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乙硫醇为目标污染物,为乙硫醇等恶臭气体的无害化处理探讨可行且高效的技术工艺。在450℃下焙烧得到活性较高的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催化剂,考察不同气体流量、光能密度、湿度、O2体积分数等参数下反应器的降解效率,得到体系最佳运行条件。结果表明:乙硫醇的降解效果与废气流量呈负相关趋势,在废气流量为0.3 L/min、湿度为45%、O2体积分数为30%时,乙硫醇降解效率最佳;乙硫醇降解效率随光能密度的增大而逐渐上升,考虑能耗问题,将光能密度控制在7 W/cm2时乙硫醇的综合降解效果可达最优。通过显著相关性分析发现,乙硫醇进气质量浓度、光能密度和乙硫醇降解效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废气流量与乙硫醇降解效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宋边义 《科技潮》1994,(10):52-53
我们四周的空气中充满了秘密的讯号——无可名状的气味,传递各种信息。科学家在这些气味中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无声语言。这些气味叫作传激素,是大多数生物普遍都有的气味,可以在同类动物中像内泌素一样起激发作用。远在生物生长出眼睛和耳朵、听到或看到物体发出的声光之前,古生物就靠这种直接的化学方式沟通。很多生物现在仍用嗅觉沟通,观察一下你豢养的猫,怎样用面颊蹭你的腿以示欢迎。猫的须根附近有嗅腺,在你身上留下气味,等于是告诉别的猫:"这个人是我的。"你的狗也会在它的地盘周围留下一圈气味。有人见  相似文献   

3.
臭氧活性炭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醇类物质是南方某江排洪时饮用水中嗅味的主要致嗅物质。以乙硫醇为典型致嗅物质,研究了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臭氧氧化是去除乙硫醇的关键工艺,活性炭发挥的作用有限;去除乙硫醇嗅味的适宜臭氧接触时间是15min,当水质变化不大时,完全氧化水中乙硫醇所需要的有效臭氧投加量(m g/L)为乙硫醇初始浓度(μg/L)的0.04倍。当进水乙硫醇浓度大于100μg/L时,需要增加适宜的预氧化处理,与臭氧活性炭联用才能有效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产生的嗅味。  相似文献   

4.
硫醇类物质是南方某江排洪时饮用水中嗅味的主要致嗅物质。以乙硫醇为典型致嗅物质,研究了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臭氧氧化是去除乙硫醇的关键工艺,活性炭发挥的作用有限;去除乙硫醇嗅味的适宜臭氧接触时间是15 min,当水质变化不大时,完全氧化水中乙硫醇所需要的有效臭氧投加量(mg/L)为乙硫醇初始浓度(μg/L)的0.04倍。当进水乙硫醇浓度大于100μg/L时,需要增加适宜的预氧化处理,与臭氧活性炭联用才能有效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产生的嗅味。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界中,人们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蝴蝶双双翩飞,蜜蜂成群结队飞向馥郁的花丛,蚂蚁长途跋涉寻找食物并能准确地返同家中团圆。它们是怎样联系和辨明方向的呢?禽有禽语,兽有兽言,昆虫也有自己的“气味语言”来互相联系和辨明方向的。很早以前,人们已经开始了解到昆虫的“气味语言”在种族生存中进行个体互相联系方面所起的一些重大作用,并利用它为我们人类在生产中起到一些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微量化学和分析仪器的发展,对昆  相似文献   

6.
闻来闻去     
<正>1人类的嗅觉敏感性很高,可辨别2000~4000种不同气味。但动物就更厉害啦,比如狗可嗅出200万种不同浓度的气味。2气味是溶解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它浓度很低,被吸入鼻腔中刺激嗅觉细胞,并在大脑中产生使人愉快或使人不快的感觉。使人愉快的是香味,使人不快的是臭味。但每人的大脑中部自带"独特的评分表",有些气味你不喜欢,但别人却觉得蛮好。3抠鼻子不会影响嗅觉,因为人的嗅觉感受器在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你的手指是挖不到那么远的。4昆虫没有鼻子,但它们的触角上有嗅毛。5鸟鼻子就是喙上的两个小孔,你看到了吗?鸟类的嗅觉也很灵敏,它们有像狗一样通过气味来洞察天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细胞色素c在2-氨基乙硫醇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在2-氨基乙硫醇修饰的金电极上的电子传递过程为—扩散控制的可逆反应,2-氨基乙硫醇自组装膜可用作细胞色素c电子传递的有效促进剂。依据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的测量结果,讨论了单分子膜的组装过程及其对促进细胞色素c电子传递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蒜趣话     
许多人不喜欢大蒜,是因为它的气味异常难闻,但它却是“药草之王”,而且口感极好。食用它,会给你的健康带来奇迹般的变化。大蒜在葱科植物中味道最辛辣,气味最讨厌。1548年,它从富饶的地  相似文献   

9.
动物是否和人一样具有记忆力呢?这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也是科学家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科学家们发现蚂蚁的记忆力较强,如果将蚂蚁行走的路线进行试验,可以看出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是从腹部末端的腺体里排出的一种分泌物,过去认为蚂蚁主要是依靠它来认路行走。近来又有人进行试验,把气味完全抹去,它仍能记住原来复杂的路线,这说明蚂蚁不光靠嗅觉,还有记忆力。  相似文献   

