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种蝗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技术对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中三属六种蝗虫基因组DNA进行了多态性比较 ,共扩增出 2 2条特异性片断 ,分子量大小为 650~ 1 990 bp之间 ,并根据各种间片段共享度构建了 UPG聚类关系图 .研究结果表明 ,大垫尖翅蝗和甘蒙尖翅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375;红翅皱膝蝗和鼓翅皱膝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2 86;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片段共享度也为 0 .2 86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网翅蝗科的黑翅竹蝗Ceracris fasciata fasciata,中华雏蝗Chrothippus chinensis,斑翅蝗科的黄翅踵蝗Pteruoscirta calliginosa,剑角蝗科的长角佛蝗Phlaeoba antennata和僧帽佛蝗Ph.infumata等五种蝗虫的卵囊形态和构造,卵粒的形态和显微结构。  相似文献   

3.
为检测鱼翅样本真伪及鲨鱼种属,通过提取送检鱼翅、鱼翅羹样本DNA,扩增其线粒体DNA上的用于动物种属鉴定的12S rRNA基因片段,并进行DNA测序和序列分析,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搜索,与数据库中相关物种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送检的23份样本中,18份鱼翅羹样本、2份粉丝状鱼翅、1份翅状鱼翅中均未成功提取到DNA,未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而从2份鱼翅样本中成功地提取到了基因组总DNA,并成功扩增出了12S rRNA基因片段,这2份样本的12S rRNA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分别与黑边鳍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斜锯牙鲨(Rhizoprionodon terraenovae)的同源性达到99%。对鉴定出含有鲨鱼成分的2份样本进行高温泡发处理,高温泡发实验表明,1份样本(22号)有明胶析出。研究证实,12SrRNA基因序列测定技术能准确、快速鉴定待检样本中是否含有鲨鱼成分,结合高温泡发时是否有明胶析出可综合判定鱼翅真伪。  相似文献   

4.
山西蝗虫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对山西蝗虫调查的结果,共记录蝗虫48种,其中癞蝗科1属2种、锥头蝗科1属4种、斑腿蝗科9属11种、斑翅蝗科13属16种、网翅蝗科6属35种、槌角蝗科3属6种,剑角蝗科4属4种,其中山西省新记录2种。  相似文献   

