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用恒温压力搜索法在273.60~290.62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甲烷和甲基环已烷体系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的水合物(H型)相平衡压力比甲烷体系的水合物(I型)相平衡压力低1.0MPa以上。根据Langmuir的等温吸附理论,给出了H型气体水合物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实验体系水合物(H型)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2.
用静态法研究了果糖、葡萄糖及果糖-葡萄糖混合溶液的吸附相平衡关系,发现在实验范围内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研究了连续环状色谱(CAC)对果糖-葡萄糖的分离性能;测定了不同操作条件下果葡萄糖在连续环状色谱上的流出曲线,建立了数学模型以进行理论预测,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相与表面相之间的相平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溶液体相与表面相之间的Butler相平衡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标题系统的相平衡方程。运用此方程计算了H2O-C12EO3(十二醇三乙二醇醚)、H2O(0.1mol/L NaBr)-SDS(十二醇硫酸钠)及H2O(0.1mol/L NaBr)-C12CO3-SDS三个系统的表面相绝对组成,表面活性剂组分在表面相与溶液体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吸附活性以及表面吸附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与理论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可视化高压流体测试装置在273.58-288.96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甲烷和合成天然气(甲烷,乙烷和丙烷的混合物)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水合物形成的压力越高,而且压力的增加率越大。根据van dew Waals-Platteeuw的理想溶液等温吸附理论,应用气体不合物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对实验体系水合物的形成条件进行了预测计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甲烷水合物相平衡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1554%,合成天然气相平衡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2403%)。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场影响Langmuir吸附相平衡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分子动力学规律出发,建立了Langmuir吸附系统在外场作用下的吸附相平衡关系式,并根据超声条件下吸附相分子的受迫振动和非吸附相分子的波动,分别讨论了吸附相分子及非吸附相分子在超声波场中获得的能量,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场中,吸附相分子比非吸附相分子获得更多的能量是Langmuir吸附平衡等温线降低的本质所在.理论结果进一步表明:当超声波频率一定时,Langmuir平衡吸附量随超声波场能流的增大而减少;当超声波能流一定时,可通过调节超声波频率达到吸附相分子的固有频率而使吸附相分子获得最大的能量,从而使Langmuir平衡吸附量最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恒温压力搜索法在273.60~290.62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甲烷和甲基环己烷体系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的水合物(H型)相平衡压力比甲烷体系的水合物(Ⅰ型)相平衡压力低1.0MPa以上.根据Langmuir的等温吸附理论,给出了H型气体水合物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实验体系水合物(H型)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7.
含乙二醇和盐体系气体水合物相平衡测定与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可视化高压流体测试装置测定了含乙二醇和盐混合体系中合成天然气(甲烷,乙烷和丙烷的混合物)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并结合van der Waals-Platteeuw的理想溶液等温吸附理论,给出了含混合抑制剂(乙二醇和盐)体系气体水合物相平衡计算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含混合抑制剂体系的水合物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8.
交联壳聚糖膜制备及对酸性大红染料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采用流延法制备得到的交联壳聚糖膜作为吸附剂,对酸性大红染料废水进行吸附脱色处理,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酸性大红起始浓度等对吸附脱色效果的影响。在吸附时间为60min,pH值为4.5,1L废水中壳聚糖投加量为1.25g时,交联壳聚糖膜对酸性大红的脱色效果良好,吸附率可达95.46%。对实验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等温吸附平衡同时符合Freundlich或Langmuir模型,线性相关回归系数较好(R^2均高于0.98);吸附过程动力学符合二级反应,线性相关系数良好(R^2〉0.99)。  相似文献   

9.
文中研究了以纳米ZrO2为固相萃取吸附剂,分离富集痕量Yb(III)的简单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级ZrO2,用光度法分析了纳米ZrO2对Yb(III)的吸附与洗脱条件,获得了纳米ZrO2吸附Yb(III)的最佳吸附酸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最佳洗脱剂用量、洗脱时间。结果表明:在pH值为8.5,吸附时间为1h,吸附剂用量为20mg时,纳米ZrO2能定量吸附Yb(III),且吸附率大于93.0%,吸附效果理想;采用0.006mol/LHCl为洗脱剂,洗脱时间为10min时,可对Yb(III)进行定量洗脱,洗脱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等温吸附的线性关系,对苯酚在土壤层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学模型研究,计算任一瞬时和任意土壤深度处,流动相和土壤中苯酚的含量,并用流动法在土柱内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工艺参数对TiN燃烧合成过程的影响,探讨了C引入后得到纤维状TiC及原位复相材料的工艺途径.结合相平衡分析了TiN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过量碳酸盐存在的U(Ⅵ)溶液中,U(Ⅵ)的化学状态与溶液的pH值有关,当pH>8时,U(Ⅵ)以[UO2(CO3)3]4-离子存在.吸附于树脂相的U(Ⅵ)的化学状态也与供吸附的料液的pH值有关,当pH>9时,U(Ⅵ)才完全以[UO2(CO3)3]4-吸附于树脂相.当pH在6.5~8.0范围时,U(Ⅵ)在溶液中还可能以[UO2(CO3)2]2-或Hn[UO2(CO3)3]n-4形式存在,而U(Ⅵ)以[UO2(CO3)2]2-形式吸附于树脂相的可能性很小,它主要以U2O2-7的形式吸附于树脂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表面吸附是一种相变化的观点,由相平衡条件,用热力学方法建立了单分子层吸附的统一方程,并进一步导出了一系列的吸附等温式。参2。  相似文献   

14.
