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活动时,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化增加.不仅如此,夏天人们的食欲降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营养的正常摄取,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肌体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十溴联苯醚(BDE209)是一种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的溴系阻燃剂, 可在生物体代谢生成更高毒性的化合物. 本文利用从人体粪便中提取的微生物以及通过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模拟装置培养的人体肠道微生物, 在体外条件下研究BDE209 在人体肠道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谢. 结果表明在为期10 d 的反应时间里, BDE209 含量保持稳定, 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NCI-MS)的色谱图中也没有检测到可能的脱溴代谢产物, 说明BDE209 没有发生显著的脱溴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3.
流言 1 天气越冷,越容易发胖. 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低温会导致脂肪囤积,穿得越少,越容易发胖."这是真的吗? 真相解读: 这不是真的. 首先,低温环境会刺激人体,为了抵御皮肤温度的丢失,人体会加速新陈代谢率,提升能量供应.其中,最主要的是燃烧糖分,释放更多的能量.但当人体运动量较大,或者需要大量能量,而靠糖类分解供能无法满足需求时,脂肪同样也会被分解供能.所以说,在冬季寒冷状态下,脂肪代谢率未必减缓.当然,冬季人们普遍减少了运动量,运动能耗随之降低,这是造成大家误认为脂肪代谢减缓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能量的角度看,地球内部的热是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热能要转化为动能需要集中有序释放.在地球上,热能最主要的集中有序释放发生在洋中脊岩浆作用过程中.根据"岩浆引擎"模型,在洋中脊不断形成新洋壳,新洋壳轻而薄,老洋壳厚而重,致使整个板片斜置于软流圈上,产生下滑力,导致洋中脊不断扩张,形成新洋壳并推动俯冲带老洋壳的消亡,从而驱动板块运动.地幔柱岩浆活动是"岩浆引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大的地幔柱头会引起上覆岩石圈受热,与大量上涌的岩浆共同作用,在其中心部位产生千米级的隆升,从而导致地壳局部大幅度的倾斜,产生向外的下滑力.当下滑力足够大时,岩石圈拉张破裂,向两边推挤扩张,同时远端洋壳在薄弱地带挤压破裂,产生板块俯冲.这是板块运动最初起始和"岩浆引擎"的点火器.在板块构造体制下,板块俯冲起始有两种主要形式,自发俯冲和诱导俯冲.自发俯冲起始往往发生在老洋盆,通常产生双向俯冲;诱导俯冲起始则往往发生于年轻洋盆,通常产生单向俯冲.新特提斯洋的多次单向俯冲闭合是诱导俯冲起始所致."岩浆引擎"主要作用于与洋中脊和地幔柱相关的板块.其他板块构造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板块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消瘦与癌     
原因不明的消瘦常常是癌症的第一个信号,也是癌症病人的主要死因之一。其机理直到现在人们才开始有所了解。在因癌症而极度消瘦的人体内,肌肉蛋白质被分解,以便为大脑和身体其它组织提供能量。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学癌症研究运动实验药物治癌小组的迈克尔·蒂斯代尔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种方法纠正这种代谢偏差,使癌症病人无需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而获得代谢能量。人体在饥饿状态下,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动用  相似文献   

6.
