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了双向载荷下半椭圆表面裂纹不同路径J积分值,并与单向载荷J积分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双向应力下J积分的守恒性不如单向应力下J积分的守恒性,且半椭圆表面裂纹表面点J积分的近似守恒性较表面裂纹最深点处J积分的路径无关性好许多,表面裂纹的最深点处J积分路径无关性已很难保证。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塑性区内J-积分与积分路径的关系问题,研究了积分塑性项对J-积分的贡献,分析了铝合金7075-T651和钢HT-130材料的紧凑拉伸试件在不同载荷下J-积分与积分路径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弹塑性情况下,塑性区内的J-积分是与积分路径相关的,这一性质是由积分塑性项Jp所决定,完整的J-积分值由应力强度因子K1和积分边界所围区域内的塑性能up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3.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J—积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弹塑性断裂力学的J-积分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断裂性能,并将计算沥青材料的J-积分的表达式分为弹性和塑性两个部分,推导出J-积分的更为明确的计算式,它清楚地表达了沥青混合料在低温状态下由塑性体向弹性体转化的过程,并把定义沥青混合料的脆化点的方法量化,采用了身份种沥青混合料对上述推论进行了试验验证,证明不同性能的沥表示混合料其J-积分值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J-积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弹塑性断裂力学的J-积分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断裂性能,并将计算而青材料的J-积分的表达式分为弹性和塑性两个部分,推导出J-积分的更为明确的计算式,它清楚地表明了沥青混合料在低温状态下由塑性体向弹性体转化的过程,并把定义沥青混合科的脆化点的方法量化.采用了两种沥青混合料对上述推论进行了试验验证.证明不同性能的沥青混合科其J-积分值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在 EPRI全塑性J积分表达式的基础上,依靠模型实验失稳时的载荷σf及裂纹扩展量△af,建立了全塑性J积分近似表达式.在对6个压力容器进行爆破检定后发现:失稳压力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最大偏差为 3%,与 EPRI全塑性解具有同样的精度:表明对于弹塑性断裂手册中不曾列入的较复杂的平面问题,其全塑性解可借助模型实验建立,从而为扩展EPRI工程评定方法的应用范围,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有限元方法和断裂实验对铝合金材料Ly12和40CrNiMo钢在Ⅰ+Ⅱ型载荷下启裂韧度JMC的测定方法及弹塑性断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2种材料复合断裂的J积分准则.结果表明:1)根据复合型JR阻力曲线,应用裂纹延伸区零扩张量法测定的不同复合比下的启裂韧度JMC值能够满足工程精度,且简便易行;2)不同复合比下的启裂韧度JMC值满足一定的关系式.只要能得到材料的JⅠC、JⅡC值,任何复合比下的JMC值都可由一定的关系式计算得到.另外,得出了适用于具有较好塑韧性和中高强度材料的复合型弹塑断裂准则  相似文献   

7.
应用有限元方法和断裂实验对铝合金材料Ly12和40CrNiMo钢在Ⅰ+Ⅱ型载荷下启裂韧工JMC的测定方法及弹塑性断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2种材料复合断裂的J积分准则。结果表明:1.根据复合型JR阻力曲线,应用理解纹延伸区零扩张量法测定的不同复合比下的启裂韧度JMC值能够满足工程精度,且简便易物;2.不同复合比下的启裂韧度JMC值满足一定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虑棘轮效应定义的材料本构模型,采用频域积分方法得到位移载荷,对管接头塑性松动阶段的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探讨了初始预紧力、侧向载荷、摩擦系数对松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轴向预紧力作用下,侧向循环载荷引起的材料棘轮效应导致结构塑性应变不断发展,引起张紧力的下降;第1圈工作螺纹承担载荷较多,等效应力和塑性应变集中于牙根部位;侧向循环载荷下,连接结构的等效应力、接触应力、塑性应变逐渐增大,同一圈螺纹不同位置的材料受拉压程度不同,应力和应变呈非线性变化;较大的侧向载荷幅值、初始预紧力、摩擦系数会加快塑性松动。  相似文献   

