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非洲从族群社会跨越进入现代国家时代,本土知识在国家建构进程中有着突出的价值,主要包括:促进去殖民化的深入展开,打通"国家"与"历史"的精神连接,支撑国民教育,为国家认同提供认知基础;蕴藏着冲突调解机制、环境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知识生产、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土壤,是国家治理和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瑞士联邦政府决定2001年起开始实施"国家研究重点计划"(Nationale Forschungsschwerpunkte,NFS),计划在2001至2003年间投入1.26亿瑞士法郎,首批设立10个"国家研究重点",涉及的科研领域有纳米科学、基因科学、新型电子材料、量子光学技术、分子肿瘤治疗技术、植物保护、计算机辅助医疗技术、神经修复机能、生物分子三维结构、气候及自然灾害预测.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础科学》2015,(2):45-49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2015年3月6日,科技部批准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81个项目、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37个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专题34个项目立项。这些项目于2015年启动。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一个单位或个人学术水平高低和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因此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科技奖励工作。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授奖的数量不同,单纯用获奖数量并不能合理反映高等院校科技实力的相对变化情况。为此,本文提出"院校率"的概念,专门用于定量表征高等院校的科技实力。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高等院校在国家三大奖的获奖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在我国,一流大学几乎都具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能力;在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内,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国家级实验室的管理上,美国有很多经验和成功先例.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国家实验室在发展历程、概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比较,揭示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某些不足以及与美国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差异,给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指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引导层——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调控系统,核心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生产应用系统和服务层——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完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基础研究工作发展沿革和时代特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基础研究工作必须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服务,并就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如何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专家,同志们: 上午好。今天,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接下来万钢部长还将就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作用、稳定支持和工作要求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代表财政部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35-4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科技部2010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于2010年1月19日发布了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此外,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履约和国际谈判提供科技支撑,科技部2010年应急启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竞争力。科技部于2010年2月24日发布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使得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但是,当前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仍局限于工业时代所形成的认知和体制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关注科学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二是仍以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