5.
记述2010年7-8月间在内蒙古贺兰山地区蝗虫的调查。共采到蝗虫42种,分属于2总科7科23属,内有6新种和1个雌性新发现,即网翅蝗科Arcypteridae的贺兰山牧草蝗Omocestushelanshanensis sp.nov.黑胫牧草蝗Omocestus nigritihialis sp.nov.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的贺兰山棒角蝗Dasyhippus helanshanensis sp.nov.及剑角蝗科Acrididae的白纹金色蝗Chrysacrisalbonema sp.nov.拟短翅拟埃蝗Pseudoeosyllina brevipennisoide sp.nov.贺兰山拟埃蝗P.helanshanensis sp.nov.并有黑翅牧草蝗Omocestus nigripeannis Zheng雌性新发现。附有全部种类各录和分布.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陕北恢复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境蝗总科昆虫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北恢复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境蝗虫群落分布研究 ,分析总结出生境不同 ,蝗虫种类存在度是不一样的 ,蝗虫群落结构中各科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这表明在生态恢复初始阶段 ,一些喜旱蝗虫种类如网翅蝗科等最先成为优势种 .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云南曲靖市蝗总科Acridoidea昆虫资源情况,采用五点随机取样法和传统分类学对本地蝗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标本400头,经鉴定隶属7科16属19种,其中斑翅蝗科Oedipodidae属种数量最多(7属7种),其次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属3种)和网翅蝗科Arcypteridae(2属3种),蝗科Acrid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均为1属1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马龙区农场蝗虫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从物种分布看,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和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分布最广.从分布地点看,马龙区农场物种最丰富(17种).研究结果表明曲靖市蝗种多样性及分布特点与生境植被类型密切相关.结果为本地蝗虫的资源利用、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人类8型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8,HHV-8)K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采集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患者血清,采用柱式病毒DNA抽提试剂盒抽提血清中的病毒DNA,采用套式PCR技术检测HHV-8的特异性片断KS330233以判断是否得到了HHV-8 DNA,采用PCR技术扩增HHV8 K1基因并纯化回收,酶切、连接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取阳性克隆pcDNA3.1/HHV8-K1扩增后,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采集了经典型KS血清3例,提取了血清HHV-8DNA,扩增了特异性片断KS330233,测序结果正确提示我们得到了HHV8 DNA,扩增了HHV8 K1基因,构建了pcDNA3.1/HHV8-K1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了其序列的正确性.由此可知:成功构建了pcDNA3.1/HHV8-K1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显微观察并描述了斑翅蝗科六种蝗虫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六种蝗虫雄性外生殖器发生变化最为明显的部位是冠突、前突、后突、桥及色带基支和色带拱,在种问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比较。在探讨蝗总科分类和系统发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使用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Cytb分析并建立中国斑腿蝗科部分种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其中对7个新种(Apalacris eminifronta,Caryanda pseudodentata,Caryanda bannaensis,Caryanda ruiliensis,Longchuanacris fui,Longchuanacris xiaoheis-hanensis,Podismodes dabieshanensis)的归属从分子角度也做了讨论。本研究将实验所获得的56条序列与NCBI中所收录的斑腿蝗科序列进行联合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论等系统分析方法并综合P距离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龙川蝗属Longchuanaceis Zheng et Fu划归卵翅蝗亚科Caryandinae;②蹦蝗属Sinopodisma Chang、云秃蝗属Yunnanacris Chang均为华秃蝗属Podismodes Ramme的同物异名;③不支持Storozhenko将豫蝗属Yupodisma Zhang et Xia并入安秃蝗属AnapodismaDovnar-Zapolskii,从本研究所建的系统发育树来看,豫蝗属仍应作为秃蝗亚科Podisminae的一个独立属;④前人利用形态特征鉴定的七个新种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新种独立有效。  相似文献   

11.
对蝗总科8科58属103种蝗虫的雌性下生殖板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雌性下生殖板的各部分可以作为种间、属间和科间的分类特征.从雌性下生殖板的形态来看,癞蝗科同其它科的差异比较大,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的雌性下生殖板同其它科有明显的区别.斑腿蝗科的稻蝗属、伪稻蝗属、拟凹背蝗属、卵翅蝗属的雌性下生殖板相似,剑角蝗科的卡蝗属也和此类似.网翅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的雌性下生殖板部分和斑腿蝗科的种类相似,但各有其独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DNA条形码分类(DNA Barcoding)是以生物线粒体DNA为工具来鉴定物种的新方法,是外来物种快速鉴定、物种分类与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的基础.研究以我国辽宁地区常见的寄蝇亚科(双翅目:寄蝇科)2族4属6种为对象,扩增和测定COI基因部分序列,对得到数据用MEGA4软件分析计算,构建该类群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3.
经调查汉中地区共计蝗虫2总科,6科,36属,50种,包括了新种(新种另行发表),其中对汉中地区农林业危害严重的属有稻蝗属、腹露蝗属,竹蝗属、网翅蝗属,雏蝗属,飞蝗属及小车蝗属等。  相似文献   

