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P-S-R模型,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突变级数法对其2000-2009年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福州市生态安全隶属度在2000-2005年间呈上升趋势,而在2005-2009年则出现快速下降,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在2005年有明显突变.通过对其压力源及状态响应分析表明:海西高速建设进程中,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长过速,相应的资源、社会和环境压力激增致使生态环境的压力安全隶属度和状态安全隶属度下降,从而导致生态安全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2.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建立达茂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准则层的指数值和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研究发现:达茂旗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从2000年的0.512降低到2005年的0.489,2010年又上升到0.494,表明该地区近10年的生态系统承载力整体下降,但随着近几年围栏封育等生态工程的恢复,生态承载力有一定的上涨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事物或现象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规律,构建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得出铜陵市2000—2009年生态压力、生态状态和生态响应时序变化规律,以子系统变异系数最小值条件构建系统耦合度评价模型,综合可变模糊集特征值得出铜陵市2000—2009年生态系统安全耦合度发展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铜陵市生态压力下降趋势明显,生态状态和生态响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慢;生态压力综合值时序变化表明铜陵市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渐趋合理,生态状态综合值时序变化标志系统健康状态趋好,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生态响应综合值反映系统智力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生态安全耦合发展度等级较低,长期以来徘徊在"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等级,生态安全等级总体水平低。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晋江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05和2013年三期SPOT遥感数据,在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上,参考P-S-R模型框架,从经济、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选取19个评价指标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研究区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定量评价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结果显示:2000—2013年晋江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上升期,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呈现极端非平衡"涨势"状态,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落势"状态,规模趋于缩减趋势,使晋江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土地覆被状况及宏观生态状况越转越差;13年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619,安全等级为Ⅳ,处于风险级(中警状态);2005年上升至0.741,安全等级为Ⅲ,处于敏感级(预警状态);2013年又下降至0.674,虽仍处于敏感级(预警状态),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重庆市为例,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模型计算了2002-2011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分析了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1)2002-2011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从恶劣级、风险级、敏感级到良好级的转变,土地生态安全在波动中呈现转好趋势.2)土地生态安全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良好状态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其中,2002-2004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恶劣级,系统内部虽较为协调,其本质却是一种不良的反映;2005年虽处于恶劣级,但系统协调度大幅下降,处于不协调状态;2006-2009年土地生态安全转好,处于风险级,系统处于协调状态,这为土地生态状况转好提供了保障;2010-2011年土地生态安全由敏感级上升到良好级,系统协调度下降明显,不过与恶劣级的协调本质不同的是,这是一种良性的转机.研究认为,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计算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监督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了一个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从时间尺度上(1996-2005年)对南宁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了评价.根据计算结果,南宁近十年的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996—2001年处于不安全状态,2002年、2004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03年、2005年处于安全状态,这表明南宁2002年以来在城市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其生态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分析压力、状态、响应3项指标指数与城市生态安全指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人文响应指标对南宁城市生态安全水平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界定及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进行了详细地划分,采用生态系统内外部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界定指标体系,以界定模型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手段,界定出重点水源涵养区.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建立了多层次结构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向量相似度-主成分投影法对重点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针对评价结果,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关联度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降雨量、GDP增长率、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植被覆盖度和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红寺堡移民区为例,构建了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8年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红寺堡移民区农业生态安全总体呈下降态势,安全等级处于Ⅲ一Ⅳ级,安全状态从敏感态下降到风险态.2004年是研究区农业生态安全变化的转折点,从2004年起,农业生态安全有所回升.在分析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年、2000年和2008年福州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破碎度、分离度和优势度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指标,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安全指数随时间变化,耕地、林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下降,由于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逐渐...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峰丛洼地虽降水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 000 mm以上),但特殊地质地貌结构导致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速度快,地表可利用水资源极其匮乏,人水矛盾极为突出。以喀斯特峰丛洼地发育极为典型地区平塘县为案例,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区域特征,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模型构建水资源安全度评价框架,筛选出27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熵权法,定量计算2005~2013年平塘县水资源安全度综合指数,并初步分析其水资源安全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平塘县水资源安全度整体状况不佳,但呈良好的变化趋势,水资源安全度综合指数呈增大的变化趋势,从2008年的-0.2161上升到2013年的0.1920;2008、2009、2010年水资源安全度隶属等级均介于一般与不安全之间,2011、2012年介于较安全与一般之间。  相似文献   

