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需求理论模型需考虑投资者情绪、政府择时因素分析新股发行与市场波动关系,并利用2000年后的周新股发行数据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证检验。新股发行导致市场波动上升,发行额越大对市场波动冲击越大,政府择时加剧市场波动;一级市场投资者情绪越高,新股发行对市场波动的冲击越大;发行额既定时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不确定。实证研究表明: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越高市场波动越小,其余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最后提出新股平稳发行、逐步放弃极端的政府择时行为等政策建议以实现平抑市场波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月14日发出通知,为了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今后将在新股发行中试行向二级市场投资配售新股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国建筑高市盈率上市融资引发的市场震动,再次揭示了我国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诟病,建议积极推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形成多重利益主体共同博弈下的真正市场化,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中小板与创业板IPO首日溢价进行了比较,对影响溢价的因素分别进行检验,得出共同因素为换手率,表明二级市场上投机气氛依然较浓.中签率、发行成本、股权集中度和国有股背景对中小板新股溢价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创业板则为发行价格和市场气氛.此外,是否有国有股背景对新股发行状况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0年和2012年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推动了新股市场化进程,使抑价率显著下降,但是创业板新股却频现破发现象。对价值变量中提取的主成分进行多元回归,以其拟合优度指标检验样本IPO发行价和首日收盘价对创业板新股内在价值的体现程度。在此基础上,引入以风险价值VaR为代表的市场风险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市场风险应当纳入新股IPO的定价机制,以提高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6.
近日随着大盘的不断调整,众多新股不断跌破发行价。笔者查询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改草的相关说明并加以深入思考,浅谈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模式的方式和改革措施,从而进一步具体说明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改革过程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A股市场新股上市首日的高收益率现象,分析新股询价制度实施以来除审核制度以及发行定价机制外对于新股首日高抑价的影响因素.基于统计数据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的研究表明,A股市场IPO抑价程度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二级市场不理性炒作的结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一级市场折价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8.
新股市场化发行是国内发行方式不断完善的一个新的阶段。市场化发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发行模式的缺陷。介绍了国内新股发行方式的演变过程,针对新股市场化发行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9月5日上市的新股科大创新,以发行价4元、发行股数2500万股、发行市值1亿元(实际募资仅9328万元)这三个“地量”,创下4年来发行市场之新低。自1998年6月隆源双登以5.13元发行价发行1350万股新股募资6930万元以后,4年多来发行的三四百家新股,再没有一家募资在1亿元以下。可如今,这个“下限”被打破了,创下这个新低的居然还是以堂堂名校中国科技大学为主发起人的一家高科技公司。  相似文献   

10.
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IPO)时具有正的净现值以及承销商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会存在抑价现象.抑价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发行企业不能获得所有的净现值收益.在这个博弈当中,收益在发行商和新的投资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所有IPO市场的竞争程度.IPO市场可以被细分为具有高净现值的发行企业、高威信的承销商和具有低净现值的发行企业、低威信的承销商两类新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创业板存在新股发行高溢价现象,且是初始收益高溢价和股价的长期弱势并存。本文整理了创业板355只股票的IPO开盘和后市表现,验证了初始收益高溢价和长期弱势的现象,并结合新股二级市场短期高额收益现象,表明新股高溢价有典型的博傻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11月6日,证监会宣布IPO重启,并修改新股发行制度。这意味着,在年中极端行情中被紧急叫停的新股发行将全面改良回归。结合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积极培育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业界看来,要把IPO重启的意义看得更长远些。新华社援引不少业内人士的观点称,只有恢复市场的融资功能,才能解决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只有重启IPO,才能让当前流动性过剩却闹"资产配置荒"的局面有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IPO发行定价机制的历史出发,通过国外新股发行定价机制与中国股市的对比分析,剖析了我国IPO发行定价机制的错误根源,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投资者剩余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IPO市场询价存量发行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以从1999年7月1日至2005年5月20日,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94家A股公司为样本,从公司内在价值因素、发行因素、市场环境因素设计解释变量,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新股的首日超额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归纳了影响新股首日超额收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2000年4月NASDAQ股市崩盘到911事件,接二连三遭受打击的美国资本市场哀鸿遍野,风险投资商重仓套牢,众多股民血本无归,而不少上市的公司因盈利前景不明朗惨遭市场抛弃,加上新股发行、私募融资欲振乏力,一些无辜受累的上市公司价值也被  相似文献   

16.
在对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行业因素、沪市综合指数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以2001年3月1日沪市A股开盘价为准对股价与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得到新股上市价格的预测模型。然后,根据新股发行后每股净资产随发行价格的提高而增长这一特点进行求解,求出了全面反映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行业因素、沪市A股综合指数纳新股上市定价模型,该模型共考虑了5种因素,弥补了新股定价只考虑市盈率单一因素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置改革从2005年5月起开始实施,2006年年底基本完成,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A股市场IPO的累积收益率。选取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沪市和深市新发行的A股作为研究样本,分析2007年底和2008年第一季度的累积收益率及影响累积收益率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累积收益率与发行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投资者买进新股长期内所获收益低于市场收益,甚至是亏损的。  相似文献   

18.
IPO首日超额回报现象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是IPO股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与世界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IPO首日超额回报现象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792只新股IPO首日回报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高首日回报率与换手率、中签率、股票发行规模、大盘市盈率、交易活跃倍率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上市公司两种不同的再融资方式———配股与增发新股作比较分析 ,具体从两者的定价方法、认购对象、发行数量、股本结构变动、对上市公司各类股东权益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这些比较分析出发 ,指出在配股及增发新股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方法。文章认为 ,增发新股在未来将会取代配股在上市公司再融资中的主导地位 ,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基于完全市场化的原则降低中小板及创业板新股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市盈率,但其效果不明显。该文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2010年10月改革实施后中小板及创业板IPO呈现出报价趋于理性但仍高市盈率定价现象,构造了参与新股配售收益分析模型和超额认购倍数与IPO市盈率间对应关系模拟分析模型。基于这2个模型分析指出了上述高定价问题的制度原因在于询价约束不足、定价约束缺失,并从增加询价机构高报价成本和增大主承销商高定价风险这两方面探讨了加强询价和定价约束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