姻,是泰山旅游界面临的一大课题。泰山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物质化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这一载体,充分挖掘泰山文化的丰富内涵,推进泰山旅游和泰山文化的密切融合,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安代舞作为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财富和文化载体。论文论述了安代舞的起源与文化品牌的形成,认为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蒙古族文化奇葩——安代舞。指出了安代舞产业化过程中的成功与局限,针对地域局限,宣传力度不够、创新力度较弱等问题,提出了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网络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民族数字资源的建设更加趋于民族化、区域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使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应该依托本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这一特色资源,开展多形式、多类型、多途径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实例分析和介绍大理民族文化遗产图文数字资源的建设途径和方法,以期促进各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积淀民族精髓,丰富民族网络文化信息家园。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也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促进边疆民族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拟探讨大理白族民间歌舞"八角鼓"的健身价值,把它引入云南省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为进一步丰富地方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