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说文》中“个”字“宋”字陆忠发个、宋二字,是《说文解字》一书中非常特别的字,个字见于唐本《说文》,而今本无之。来字,许慎释其义为“居也”,此义不见于历代传世文献,连甲骨文中也找不到此义的用例。个、宋二字,可以看成为《说文》研究史上的两个谜。本文试...  相似文献   

2.
“四唐说”的提出与完善,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一、宋代,“四唐说”雏形得以凸显;二、元代。“四唐说”骨架得以成型;三、明代,“四唐说”论说得以完善。“四唐说”的拈出,标志着人们对唐诗流程有了更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分期。  相似文献   

3.
说“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释楚简“ ”     
楚简“ ”,有的应当释作“ (继)”,有的应当释读为“ (绝)”。楚简“ (绝)”是“ ”字省去“刀”或“刀”形不可见所致,并非“ ”、“ ”无别。  相似文献   

5.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6.
“涕”、“泪”二字,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汉代产生了“泪”字,但“涕”字仍表示“眼泪”的意思。王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持这种观点①。后来,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一直沿袭此种说法②。只有任学良先生提出异议,说上古已有“泪”字,而且‘泪”指“眼泪”,“涕”指“鼻涕”扮得十分清楚③。笔者认为,对“涕”和“泪”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古籍今译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正干方家。在此问题上,笔者基本赞成任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文化角度来说,“普世价值”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讲,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民主”、“平等”、“自由”和“人权”等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容。现在有不少中国人认同这些价值观,并把它们说成是苷世价值。但是调查显示青年学生们并不欢迎它们。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价值观的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贵阳方言中有“把”字的句子使用得相当普遍。从其时的角度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贵阳活中有“把”字的句子,同普通话比较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研究,又发现贵阳活“把”字使用的情况,同近代汉语有相似之处。本文的宗旨就是从动态语言、静态语言多方面研究“把”字,了解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以及“把”字演变到贵阳话和普通话的速度差异,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做些工作。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比较“把”字。同普通话相比较,“把”在贵阳方言中有4种较特殊的用法:l、“把”作介词,不引出主动者;乙“把’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相似文献   

9.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来的语法化历程适应了汉语不同时期对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练”的层次、“‘练”的指导、“练”的检验和“练”的动力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阐明为深化“推普”没有足够的“练”不行,“练”而不得法也不行,必须花大力气在“练”字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唐人性爱生活开放,但中唐文人并不仅仅为性欲而性爱,他们有他们的女性审美标准,《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其理想的性爱伙伴。任氏是唐传奇中最美、最忠于爱情的女子,他作为唐传奇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代表性人物,寄寓了作者及其中唐文人的女性审美理想。中唐世风转交,文人观念转化,对性爱伙伴力求美与对爱的贤贞,这一现象,揭示了中唐世风向内敛、保守倾向的转变,同时又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2.
契丹小字《郎君行记》的首三字表示“大金国”。其中对于意为“金”的契丹小字,前人曾为它构拟种种读音,但迄今犹无定论。《博州防御使墓志》中出现的另一个契丹字,据其语音可能也表示“大金国”的“金”。通过两种不同写法的“金”的对比,构拟了意为“金”的单体契丹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13.
古代玺印文字在印谱和字书中多有不释、误释或“同文多释”的现象.现对“交仁”“可壬”释文提出看法,对“以”与“厶”,“[厶 心]”与“[糹厶 心]”,“百”与“全”“金”“世”,“朱”与“未”,“[疒壬]”与“壬”“壬”,“旨”与“[上日]”等几组字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我刊连载《漫话欧洲王室》以来,读者来信提出了关于君主的“世”等问题。现请作者简答如下。为了叙述方便起见,这里主要以英国为例子,兼以别国为辅。我们知道西方人姓名的排列与中国的相反,名在前,姓在后。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们是一姓一名,他们却可以有几个名一个姓同时并列,但只是第一个字是他的本名或教名。如果他(她)登基为君主,便以教名为称号,如英国女王的全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利”,当上女王后,称“女王伊丽莎白”或“伊丽莎白女王”。又如,比利时国王的全名是“博杜安·阿尔贝·夏尔·利奥波特·艾克赛尔·玛利·古斯塔夫”,称为“国王博杜安”。有人问,国王或女王名之后有“×世”,与“第×”有什么差别?这“世”是什么意思?按外文原意来  相似文献   

15.
释“面”     
“面”字的甲骨文的形体为人头的左向侧面状,所以仅见其一只眼睛。《说文》“面”的小篆形体已有讹变,故《说文》对“面”形体的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16.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愤”是指心求通而不得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不能的思维情况,意即教师若不唤起总是“愤”与“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而教师也不去创设这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就会产生盲目教学,启而不发,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对此,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7.
轻松60秒     
《少儿科技》2012,(10):46-46
糖、醋、盐、味精 小学历史课上,老师问正昏昏欲睡的小华:“你知道我国在隋朝之后又哪几个朝代吗?” 小华迷迷糊糊地站起来,说:“我……我不知道。” 老师提醒:“那你要记住,又唐、宋、元、明、清。明白了吗?” “明白了,糖、醋、盐、味精。”小华高兴地大声回答。  相似文献   

18.
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是柳永歌咏杭州西湖的词章《望海潮》(东南形胜)里的名句。对“桂子”一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一百首》都径直注之为:“桂花”。其实不确。“桂子”一词,最早似出自唐、宋之问《灵隐寺》诗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一联。《南部新书》里有段话与“桂子”的含义有关,兹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两汉散文诸文体中,“设论”文无疑是其中较特别的一种,它不像其他散文文体,多出于公文与应制,而体现了作家主体情感中更真实的一面,也表达了盛汉之世昂扬精神背后的隐忧。  相似文献   

20.
“吏隐”是中唐士人重要的生存方式,包括“兼吏隐”和“隐于吏中”两种具体的心态。白居易出刺杭州、苏州时持“吏隐”心态,他的思想随着环境变化不断由“兼吏隐”向“隐于吏中”倾斜。白居易“吏隐”思想受到魏晋以来的“大隐”观的影响,也是中唐现实环境的产物。禅宗的世俗化,庶族地主的人生趣味,儒家济世情怀,中唐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等均是白居易“吏隐”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