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区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成效显著的禁烟运动,无论是社会民间团体还是清朝统治阶层甚至外国侵略势力,均参与到禁烟运动中。直隶禁烟运动所以取得不错成就,与晚清实权人物、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较长期以来,史学界不少同志都认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内部在鸦片问题上存在着弛禁和严禁两个不同的派别:弛禁派以清朝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为代表。以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为其吹鼓手;严禁派以湖广总督林则徐、鸿胪寺卿黄爵滋为代表;而道光皇帝则摇摆于弛禁与严禁之间。近年来,有的同志不同意以上意见,他们说,清政府“禁烟”是真心诚意的,道光皇帝是禁烟运动的“真正的发动者”,而穆彰阿、琦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对鸦片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终其一生都致力于禁烟运动。然而在不同时期,其提出的禁烟措施也有所不同。在1895年之前,孙中山先生持有和平的改良思想,禁烟措施比较温和。1895年至1923年,孙中山先生走上革命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在禁烟措施上有明显的体现。1923年之后,孙中山先生对帝国主义有了清醒的认识,禁烟措施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禁烟运动的实践及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时间短暂,但影响广泛。其中川陕苏区的全方位发展与社会改造尤为特别,禁烟运动浩大,成效明显,措施得力,承传久远。整个时间短暂而成效明显的禁烟运动实践呈现出组织充分有力、宣传深入广泛、红军带头垂范、妇女充当先锋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5.
禁烟在美国     
当今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程度不同地开展限烟、戒烟、禁烟运动。但由于措施不够有力或宣传攻势不够,许多国家的禁烟运动起色不大,甚至开展不下去。但美国似乎是一个例外,它的戒烟成效比较引人注目,某些经验也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天上地面齐禁烟几年前,美国头上尚顶着一顶“烟民大国”的帽子。据1993年的统计,美国男性吸烟率高达50%,女性吸烟率为32%,也就是说全国2/5以上的人口在吞云吐雾!戒烟运动的鼓点敲到1994年,情况发生了重要变  相似文献   

6.
<正> 一百多年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非法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中国人民为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禁烟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曾涌现出了一大批禁烟英雄,其中英名垂世者如林则徐早已为人们所广为熟悉和传颂。然而人们对当时另一位禁烟派风云人物黄爵滋,却似乎关注不够,也未必十分了解。值此国际禁毒日和世界反毒品斗争日益广泛深入之际,特撰此文,以介绍和纪念这位在中国禁毒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功臣。  相似文献   

7.
在战前江苏省的禁烟禁毒运动中,由于联保连坐的压力、官员自上而下的纵向压力、硬性指标和数字攀比的横向压力,造成了基层官员的滥举和滥捕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了诬告和索诈的盛行,因此,禁烟禁毒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必须长期控制饮食、减轻体重、禁烟、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甚至要服药控制,以避免因高血压而引起其他疾病,如中风、心肌梗塞、心脏衰竭、肾脏病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鸦片泛滥,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围绕着禁烟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提出的各种禁烟主张反映了不同的阶层、集团和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禁烟人士通过报刊、媒体揭露外国非法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品的大量事实,军阀、官吏、奸商等纵容包庇贩运和制售鸦片毒品的罪恶,抨击政府当局腐败,无能政治,唤起国人对鸦片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推动了群众拒毒运动空前开展起来,制约了政府当局的禁烟态度。在讨论中一些论者宣传“渐禁主义”理论和主张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场禁烟讨论结果说明,在旧中国社会制度之下烟毒泛滥的社会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对新桂系实行的禁种、禁吸、禁运、禁售措施和步骤进行了考察与总结 ,并对此次禁烟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徘徊于传统之间的晚清直隶农村精英阶层、代理人阶层、大众阶层及边缘阶层通过科举、留学、参军、经商、习一技之长等各种方式实现了社会流动。但从大的发展轨迹上看,晚清直隶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流动多以传统性、小幅度的为主,反映出了晚清直隶农村社会的过渡性本质。  相似文献   

12.
晚清政府日渐式微,内忧外患不断加剧,盗匪猖獗,灾荒之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饥民,纷纷沦为盗匪,山东盗匪尤甚.猖獗的盗匪给晚清山东百姓的生命财产和清王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和破坏.清政府采取了镇压、清乡、移民及教养等措施,对整治盗匪起了一定作用,但无法根本改变山东盗匪猖獗的局面,扭转失范和危机势态,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倾亡.  相似文献   

13.
从经世致用到融合中西——晚清莲池书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落在古城保定的莲池书院创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制消亡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作为清代直隶省的省会书院和最高学府,其发展变革的历史较为清晰地反映了整个清代文化趋向不断转变的足迹。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几任院长都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在“光绪三杰”——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先后担任院长期间,扩建学舍、设立“学古堂”,开展书法教育,开办东文学堂和西文学堂,莲池书院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闻名遐迩,成为海内外学子向往的文化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4.
清朝陕甘总督辖区几经分合,名称变化频仍,驻地多次迁移。乾隆二十五年其名称、驻地最终固定下来,一直至清朝灭亡为止。自顺治二年到宣统三年陕甘总督共112人。以陕甘总督的任职背景和仕途履历为视点,解析陕甘总督的身份种类、民族构成、籍贯分布、任职经历及其离职原因,可以窥视出清廷的用人之道,折射出清廷和陕甘总督辖区特殊的关系,进而勾勒出这一群体在整个总督群体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历史上,鸦片这种物质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可以说它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近代史上若干重大事件都与它有着某种关联。在鸦片的身上浓缩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子,通过对鸦片贸易与晚清中国市场开放问题的深入研究,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历史的原貌。  相似文献   

16.
清朝实行官员低俸给和重外轻内的俸制标准。晚清特别是甲午战后,京职文官俸银、禄米以多种形式遭到削减,以至于文官俸制体系有名无实,陋规收入成为晚清官员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固然受制于晚清财政之窘迫,但也反映了清王朝俸制体系的僵化。低俸给与陋规盛行,导致吏治日益腐败,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会党问题是近代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清朝十八省中尤以广西为最。《警钟日报》从第五期起,追踪报道了广西的会党问题,既报道了会党问题对广西社会、政府的巨大影响,又报道了清朝当局以“剿”、“抚”兼用的手段解决会党问题的情况,还分析了会党问题的成因,也报道了会党的转变、被剿灭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诗学的演变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识范式的,当"今文学"的权威和神圣光环还没有退却前,它仍旧是晚清"今文学"家诗学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晚清"今文学"出现了衰落,并由此造成了"今文学"诗学话语的现实困境以及诗学美学话语的呈现,进而实现了诗学经学话语向诗学美学的裂变,最终导致了晚清诗学知识范式的嬗变。至此,中国诗学也由传统开始彻底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19.
载泽是满族亲贵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在清末立宪运动中,载泽曾奉命出国考察宪政,建议慈禧太后早日实行君主立宪,以中兴国运。宣统时期,载泽又转而反对立宪,明显保留意见。载泽在宪政问题上的前后变化实际上反映统治危机向皇室集团内部延伸的现象。年龄结构以青壮为主的满族亲贵集团最终在重重危机中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