将氟化钾或碳酸钾加入到仲丁醇-水体系中时,可产生水富集相(水相)和仲丁醇富集相(仲丁醇相).文中通过实验测定了仲丁醇-水-氟化钾、仲丁醇-水-碳酸钾体系在25℃时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发现当水相中氟化钾或碳酸钾含量分别大于或等于26.38%(质量分数,下同)或28.76%时产生的仲丁醇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盐、水相中含有可以忽略的仲丁醇,因此用氟化钾或碳酸钾可以有效地分离仲丁醇-水体系.分别采用Pitzer方程和UNIQUAC方程计算水相和仲丁醇相中水的活度,将二者结合对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理论计算.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对仲丁醇-水-氟化钾体系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水相为1.57%,有机相为0.33%;对仲丁醇-水-碳酸钾体系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绝对平均偏差水相为1.40%,有机相为0.39%.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常压、25℃条件下的乙腈-硫酸铵-水双节点组成数据,并绘制了相图.实验证明,乙腈-硫酸铵-水能形成稳定的双水相体系,成相的质量分数范围为硫酸铵(0.001~0.420)、水(0.293~0.556)、乙腈(0.024~0.706).双节点曲线符合经验方程,相关系数R2〉0.999 9.根据离子色谱法和称重法所得数据,结合经验方程和杠杆规则,得到了一系列乙腈-硫酸铵-水双水相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并绘制了连结线,且线性相关度良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Blake-Kozeny方程推导了聚、油两相渗流时聚合物有效粘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兰格缪尔方程引入了相对渗透率下降因子。将有效粘度及渗透率下降因子代入广义达西公式获得了考虑剪切变稀和吸附滞留的稳态法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计算公式。室内通过物理实验对比了新方法与传统稳态法聚合物驱相渗曲线区别,以及水驱和聚合物驱相渗曲线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稳态法相比,受不可及体积和吸附滞留的影响,新方法计算的油相和聚合物相相对渗透率值均较低,其中油相相对渗透率主要受吸附滞留的影响,较传统稳态法下降了12%,聚合物相相对渗透率受不可及体积和吸附滞留的共同影响,较传统稳态法下降了44%。由于新方法不仅考虑了聚合物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性,还考虑了聚合物不可及体积和吸附滞留引起的渗透率下降,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处理大量有关液-液两相平衡数据,提出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个溶剂之间进行分配时,两相达到平衡后,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对数(lgD)与溶质在有机相中浓度对数(lgCo)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对模式中参数:萃取常数A、选择因子B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等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25℃时用相平衡法研究了Zn(OAc)2-Thr/Val/Leu/Try-H2O三元体系的相化学行为,绘制了溶度图及折光率-组成(干盐)图。结果表明:相图显示未形成新的化合物,是由于水溶液中可能形成的配合物因盐析或盐溶作用而增大了溶解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处理大量有关液-液两相平衡数据,提出在一定温度下,当某一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个溶剂之间进行分配时,两相达到平衡后,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比对(lgD)与溶质在有机相中浓度对数(lgC0)之间具线性关系。对模式中参数:萃取常数A、选择因子B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等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水环境中共存重金属对不同固相物质吸附镉和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集的固相物质(生物膜、 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模拟水环境中多种固相物质共存吸附体系, 研究共存金属对固相物质吸附镉和铜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各固相物质对镉的吸附均受共存金属(铜和铅)的抑制作用. 当悬浮颗粒物吸附镉时, 铜和铅的浓度增大, 对镉吸附的抑制程度增强; 当生物膜和沉积物吸附镉时, 铅浓度的增加使得铅抑制镉的吸附作用增强, 不同浓度的铜对镉吸附作用的抑制程度差别较小. 共存铅对铜吸附有抑制作用, 当铅浓度增加时, 3种固相物质吸附铜所受的抑制作用均增强, 而共存镉对铜的吸附影响较小. 即在重金属总浓度较低时, 重金属间的相互影响较小; 随着重金属总浓度的增加, 重金属间的相互影响增强. 共存金属浓度变化对悬浮颗粒物吸附铜和镉受到的抑制程度影响较大, 共存金属浓度越大, 共存金属对悬浮颗粒物吸附镉和铜的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