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糊精对丹参酮ⅡA的包合反应,文中分别考察了环糊精种类、酸度等对包结物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β-CD、羟乙基-β-CD、羟丙基-β-CD和葡萄糖基-β-CD均可以与丹参酮ⅡA发生1∶1的包合反应,包合的结果使得丹参酮ⅡA的荧光光谱蓝移、荧光增强。四种环糊精中,以羟乙基-β-CD的包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作用下,顺丁烯二酸酐酯化改性的β-环糊精衍生物与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通过溶液聚合制得β-环糊精基阳离子型絮凝剂P(β-CD-MAH-co-DMC),用红外光谱、特性粘度、阳离子度等测试方法表征产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能。脱色实验结果表明,P(β-CD-MAH-co-DMC)与海藻酸钠类阴离子型Polymer X复配处理酸性蓝324染液比单独使用效果好,复配絮凝剂对染液的脱色率更高,脱色速率更快,且耐碱性和耐盐性更优。  相似文献   

3.
在β-环糊精存在下喹啉甲基自由基取代反应可以受到抑制,当喹啉被β—环糊精包结后,使之受到了保护作用,因而不能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4.
N-甲基-3-溴咔唑与β-环糊精包结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通过考察N-甲基-3-溴咔唑在水、乙醇、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等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及荧光强度的变化,认为N-甲基-3-溴咔唑与β-环糊精可能的包结方式为轴向包结,而且光谱特性与微环境极性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环糊精类物质通过改性可接枝到真丝上.在碱性水溶液中采用β-环糊精与对甲苯磺酰氯(TsCl)以1∶6的摩尔比反应合成了2位碳仲羟基单对甲苯磺酰β-环糊精酯(β-CD-2-OTs),然后采用乙二胺取代对甲基苯磺酸酯基合成了2-乙二胺基-β-环糊精(β-CD-2-E),最后用2,3-二溴丙酰氯与2-乙二胺基-β-环糊精反应得到了对真丝具有反应活性的单-(2-(2,3-二溴丙酰乙二胺基)-2-去氧)-β-环糊精(β-CD-2-EDBA)单体,通过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证明实验成功地获得了目标产物.通过采用合成产物对真丝进行接枝、恒重法测定接枝率、比较接枝前后真丝的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比较,发现合成产物对真丝具有一定的接枝效果.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R)与β-环糊精(β-CD)及单[2-氧-(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相互作用的电子自旋共振谱(ESR),计算了波谱参数.结果表明,自由基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用后,其超精细分裂常数αN值及旋转相关时间τC都有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四氢-β-咔啉类化合物提供一种仿生合成新途径.方法 利用四氢叶酸辅酶甲醛氧化态新模型1,3-二甲基苯并咪唑烷,以胺作为接收一碳转移的亲核试剂,通过隐蔽的Mannich反应,将甲醛氧化态的一碳单元转移给亲核试剂.结果 成功模拟了甲醛氧化态四氢叶酸辅酶转移一碳单元的反应,首次通过隐蔽的Mannich反应实现了3种四氢-β-咔啉类化合物的仿生合成.结论 为四氢-β-咔啉类化合物的仿生合成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采用β-环糊精、γ-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6-葡萄糖基-β-环糊精作为增溶剂,研究其对大豆苷元的增溶作用。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上述5种环糊精对大豆苷元都有一定的增溶效应,其中2,6-二甲基-β-环糊精的增溶作用最好。数据分析可知,环糊精是通过与大豆苷元形成的1:1型复合物实现増溶的。随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等手段验证了环糊精与大豆苷元形成的复合物。为了获得可能的复合物结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2,6-二甲基-β-环糊精与大豆苷元的复合过程,并对所得到的能量最低的对接结果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发现大豆苷元的A环与C环复合在2,6-二甲基-β-环糊精空腔处,B环位于环糊精大口处,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氢键作用,而且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动力学稳定性,在30 ns时间内结构稳定,未发生较大形变。主客体与复合物的RMSD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9.
介绍杨木粉接枝β-环糊精(β-CD)的制备方法,采用柠檬酸(CA)为交联剂,将杨木粉接枝到β-环糊精上.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合比、对木粉的不同处理方法等因素对该接枝反应的影响.木粉-β-环糊精合成的最佳条件为:首先合成柠檬酸-β-环糊精,然后在这个反应体系中,控制木粉与柠檬酸-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9,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5h,木粉-β-环糊精中β-环糊精的含量最高,为19.37μmol·g-1.  相似文献   