11.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数学模型,对2003-2010年梅州生态安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梅州市在2003-2010年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03-2008年安全等级为Ⅲ,处于临界安全状态.2009、2010年安全等级为Ⅱ,处于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基于PSR框架的甘肃省环县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退化区甘肃环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划分安全等级,对2005-2016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②2005-2016年期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恶化-敏感-安全"的演变过程.③单项指标的变化表明环县2005-2016年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变化明显,是影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今后在加强对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应采取休耕等耕地休养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建设与维护,致力于耕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0-2009年统计数据,构建了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在对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不同年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呈波动性变化,即:2000-2003年山西省生态环境评价值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好;从2003-2006年,生态环境评价值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2006-2009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好.从协调发展度来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呈波动性上升.从协调度发展类型来看,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在2000-2009年期间1a失调,1a接近失调,4a基本协调,4a协调发展.总的来说,山西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较为协调,处于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0-2013年研究区13个气象台站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分析近25年来典型喀斯生态脆弱区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年均温呈不显著升温趋势,线性升温率为0.0126/年,冬季均温变化最为显著;除贵阳站年均温在2000年出现突变外,其余各站点年均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呈5年左右小时间尺度周期变化.2研究区年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线性下降率为12.359mm/年,夏季降水量变化对全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的贡献最大;各月降水量除12月以外其余月份研究时段内都呈减少趋势;3突变检测发现,研究区1990-2013年间年均温未现明显突变,年降水量在1998-2000年间存在突变点,这可能与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4总体看,研究区1990-2013年间气候呈暖干趋势变化并在夏、冬季最为突出,这将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发展轨迹产生较大影响,生态修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不合理的区域开发有关。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为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基于突变理论,应用方法处理数据,选择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大连市为例,识别其自2005年至2012年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为大连及其他沿海地区的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安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南昌市区2000年、2004年和2009年景观格局数据为基础,从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年~2009年间,南昌市区的景观结构安全性逐渐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少,生态弹性度明显降低,景观生态安全整体程度逐渐下降;(2)高、较高生态安全小区不断向中、低生态安全小区转化,景观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3)景观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生态安全区主要聚集在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的西北部湾里区,面积不断减小;中生态安全区位于中南部的东西湖区和青云谱区,随着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范围不断扩大;低生态安全区聚集于中部、东南部青山湖区的城市扩张边缘带,面积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状态-压力-响应指标体系出发,以2004-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基准,在时间变化上建立了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对各市的水环境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除2006年外,长株潭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总体较低,水环境生态安全处于一般状态,状态评价值整体上逐年下降,说明长株潭地...  相似文献   

18.
甘南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黄河、长江的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本文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利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甘南牧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南牧区整体生态安全状况较盖,纯牧业县生态安全状况好于半牧业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响应力度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9.
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的研究视角出发,构建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进行测度,并用GM(1,1)模型对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3-2012年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3-2012年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状况良好.根据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且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基于景观形态与生态过程耦合机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风险响应,可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了系统模式。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以2000、2005和2015年3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利用GIS和GS+软件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采样和空间插值,得到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图,进一步分析景观生态风险效果及其表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分离度减少,优势度不断增加;2000年流域以较低、中等生态风险区为主,高风险区分布于流域西北部的河流尾闾区,2005年较低和中等风险区范围扩大,生态环境整体呈现好转趋势,相较于2005年,2015年高风险区范围显著扩大,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的下野地垦区,较高风险区有向东部延伸的趋势;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呈降低趋势,高等级向低等级生态风险转移的面积远高于由低等级向高等级生态风险转移的面积。因此,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改善与治理退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