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游客意愿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哈拉毛都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旅游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市场的供给,从游客意愿入手来研究乡村旅游供需之间的关系是符合市场经济观念的.作者通过对游客意愿的调查研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幽静清新的环境、山水田园景观和食宿卫生条件有较高的需求和要求.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哈拉毛都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以及相应的促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资源研究、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关系及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四个角度对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以期反应这一领域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品牌是同质产品竞争的关键,随着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走品牌化营销之路是乡村旅游地的必然选择。在分析了安徽乡村旅游资源及乡村旅游营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品牌建设的理论,提出了安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策略,认为安徽乡村旅游地应从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联合和品牌传播和保护等方面入手,打造出特色化、有竞争力的品牌,推动安徽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乡村旅游的内涵研究、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对国外和我国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及借鉴的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开发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以及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等方面。未来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一是研究的领域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加强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三是研究的方法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意境与乡村旅游产品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视文化、忽视文化意境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本文通过对乡村文化意境的内涵、元素及其对乡村旅游重要性的阐述,结合乡村文化意境的影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进行分析,指出造就富有美感的乡村文化意境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尽力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背景下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加强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主导、引导与控制;拓展融资渠道,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树立鲜明的乡村意泉以吸引目标市场;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层次的提高和营销;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战略,构建大区域旅游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现有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类型、开发意义与发展趋势、开发条件和模式、规划与设计、乡村旅游与接待地互动关系、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五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力求反映这一领域的学术进展,并提出今后研究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乡村旅游业日渐繁荣。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增长的热点问题。本文立足新农村建设视角,研究无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与劣势,指出产业升级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完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空间结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果探讨都市型乡村旅游概念以及在面向都市旅游与都市休闲市场下都市型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以西安市为例,探讨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结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都市型乡村旅游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发展都市型乡村旅游需要坚持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发展具有乡村性特色的城郊乡村娱乐产品,构筑一体化城乡游憩空间中的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以活化的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产品,以自然化环境与景观强化乡村意象,坚持"社区参与"与旅游产业链本地化。  相似文献   

10.
对客家乡村文化旅游作符号学视角的探讨。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实施“符号化旅游”.有利于吸引游客,提升乡民参与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增强客家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规划、旅游景观、旅游产品、旅游营销中进行“符号化”的策划,为探索客家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一些建议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乡村旅游是可以实现旅游者、农民和乡村社区多赢的一种生态旅游方式,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考察多个国外的乡村旅游项目,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特色与不足,提出了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系统概念,并对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为我国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村发展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了城乡经济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而乡村旅游因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可见,二者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感受乡村气息,体验乡村文化的重要旅游方式。西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的发展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遏制农业衰退,增加农村收入的目标。本文从西安市旅游发展的前提出发,经实地调查,最后给出几种能突出西安市乡村旅游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为了确保乡村旅游能够良性发展,提出若干发展策略,以期能够对西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目前大体有两种趋势:一是村民离开了家乡和土地,造成村庄的消失或者空心化;二是村民从事市场环境下的农、工、商和旅游等行业,促使村庄利用土地升值的红利进行公司化体制的转型。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情感纽带和生活文化传统正面临断裂的可能,因此当前有很多村庄在文化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关于村史与个人生活史的记述,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精神。民俗学作为感受生活的学问,应该通过实地访谈等交流方式,参与、促进和强化这种"村庄记忆"的文化实践。我们还发现,这种文化实践将有可能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互相促进并持续下去,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情感力量,这也要求旅游业必须承担起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阎雯雯  毛志睿  赵超  彭德天 《江西科学》2011,29(2):219-222,227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乡村资源正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全面挑战,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模式又将有何种结果?所以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就提出了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这又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以大理市洱源西湖旅游区为例探讨了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对西湖旅游区进行详细规划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旅游市场进人到形象竞争时代.旅游形象具有对内形成目标共识,对外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的功能.本文以旅游热点城市桂林为例,在社会学、旅游地理学、传播学、文化学、市场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桂林旅游形象影响因素及旅游形象感知与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以期对旅游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市场角度分析了21世纪旅游市场的流行化与大众化、品牌化与感性化、质量化与享受化、差异化与社会化等发展趋势及其特征,提出了21世纪世界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现状,阐述了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它是该旅游地独有的特色商品。而购买纪念品是旅游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对乐山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与营销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的旅游资源同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论文详细分析了大兴安岭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按照旅游营销的基础理论和旅游业发展目标要求,对大兴安岭旅游的形象定位、产业定位、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等营销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旅游体验营销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在营销方式上的变革,与传统的旅游营销相比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三峡库区的旅游出现了滑坡趋势,这固然和库区一些旅游景点发生变化有关,更多的是营销没有及时做出应有的调整。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营销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体验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方式在三峡库区旅游市场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