9.
根据焦散线法的基本原理,推出了该法测量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参数J积分的计算公式,并列举了有机玻璃材料和幂硬化金属材料的J积分测量和计算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焦散线法适用于处于平面应力状态下裂纹尖端塑性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其实验设备简单,实验数据处理方便,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焦散线法的基本原理,推出了该法测量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参数J积分的计算公式,并列举了有机玻璃材料和幂硬化金属材料的J积分测量和计算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焦散线法适用于处于平面应力状态下裂纹尖端塑性应力强度因子的测量,其实验设备简单,实验数据处理方便,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材料的循环塑性预测了疲劳裂纹扩展的门槛值.所提出的模型强调材料的循环塑性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结合无位错区理论和内聚区理论计算循环载荷下裂纹吸附区的J积分值,并以J积分作为断裂参数建立裂纹扩展的标准.由此计算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符合通常的模式,预测的门槛值与实验拟合较好.当前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近门槛疲劳主要由材料的循环变形行为确定,进而由标准循环加载的实验确定,这对于工程实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ROR材料三维裂纹数值解,通过拟合长屈服平台材料的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给出了表面裂纹J积分的工程估算值,并与有限元解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多段拟合法与多段塞次法仍然可应用于三维裂纹问题;由于表面裂纹问题的极限载荷通常远大于二维穿透纹的极限载荷,所以拟合材料的应用-应弯曲线时,不仅要照顾小应变段,同时也要考虑较大应变段。  相似文献   

13.
塑性应变疲劳裂纹扩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两类循环J积分--Dowling“实用”△J定义与Tanaka等的积分△Jpath定义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用于描述塑性应变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计算了单边椭圆缺口试件(SENCP)高应变区裂纹的J积分失效评定曲线(FAC),考察了影响FAC的几种因素。结果表明:在外加载荷与塑性屈服载荷之比(Lr)1.0时,用R6通用失效评定曲线进行结构高应变区裂纹断裂评定与疲劳剩余寿命估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将具有一定应变硬地指数的二维裂纹体在单一载荷作用处的位移分成线弹性部分和塑性部分。在平衡裂纹条件下,将塑性部分表达为该载荷与裂纹长度的函数。由此推得的J积分全塑性解析解具有适用于各种构形的一般性,且具有较高的精确度。本文将此解应用于紧凑拉伸试样,引用C.F,Shih等人的有限元结果及准解析解,发现本文得到的第二项比Merkle-Corten公式的第二项具有明显优越的修正效能。  相似文献   

16.
J积分断裂准则在弹塑性I—Ⅱ复合型加载下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解J积分法调制的弹塑性大变形的有限元程序计算基础上,用阻力曲线法研究究了两种油井钻杆材料不同Ⅰ-Ⅱ复合比下的J积分阻力特性。结果表明:随Ⅱ型分量增加,以J积分形式表示的断裂抗力降低,提出了一个适于钻杆钢等中低强度、塑韧性较好的材料的复合型延性断裂准则:Jc=JⅡc-(a-1)JⅡ(其中a为一材料常数,但在实验范围内,试样尺寸对a还有一定影响)。并结合复合延性裂微观过程的观察,对该准则和a值做了  相似文献   

17.
在分解J积分法调制的弹塑性大变形有限元程序计算基础上,用阻力曲线法研究了两种油井钻杆材料不同Ⅰ-Ⅱ复合比下的J积分阻力特性,结果表明:随Ⅱ型分量增加,以J积分形式表示的断裂抗力降低,提出了一个适于钻杆钢等中低强度、塑韧性较好的材料的复合型延性断裂准则:Jc=JⅡc—(α—1)JⅡ(其中α为一材料常数,但在实验范围内,试样尺寸对α还有一定影响).并结合复合延性断裂微观过程的观察,对该准则和α值做了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用Shanley模型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弹性的影响,给出了临界载荷分析,并用摄动法对后屈曲路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后屈曲路径稳定与否的临界条件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材料的非线性弹性性质对临界载荷及后屈曲路径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压痕硬度测试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压痕硬度测试理论,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手段分析了金属材料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压入过程,了解在压痕硬度试验过程中压痕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分布,计算了硬度HB值,与在硬度试验中所测的HB值吻合,证实了模型和材料特性描述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硬度的试件,载荷对压痕参数和压痕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载荷大小直接影响压痕深度、隆起部分、回弹量和塑性区域大小,随着载荷的增加,压痕深度、隆起部分、回弹量和塑性区域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的程度与材料的硬度有关,而且随着载荷的增加,压入深度加深,压痕周围塑性区域逐渐扩大,其硬度值和塑性区域逐渐趋于稳定范围。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非线性弹簧裂纹端模型,救是了双悬臂梁(DCB)试样的幂强化全塑性J积分和加载点张开位移△的半解析解,特别是,还根据J积分的形变功率定义和HRR场理论,建立了一个关于DCG试样J积分随裂纹长度变化的微分方程,其解从理论上说明了非线性弹簧裂纹端模型作为二级近似的合理性。文事还就刚性裂纹端 J积分解的应用范围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