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复合材料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人类提供优质材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本文就国内外复合材料废弃物处理方法和发展现状及应用技术做下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徐佳澍 《广东科技》2013,(12):258-259
本世纪初,人类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废弃物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碍卫生,影响景观,危害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自然赐给人类广袤的资源,人类回报自然的却是破坏与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废弃物大量增加。在鞍山这个重工业城市,每日产生的生活、工业废弃物尤为可观。废物回收再利用的其前景这个课题,已成为一个城市发展中亟待探究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立法治理电子废弃物污染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废弃物,又称电子垃圾,是指电子类产品丧失使用功能后的固体遗弃物。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隐患之一。如何治理电子废弃物污染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从立法方面对治理电子废弃物污染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垃圾产生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垃圾也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度的不断扩大,废弃物产生量的急剧增加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废弃物处理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陈德珍教授数年以来围绕废弃物的热处理、资源化和其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防治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样,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开发新的资源,耗费巨资,另一方面又将处理城市的许多废弃物而大伤脑筋。因此,如何有效地回收废弃物中的能源物质,促使“废弃物循环”即“废弃物的资源能源转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榆林市不再是单纯的开采、售卖矿产资源,而是延长了产业链,化工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所产生的废弃物种类和数量也迅速增加。在这些废弃物中,包含了大量的危险废物,其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身体康都会产生较大危害,因此对于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就越发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7.
高树栋 《科技资讯》2007,(5):124-124
自人类诞生以来,垃圾应运而生。几千年以来,垃圾作为人类文明的伴生物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遍布天涯海角。时至今日,从南极到北极,从高山到大海,从地球到太空,垃圾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有多有少。垃圾最大的集散地还是主要集中在城郊,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交通、经济等都很发达。而垃圾的主要来源有两方面: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  相似文献   

8.
 电子废弃物具有数量多、危害大、潜在价值高的特性,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可回收资源而被人们称之为“城市矿山”.但是如果对其管理不当,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估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潜在环境影响的技术,其可以为电子废弃物管理提供一套系统的观点,汇总、评价其废弃后的各个过程中的消耗、排放及污染等各种指标,以帮助识别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过程中的潜在环境危害,指导电子产品的设计、流向及最终废弃的观念,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本文结合电子废弃物的特点,分析了在电子废弃物管理中引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生命周期评价在电子废弃物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危害性生物废弃物的发展背景,明确了广义的和狭义的危害性生物废弃物的定义,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探讨了危害性生物废弃物与可生物降解废弃物、医疗废弃物、传染性废弃物等概念的相互关系,为科学决策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广义的危害性生物废弃物概念脱胎于医疗废弃物和传染性废弃物,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现代生物科技中的废弃物概念,并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危害性生物废弃物与可生物降解废弃物则存在本质的差别,联系较少.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塑料废弃物日益成灾。在工业发达的美国,食品袋、矿泉水瓶、废雨布、雨鞋等塑料废弃物每年约达一千余万吨。这些塑料垃圾既不会吸水腐烂,又不易为土壤微生物消化分解,如简单地点火焚烧,则会释放出大量有毒物质污染大气,为害人体健康。在农村,大量的农用薄膜碎片混入土壤,隔断了土层的水、气、通道,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阻挡农作物根系的扩展和延伸,日积月累势必使良田变成死土,以至于丧失生产能力。面对此情此景,有识之士惊呼:人类一手制造的“白色公害”正在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本文从废弃物处理及运输的视角,结合我国废弃物处理及运输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树栋 《科技资讯》2006,(20):201-201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垃圾应运而生。几千年以来,垃圾作为人类文明的伴生物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遍布天涯海角。时至今日,从南极到北极,从高山到大海,从地球到太空,垃圾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有多有少。垃圾最大的集散地还是主要集中在城郊,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交通、经济等都很发达。而垃圾的主要来源有两方面: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  相似文献   

13.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电子信息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近20年来 ,以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信息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生产 ,不断追求技术变革 ,形成了一个以时间控制为核心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快速的技术变革和价格下降使得这类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低于产品材料实际能够使用的年限[1]。这种技术革新推动下的生产—消费模式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大量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就是…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重庆市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在废弃物管理、废弃物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废弃物管理体系、废弃物产生与处理、废弃物处置设施及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发展废弃物物流需要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采取加强环境法规体系和监管执法体系建设,普及清洁生产,加强危险废弃物监管和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垃圾综合利用水平,发展第三方废弃物物流企业,提升废弃物物流企业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树栋 《科技资讯》2006,(22):158-158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垃圾应运而生。几千年以来,垃圾作为人类文明的伴生物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遍布天涯海角。时至今日,从南极到北极,从高山到大海,从地球到太空,垃圾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有多有少。垃圾最大的集散地还是主要集中在城郊,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交通、经济等都很发达。而垃圾的主要来源有两方面: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  相似文献   

16.
高玉平 《山西科技》2014,(4):143-144
阐述了太原市园林植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园林废弃物处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园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特点以及园林废弃物处理的工艺原理与主要设备,提出了园林废弃物处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电子信息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近20年来 ,以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信息技术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产品生产 ,不断追求技术变革 ,形成了一个以时间控制为核心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快速的技术变革和价格下降使得这类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低于产品材料实际能够使用的年限[1].这种技术革新推动下的生产-消费模式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大量电子废弃物的产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目前我国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利用状况,特别对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堆沤处理过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探讨了园林废弃物的利用途径与发展方向,结合国内废弃物处理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园林植物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0-2008年定西人类活动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政府干扰指数进行了构造模拟.通过对其演变轨迹的分析,结果表明定西市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不断加强,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废弃物排放加剧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虽然国家宏观政策对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的干扰影响程度逐渐加强,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海域环境容量能够接纳和再循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是海洋馈赠予人类最宝贵的环境资源。本文界定了海域环境容量的定义,分析了海域环境容量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域环境容量的价值构成以及影响海域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针对海域环境容量资源的特殊性,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海域环境容量价值评估的三种方法:影子价格模型、替代市场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