10.
β-环糊精衍生物对β-萘酚、α-萘胺的增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β-环糊精的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与α-萘胺,β-萘酚包结增溶性,结果显示β-环糊精的衍生物与α-萘胺,β-萘酚形成包结物有良好的增溶性,增溶倍数与β-CD的衍生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β-环糊精为原料,通过磺酰化、叠氮化以及氨基化反应得到单(6-氨基-6-去氧)-β-环糊精,应用红外光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反应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在水相中,以单(6-氨基-6-去氧)-β-环糊精、2,6-二溴甲基吡啶及醋酸钯(Pd(OAc)2)反应制得催化剂体系,用于催化水相Suzuki交联偶合反应。考察了温度、缚酸剂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催化反应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卤代芳烃为1.0 mmol,芳基硼酸为1.5 mmol,催化剂为0.05%mmol时,50℃下反应6 h,联芳烃的产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紫外光谱法测定了维生素A乙酸酯在β-环糊精和2,6-二甲氧基-β-环糊精水溶液中的衰变反应动力学常数及反应活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和2,6-二甲氧基-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对维生素A乙酸酯热衰变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自由基(TEMPO)/NaClO/NaBr氧化体系氧化棉纤维的动力学。结果表明,TEMPO/NaClO/NaBr氧化体系对棉纤维的氧化可用基于纤维素特殊结构的两个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即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动力学过程。在所用的TEMPO浓度范围内,氧化反应速率与TEMPO的浓度成正比。在较低浓度时,氧化反应速率与NaBr用量也成正比,但NaBr浓度超过1.0 mmol/g时,氧化反应速率不随NaBr浓度增大而增大。温度对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可以用Arrhenius方程来描述,并由Arrhenius方程求得棉纤维的表观活化能为56.66 kJ/mol。  相似文献   

14.
1-MCP/β-CD包结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β-环糊精“内疏水,外亲水”的独特空间结构,用溶液法制备了β-环糊精和1-甲基环丙烯的包结配合物,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PD)、差热分析(DTA)、紫外(UV)和红外吸收光谱(IR)等测试方法对此包结物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β-环糊精及其与1-甲基环丙烯形成的包结物在光谱上的差异,证实了包结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研究氧气氧化对硝基乙苯反应时,发现双-(α-甲基-4-硝基苄基)过氧化物为关键中间产物,对硝基苯乙酮为主产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苯基锌卟啉(TPPZn)催化氧气氧化对硝基乙苯的反应模型和速率方程,对其表观动力学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根据110-150℃范围内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计算出了相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确立了对硝基乙苯氧化生成双-(α-甲基-4-硝基苄基)过氧化物的第一步为零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39.5kJ/mol;双-(α-甲基-4-硝基苄基)过氧化物分解生成对硝基苯乙酮的第二步反应为1/2级反应,表观活化能为44.6kJ/mol。对比同一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k1和k2,发现低温时k2和k1基本相等,而高温时k2大于k1。通过比较两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速率常数,发现升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对硝基苯乙酮的生成,且可以提高其生成速率。  相似文献   

16.
水中回收β-环糊精及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溶剂萃取法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β-环糊精进行了回收,发现:β-环糊精与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可形成包结物;不同有机溶剂和不同组成的混和溶剂对β-环糊精的回收率有较大影响,丙醇/水体积比为2∶1时,β-环糊精的回收率达95%;有机溶剂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萃取效果;对苯甲醇和苯甲醛体系而言,乙酸乙酯是较好的萃取剂,对苯甲醇和苯甲醛的回收率可达到99%以上,可用于这两种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聚β-环糊精缓释微球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用热重法(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其热分解反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164.04 kJ·mol-1(Kissinger法)或169.84 kJ·mol-1(Ozawa法),指前因子A为1.05×1013,反应速率常数k298为2.69×10-15 s-1,半衰期t2980.5为8.18×106 a.证明β-环糊精(β-CD)经聚合反应制成聚β-CD缓释微球后,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共聚交联反应的基础上添加一定比例的硅藻土和β-环糊精(β-CD),制备硅藻土/β-环糊精复合高吸水树脂。考察了硅藻土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单体质量比、交联剂的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丙烯酸中和度对复合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硅藻土)∶m(β-环糊精)=1∶3,m(AA):m(AM)=5∶1,w(交联剂)=0.04%,w(引发剂)=0.3%,反应温度T=75℃,AA中和度为70%时,复合高吸水树脂最大吸水率为783 g·g~(-1),最大吸盐水率为85 g·g~(-1)。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β-环糊精为相转移催化剂,以过氧化氢作氧化剂,以乙酸铁为催化剂直接催化氧化苯合成苯酚.其最佳工艺条件:在pH=3、苯5 mL、H2O212 mL,相转移催化剂β-环糊精0.1 mmol时,反应时间1.5~2 h,反应温度50℃左右,乙酸铁用量3.2 mmol.  相似文献   

20.
紫外光谱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对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1、羟乙基β-环糊精2和甲基β-环糊精3)时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考察了各β-环糊精衍生物浓度对包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扁桃酸与各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合物的包结比为1:1,三种主体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为:1>2>3,对于同一主体而言,R-扁桃酸比S-扁桃酸易于被包合,且Ks/KR的顺序与K值的次序有所差别:2>1>3。同时,以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主体研究了客体扁桃酸的存在形态对包结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适合包结中性扁桃酸分子,不宜包结扁桃酸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