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报道了生物反应器中血清和PluronicF68对杂交瘤细胞的作用及其物理机理。实验发现当生物反应器中流体主体Kolmogorov湍流涡旋尺度与细胞大小中小于细胞时,血清和PluronicF68未能对细胞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生物反应器中血清和PluronicF68对杂交瘤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物理机理。实验发现当生物反应器中流体主体Kolmogorov湍流涡旋尺度与细胞大小相当或小于细胞时,血清和PluronicF68未能对细胞提供保护作用。而当气泡是导致细胞破损的主要根源时,它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均十分显著,尤其是PluronicF68,在其浓度为1g/L时,完全防止了气泡对细胞的破损作用。通过泡沫分馏实验、热力学分析和表面张力测定,证明它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建立在表面活性基础上。通过改变系统的界面特性阻止细胞在气泡表面的吸附,从而有效地消除气泡对细胞的破损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种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小球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球藻在水产、环保、医疗和重要生命活性物质生产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不断深入,如何高效培养出高密度小球藻以满足各个应用领域的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试验探索了利用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异养培养小球藻的方法,利用气升式、机械搅拌式两种生物反应器对小球藻进行培养,初步比较了流加培养方式应用在两种生物反应器的效果。通过流加高浓度培养基得到细胞总数1.988×107/mL,最大细胞干重29.944g/L。结果表明,在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流加培养基能够获得最大生长量。  相似文献   

4.
基于随加氢反应器运行5a的试验试块,研究了加氢反应器运行5a后筒体材料2.25Cr-1Mo钢的损伤,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拉伸和冲击试验、脱氢和脱脆试验以及断口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5a后筒体母材及鞭焊缝金属的拉伸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冲击韧性明显降低,且焊缝金属损伤程度较母材严重。经分析,材料的损伤主要是加氢反应器长期使用过程中高温回火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BelloCell-500AP生物反应器和BioNOC-II微载体,对BHK21细胞在此新型高密度培养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首先将1.5×108个BHK21细胞悬液加入含有微载体的生物反应器内,按生物反应器厂家推荐参数进行培养,每天取载体计数观察BHK21的生长特性。然后调整细胞浓度和微载体培养系统运行参数。结果:BHK21细胞经过6 d培养载体中细胞总数达到峰值,细胞密度是起始接入数量的31倍为4.41×109个;经过培养过程参数优化,确定适于BHK21细胞高密度培养参数。试验成...  相似文献   

6.
通过预曝气增加进水DO含量,改进了生物处理装置的实际运行效果。试验采用常用的陶粒滤池工艺,安装两套相同的反应器,一套反应器采用传统的曝气方法供氧,原水直接进入反应器,另一套反应器的原水先进行纯氧预曝气,使之DO达到超饱和状态,反应器内不再进行曝气。试验结果表明,原水预先充氧达到超饱和状态后进行生物处理,原水中的DO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求,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采用传统曝气方法供氧的生物处理装置。试验结果表明,开发适用于饮用水生物处理的无泡供氧装置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物反应器用于组织工程细胞的培养目前已经应用的比较广泛.为了构建与在体组织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相同的工程组织,人们开始尝试使用一定的机械刺激添加到生物反应器中,这不仅对于人工组织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加深人们对组织和细胞本身性质的了解.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文献对于生物反应器中机械刺激添加的原理和具体方法的报道,并分析了有刺激添加的反应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是当代世界四大新技术之一,它正在为人类开拓新的物质领域,它是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或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人们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获得各种生物产品,但这些产品都要在生物反应器内形成,因此生物反应器在原料和产品之间起到关键的作用。研究生物反应器涉及到微生物学、生化物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现阶段我们研究的生物反应器,可概括为:游离活细胞反应器,一般称发酵罐;固定化细胞反应器;游离酶反应器;固定化酶反应器;培养基灭菌器和污水生化反应器等。生物反应器是利用细胞或酶为催化剂制造生物产品的设备,因各种细胞的生理形态差异,因此要求反应器必须具有相适应的结构,从而为菌体的增殖创造良好环境。生物反应器和化学反应器相比,一般通常在常温常压下操作,这对反应器的设计带来一些方便,但如何使菌体在三相系里,  相似文献   