10.
一种用吸收气味的活性炭制成的新型布料,可以使在有气味环境中生活的人感觉舒适。这种布料吸收大气中产生气味的分子。它的作用如同碳粒,然而比碳粒快得多。此外,这种布柔软、富有弹性,在碳粒不起作用的地方也能应用。  相似文献   

11.
握手花非洲喀麦隆有一种茎部长着许多刺激腺的花,只要一碰它,它马上就把花瓣紧缩起来。如果你用手去摸花朵,花瓣就会把你的手“握”住。报警花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潘格兰格活火山上长着一种奇异的花。它一开花,火山就要爆发了。当地的人们都叫它“不祥花”。催眠花在坦噶尼喀的山野里,生长着一种木菊花,人或动物一闻到它的味道,就会昏昏沉沉,就象吃了安眠药似的。醉虫花在南美洲有一种叫欧芋的植物,花苞长得像个苞米似的,花蕊藏在胡芦形的花室里,气味极为刺激。这种气味吸引了各种  相似文献   

12.
布氏田鼠的嗅觉通讯II:2种不同方法下气味辨别实验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2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布氏田鼠气味辨识别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给予单个气味刺激同时给予多个气味刺激的2种不同实验方法,所得到的数据结果没有显性差异,都能够反映出动物对气味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13.
《科技知识动漫》2007,(6):30-30
世界上哪种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告诉你,既不是以循气味追踪猎物而闻名的猎犬,也不是长着硕大鼻子的大象,而是你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昆虫——蚕。不过,这里讲的不是蚕的幼虫,而是雄性蚕蛾。雄蚕蛾能辨别出远在10千米之外的雌蛾的气味,而它本身的长度仅仅才几厘米。  相似文献   

14.
马克  于泽 《科技咨询导报》2010,(20):215-216,218
啮齿类动物与蛇是一对不相容的动物,只要两者存在就会存在捕食关系。而在啮齿类动物不断进化中,也学到了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在相同环境的实验室下通过对不同气味和不同温度的感应,研究气味对于啮齿类动物是否具有保护自己的功效。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表明不同气味会对蛇辨别食物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而不同温度,并不能使蛇改变自己最初的决策。这些结论对于生物链中存在不同种间关系的生物具有自身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做出了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在动物王国里,有不少种类的动物具有超级感官,而这些超级感官在它们的生存中又神奇地发挥着超级的功能。敏锐的鼻子犬的鼻子的嗅觉最敏锐,居动物界之首。犬的嗅觉神经与鼻粘膜直接相连,嗅觉神经密布于鼻腔,嗅细胞高达2亿多个,是人的30~40倍。据测定,犬的嗅觉是人的百万倍。经过特别训练的犬,能够辨别出10万种以上的气味。犬对于气味的记忆力也相当强。  相似文献   

16.
《青年科学》2013,(2):67-67
很多人讨厌吃榴莲,因为它的气味让人闻过即终身难忘。可偏偏就有那么一小群人,却非常喜欢榴莲的这种气味和口感。榴莲的气味究竞是香还是臭。各有说辞。但毫无争议的是:榴莲的气味异常浓烈。德国食品化学研究中心的一个科研团队一直试图确定这种气味的来源。这个团队从泰国榴莲中提取出有气味的物质,用质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分析后,确定其中的50种化合物和榴莲独特的气味有关。这些化合物中有8种以前从未在榴莲中发现过,有4种是首次被发现。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2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对布氏四鼠气味辨别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给予单个气味刺激和同时给予多个气味刺激的2种不同实验方法,所得到的数据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都能够反映出动物对气味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唯诚 《科技潮》2006,(4):52-53
过去,鸟类学家一直认为气味对鸟类没有多大作用,鸟儿的鼻子如同摆设。但在近20年时间里,研究人员的结论表明,不仅大多数鸟类能够闻,而且它们还像脊椎动物一样在搜集信息时广泛使用嗅觉。由此可见,和其它动物一样,气味对鸟类来说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日本新力公司研究成功一种比人的嗅觉敏感100倍的气味感应器。这种气味感应器,可用作测试香水、化妆品及食品香料等气味。它利用6个内藏于用脂肪酸制成的薄膜内的感应器,连接了人电脑来运行。当它找到气味来源时,引发气味的粒子会附在感应器上,并将粒子的模式传送到电脑。经电脑与预先输入程序的模式进行对照,便可辩别出气味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新知串串烧     
体味儿鉴定技术捉拿犯罪分子欧美科学家共同研发出一套体味儿鉴定技术,透过分析每一个人的独有体味,并与刑事犯罪现场残留的气味相比较,辨别谁是真凶。这项技术有望成为继DNA(脱氧核糖核酸)和指模之后提供给法庭的另一项有力证据。专家解释,人身上散发出微量化学物,科学家称之为“热卷流”,形成独一无二的气味,这些化学物在汗液和体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