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小说始于何时,我认为是一个值得探讨,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因此,才不揣浅陋,写了《略谈〈史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一文(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和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当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文章发表以后,自己感到有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阐明,也需要补充论述与之有关的问题。所以又写了如下意见,不当之处,敬希专家和读者指出。  相似文献   

2.
神秘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是以前少有人涉及的领域 ,万晴川教授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艰苦而有益的探索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内容涉及到命相、谶纬、占梦、占星、占候、占卦、道家房中术、藏传密宗、民间秘密宗教等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专著《命相、占卜、谶应与古代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 0 0 0 )、《房中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出版社 ,2 0 0 1) ,另有专著《巫术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即将付梓 ,此外 ,作者还正在写一部《江湖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 ) ,不久也将杀青。对于神秘文化 ,我们过去有误…  相似文献   

3.
放在我面前的是王增斌同志的学术新著《中国古代小说通论综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我在浏览了全书的内容之后,深深被书中全面丰富、条理分明,生动有趣、新意迭出的内容所吸引,感到它是一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品位很高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佳作。 “小说”是什么呢?“小说”就是古、今、中、外的作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倾吐和表述他对自己所经历、体验或认识、了解的某一部分社会生活本质面貌的看法和感受的文学载体形式。举凡国家大事、皇家秘事、政坛轶事、兵家战事、传奇怪事、家庭琐事、床帏情事、凡夫俗事…  相似文献   

4.
因果报应思想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常见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果报应思想进入小说,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结构模式:情节巧合、预叙特征与大团圆结局。这一模式赋予了中国古代小说足够的传奇性与叙事结构上首尾相接、因果完整的特点,受到当时群众的广泛接受与欢迎;但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说家在情节叙述上的思维创造力。相似的情节发展曲线,雷同的结构模式,构成古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公式化、模式化传统也因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5.
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严复在《(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中就论述过小说与社会心理的关系,谓小说是“写人心所构之史”,以此区别“写人身所作之史”的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来看,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作家审美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创造活动。因此,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审美本质力量在这一特殊艺术形态中显现的历史,是古代小说家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的发展史。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大家把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和晚清西学东渐思潮下的新小说理论方面,而对于在中国古代小说家族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文言小说及其相关理论,重视程度是很不够的。其实,中国文言小说理论有深厚的积累,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小说理论大家,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师驾鹤西去了,费师卧病以来我心头牵挂的不祥预感不幸成了事实,一位蜚声国内外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界巨匠离我们而去了。我感到很悲痛,仓猝中记下一些片断的回忆,以表达我深切怀念费师之情。在我的心中,费师不仅曾是一位国家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更是一位才智过人的学者、诲人不倦的老师。1952年夏季之前,费先生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我在燕京大学读书,当时没有机会听他的课。当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燕京、辅仁、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等教学和学术机构的社会学民族学部分人员集中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初恋》是屠格涅夫写的一部爱情心理小说。小说写了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这些独特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特殊的父子关系,特殊的爱情心理,而这些恰恰又源于一个特殊的现象——恋母情结的反对。下面就这种情况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是历史系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在面对教学改革、课时大量压缩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 ,是历史专业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我们感到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发现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历史地理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既有必要 ,又是可能的。通过对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可以使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宋元,出现了重要的转折,即以文言小说为主转变为以白话小说为主。这一转折对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全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讲,促成这一转折的原因乃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标志着这一转折期的作品是宋元话本小说,它的产生、发展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它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技巧无不带有市民文化的印记。因此,研究宋元话本与城市经济、市民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是历史系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面对教学改革、课时大量压缩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是历史专业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感到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也发现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历史地理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既有必要,又是可能的.通过对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可以使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嚼”蜡丸与“烧”刺身一位访问中国归来的日本朋友对我说,他在中国看过一次病,按处方领得一些乳白色的、外表发硬的中药丸。他就把整个药丸放进嘴里咀嚼。呵,难吃极了。事后才知那乳白色的“外表”正是用来包装药丸的蜡壳。尽管日本的包装水平很高,但中国这种用蜂蜡包装药丸的巧妙技术,仍使他感到十分佩服。我也向他介绍了自己来日本后的一些生活体验。例如,从市场买来生鱼片(日本人称为“刺身”),竟用油煎来吃。他听了大笑不止,因为日本人吃“刺身”,是生吃的,如果烧熟了,就不叫“刺身”了。大家若有所思地沉默了片  相似文献   

13.
古人所谓小说,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不稳定的概念,它可以指叙述故事、表现人物、刻划情感形象的事实上的小说,也可以指野史、传闻、笔记一类文字;它可以是所有不入正流的杂说、杂学的通称,也可以是一切不登大雅之堂的琐屑不经之言的泛指。因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显然应该注意名实之辨,而不能把徒具小说之名的文字当作研究对象。然而,一些小说史、文学史著作却往往只热心于考查小说一词的起始,甚或干脆把最先被古人称为小说而实际上不具小说之实的某些作品的出现,当作中国小说的起源,而不是从小说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出发,从叙事文学的演变中,考查小说的产生、发展。近年来,这种以名代实的研究方法,不仅没有得到认真的反省,而且仍然成为某些文章赖以成说的基础,甚至这类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讲述了一群中国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人名在小说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这部小说人名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何正确贴切地翻译这些人名以及如何对等地实现传播名字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这一功能,是能否很好地对整部小说进行翻译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王志明君多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时空艺术颇有心得,这我早已有闻于一些同道的谈论,也有见于一些刊物杂志。但终因恐怕隔行如隔山,未敢妄加评论。不想,今年二月春暖花开之际,志明君把印得十分清爽干净的《现代小说艺术时空论》书稿端到了我的跟前,邀我为之作序,实实在在将了我一军。为此,我大约有一个星期没睡好觉。谢绝吧,又恐却之不恭;勉为其难吧,又怕给成胡说,证明自己确实在患“脑梗塞”。艺术作品中的时空,是艺术家也是读者的审美心理时空,是反映着艺术家和读者对于人类主体以及与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尤其与诗歌相比,出现和成熟较晚。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我国古代小说的渊源看,它源于神话,而中国的古代神话并不发达;同时它又源于史传文学,但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又阻滞了古代小说的发展,使小说创作由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小说创作队伍的缓慢形成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小说创作的严重干预,也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繁荣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理论虽然源自西方,但是对“陌生化”的体验和艺术实践绝非囿于某一时代或某一民族,而是古今中外文艺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特征。“陌生化”理论也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中国古代的小说创作中,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通过回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赞美了农民和农家孩子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现了“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他处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文学上也处于十七年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的阶段。路遥童年时期的过继和贫苦生活的经历,对路遥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文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缺失性体验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探求路遥缺失性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可以解释路遥小说中的一些特有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自汉代始,便具有了要服务于儒家政教伦理的要求。此后的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基本延续了这一小说观,并逐渐衍化为中国古代小说特有的一种劝诫意识。在唐传奇中,开始普遍出现以起首、结尾的“引子”“楔子”来暗示、解释小说叙事立场的“劝惩”结构。到了宋元明的话本、拟话本小说,尤其是明清世情小说中,小说家们更多将劝诫题旨内化到小说的深层肌理。“劝惩”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题材选择、结构形态和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