9.
红豆杉细胞在反应器中培养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及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得到细胞生长和紫杉醇合成动力学曲线.经过反应器动力学的比较,结果表明红豆杉细胞较适于在机械搅拌式反应器中培养.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碳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难降解生活污水的可行性,利用该反应器,对苏州某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进行试验,证实碳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可在降解有机废水方面发挥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11.
常用的描述泡状流运动的双流体模型采用一个平均尺寸对气相进行描述。不同尺寸气泡的运动和受力不同。当气泡尺寸分布范围较大时 ,不宜采用双流体模型描述泡状流。根据气泡的尺寸划分气相 ,采用时间平均法建立了描述垂直管道内层流泡状流运动的多流体模型。通过对气泡在流场中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给出了用以封闭模型的粘性应力、脉动应力、相间动量交换项的表达式。利用模型对具体实验进行了预测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多流体模型能够预测气泡尺寸范围较大的泡状流  相似文献   

12.
Scale dependence of bubble creation mechanisms in breaking wave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Deane GB  Stokes MD 《Nature》2002,418(6900):839-844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气泡的受力,基于动力学平衡建立了长大-脱离的两阶段气泡运动方程.对顶部浸没管口处形成气泡的尺寸进行直接数值预测.分析了气体流量、管口内外直径以及表面张力、液体粘度和液体密度对气泡尺寸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表明:气泡尺寸随着气体流量以及管口的内径和外径的增加而增大.气体流量和管口内外径都是影响气泡尺寸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气体流量下,气泡的直径随着表面张力和液体粘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液体粘度对气泡尺寸的影响增强,而液体密度以及表面张力对气泡尺寸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4.
从两相流的角度出发,将泡沫压裂液的气相处理成气泡相并建立两相欧拉颗粒流模型来研究泡沫压裂液的流变性.研究发现:气泡尺寸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是泡沫压裂液呈剪切稀化的重要原因,泡沫压裂液的黏度及非牛顿流体性质主要由气泡相黏度产生;气泡间的摩擦和碰撞是泡沫压裂液黏度急剧上升的主要因素,摩擦产生的黏度在高气相体积分数时占主要地位;两相之间基本没有相间滑移速度存在,两相的湍流脉动动能随气相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管壁附近的湍流脉动动能最大;有效黏度的模拟值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但模拟值稍微偏大,这可能是因为实际泡沫压裂液中的气泡在剪切场中发生了破碎和变形.但是,该两相流模型不能用于气相体积分数大于65%以上的泡沫压裂液.  相似文献   

15.
垂直气-液两相管流中的流型转换机制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管径气-液两相流动中严重影响压力平衡与机械驱动效率的段塞流生成机制和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段塞流的形成是由于空隙率波的大幅度增长使气泡高度集中,并形成聚并所致。强湍流运动可以抑制Taylor泡的形成。因此,通过强化湍流或控制扰动频率可以对气泡聚并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泡在垂直向上流动液体中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液体垂直向上流动、气体水平引入时,导管端头处形成的气泡的尺寸大小。考察了液体平均流速、气体流量和导管直径对气泡脱离尺寸大小的影响。在力平衡假设的基础上,获得了预测气泡脱离尺寸的关系式,预测值与测量值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铝电解槽阳极气泡行为对工艺参数敏感,因此,采用透明电解槽研究阳极倾斜和阳极倒角对气泡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极倾斜度较小(小于2°)时, 倾角的变化对气泡行为影响较小;当阳极倾斜度大于2°时,阳极倾斜角的增加会明显加速气泡运动速度但减小气泡尺寸和覆盖率;在倾斜阳极上观测到类似“Fortin”气泡;阳极倒角会一定程度减小气泡尺寸和覆盖率,但对加快气泡脱离速度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蒸馏过程的传质速率与塔板上气液泡沫层传质面积有关,传质面积由气泡直径大小、分布和浓度所决定.塔板气泡大小或者采用实验测定,或者采用模拟计算.模拟计算有两类方法,即局部法和总体法.文中重点介绍局部法模拟计算气泡直径的方法、数学模型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委内瑞拉Orinoco地层油复杂的“泡沫油”流动特征在油藏开发及实验室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不同压力下的泡沫油微观形态研究对探寻渗流机理尤为重要。低于泡点压力时泡沫油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变化,实验利用可视化模型观察和分析了气泡的形成、生长过程、合并和分裂现象,并发现气泡通过孔隙时具有独特的运移特征:当气泡接近和通过孔喉时,运移速度明显加快。不同直径的气泡伴随有变形、翻转和吸附等形式。对模型表面粗糙度、孔隙大小、气泡尺寸等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气油比是影响气泡数量的关键因素,但其不是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气泡的产生及运动过程受压降和重质组分的双重作用,高沥青质、胶质含量决定了泡沫油的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