14.
物种的身体大小是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身体大小的频数分布很少呈正态分布或偏左分布,往往为偏右分布,研究的类群主要是在陆生哺乳类和鸟类.选择中国蝗虫(蝗总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和剑角蝗科),在科级水平上检验这些单元的物种身体大小频数分布的正态性.结果表明它们都呈现为高度的偏右分布,即中等大小的种类很多,小的种类的数量急剧减少,大的种类分布得多且具有矮的长尾.斑腿蝗科的偏斜度最大为1.696 1,剑角蝗科最小为1.060 8.中国的地理区域很大,蝗虫身体大小的分布呈现出偏右分布,众数靠近较小种类(小于平均值和中位数);物种小于众数的累积频数(面积)小于平均值或中位数的左边的累积频数(面积).也就是说,在一个给定的蝗虫科级单元,小的物种数比大的少,其原因可能与物种的形成和演化有关.在动物的系统发育谱系中,物种形成常常从小的开始,并且按从小到大的趋势演化.  相似文献   

15.
9种蝗虫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棒角蝗科、斑腿蝗科、剑角蝗科和斑翅蝗科9种蝗虫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生化特征,探讨较高级分类阶元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9种蝗虫共显现26条酶带,种间没有出现共同酶带,不同科样品之间酶谱差异很大,显而易见,同属不同种间的相似性大于同科不同属种间的相似程度,后又明显大于不同科种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提取雄性青鳉成鱼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获得1 908 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证明为DMY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可连续编码150个氨基酸.建立准确而有效的鉴定任意发育阶段青鳉个体雌雄性别基因型的方法,即利用管家基因——肌动蛋白基因PCR扩增条带的有无验证DNA样本提取和PCR扩增的有效性,同时利用雄性DMY基因的PCR扩增条带的有无鉴定青鳉个体的雌雄性别.对随机选取的成鱼和新生鱼卵样本,应用该方法可成功地鉴定出青鳉个体的雌雄性别.  相似文献   

17.
基于Chelex-100和蛋白酶K的蚊虫足样本DNA提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出一种蚊虫附肢(如单只足)微量DNA的提取方法,用于蚊虫分子鉴定和基因型研究。【方法】采用Chelex-100溶液和蛋白酶K结合的方法用于单只蚊虫足的微量DNA的提取。基于该方法,将不同方法保存的不同蚊种的足作为实验材料,从中提取蚊虫基因组DNA;以之为模板,扩增核糖体DNA的D2,D3,ITS2区以及线粒体COI和COII基因,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提取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了高质量的DNA扩增片段,进一步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序列。【结论】该方法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方便,减少了对蚊虫样本的依赖。单只足用于DNA提取不影响对剩下的部分开展形态学等研究,可以作为蚊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微量DNA样本提取的重要方法,也为其他昆虫微量DNA的提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两种牧草蝗触角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SEM)技术对网翅蝗科牧草蝗属2种蝗虫触角感受器类型、数量及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牧草蝗属蝗虫有10种类型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触角的近基部;刺形感受器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中部至鞭节末端;Bohm氏鬃毛集中分布于梗节;芽孢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柄节.  相似文献   

19.
对苏北稻田蝗虫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苏北稻田采到4科,7属,9种蝗虫,其中斑腿蝗科5种,斑翅蝗科2种,锥头蝗科和剑角蝗科各1种。苏北稻田蝗虫群落随季节发生变化,其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6-8月最高,短额负蝗和中华稻蝗是早期优势种类,中华稻蝗,小稻蝗,第二代短额负蝗是晚期优势种,它们占整个蝗虫种类数量的62.3%,占总生物量的56.0%。  相似文献   

20.
小麦族拟鹅观草属Adh基因PCR扩增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开发适用于小麦族拟鹅观草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低拷贝核基因,即Adh基因.通过探索模板DNA、Mg2+、dNTP和引物的浓度,以及退火温度等因素对Adh基因扩增的影响,建立最优PCR体系.在25 μL最优 PCR 反应体系中包括如下成分:2.5 μL 10 × PCR 缓冲液,0.6 μL模板DNA(约15 ng),1.5 mmol Mg2+,0.15 mmol dNTP 混合液,0.12 μmol 正向和反向引物,0.75 U Ex Taq 酶;退火温度为55℃.优化后的体系得到清晰目的条带,可用于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