生物波中细菌代谢节律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印  丛延广 《自然杂志》1999,21(3):164-166
本文主要研究生物波中细菌代谢节律现象.方法:以奇异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酵母茵为研究对象,考察琥珀酸脱氢酶、酸性代谢产物、细菌色素、胞外糖被膜(glycocalyx)和自溶现象.结果:在波动过程中,奇异变形杆菌的琥珀酸脱氢酶及酸性代谢物、绿脓杆菌的绿色素及胞外糖被膜、酵母菌的自溶酶等在释放量上均有节律性的变化.结论:在生物波动过程中不仅仅发生形态上的改变,还伴随着有氧呼吸、代谢产物的释放等多方面的节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2021,66(13):1602-1613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生态系统,肠道菌群、营养物质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稳态对宿主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肠道菌群的各种菌落具有众多功能,如参与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形成肠道天然屏障等.肠道菌群紊乱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紧密关系已引起人们对益生菌的关注.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稳态并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回顾了肠道菌群尤其是益生菌在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并且评估了益生菌在治疗代谢性疾病中的转化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启军  赵世民 《科学通报》2010,55(21):2063-2067
能量代谢一直是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对乙酰化调控代谢的机理的研究发现, 代谢酶类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修饰与很早就发现的转录调控、反馈抑制、变构调节及磷酸化修饰一样,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体内的保守代谢调控机制, 即乙酰化修饰不仅可以抑制/激活代谢酶的催化活力、影响蛋白的稳定性, 还可能协调代谢途径中各个代谢酶类的活性, 并在协调不同通路的代谢流分布中发挥更为广泛的生理功能, 进而在细胞整体水平上调控代谢. 最近还发现一些中间代谢物在细胞信号中起重要作用, 不平衡地积累2-羟基戊二酸或减少α-酮戊二酸会对加双氧酶蛋白家族产生重要的影响, 改变包括HIF途径在内的肿瘤相关信号通路, 并可能引起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改变. 由于代谢与人类疾病紧密相关, 这些新的发现在科学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睡眠的分子     
睡眠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但人们却很少了解这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也很少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入睡。巳往,研究者研究睡眠是观测脑电波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测量睡眠时人体功能的变化。现在他们已把注意力转向“睡眠分子”,即引起无意识状态的化学信号上。几年前法国科学家提出,当脑中释放5-羟色胺(5-HT)时可引起睡眠。三年前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促使慢波睡眠的物  相似文献   

10.
肿瘤发展过程中卟啉代谢的特点及其在肿瘤诊断上的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孟继武 《科学通报》1995,40(12):1144-1144
生命活动是生物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人体发生了疾病会对人体物质的代谢与调节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人体生物物质代谢的观察可以实行疾病的诊断.早在20年代就有人在这方面探讨恶性肿瘤的诊断.1930年Warlurg的经典研究已证实肿瘤组织的糖代谢具有酵解加强的特点,直到60年代许多科学工作者企图从有关酶系代谢改变来阐明这一代谢特点,从中探讨恶性肿瘤生长规律与可供诊断应用的“肿瘤标记酶”.1983年日本西坂刚等人用激光照射到结肠癌摘出组织上,观察到红色的特异荧光.同年我们开展了胃癌组织匀浆的荧光研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体外实验研究了胡萝卜中p, p′-DDT, p, p′-DDD和p, p′-DDE(总称为DDTs)在模拟人体胃肠中的消化特征及其稳定碳同位素效应. 结果表明, 在消化过程中, DDTs从胡萝卜中的释放遵循伪二级动力学过程. 模拟液和胡萝卜基质质量比对释放过程有影响, 比值越高, 释放越多, 两者呈对数关系. 由于模拟液的pH可以影响胃蛋白酶的活性, 对DDTs消化有影响, 但DDTs在胡萝卜中的浓度对消化释放没有影响. 在所有这些过程中, 残留在胡萝卜中的DDTs其同位素不变, 即DDTs在这些消化过程中不会发生同位素分馏. 采用体外实验研究有机污染物在人体胃肠系统消化过程的同位素效应, 为采用体外实验研究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示踪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脑究竟参与随意运动的学习过程(motor learning)还是操作过程(motor performance)最近引起了新的争议.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观察了8名被试长时程学习前后小脑激活体积的变化. 结果发现, 在相同运动频率条件下, 学习后小脑激活体积明显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 尽管学习序列在41 d训练后成绩明显好于对照序列, 但两种序列的激活位置和激活体积几乎相同. 这些结果提示, 小脑参与运动学习过程而不是运动操作本身, 训练导致的小脑激活变化可能与学习有关而与运动操作性质的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13.
蔡黎 《世界科学》1999,(8):32-34
寄生虫病概述寄生现象,可能与人类的历史同长,也许比人类的历史更长,是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其他生物体内和体表,进行吸取营养、排泄废物、得到保护、维持繁殖、危害宿主等活动。人体寄生虫就是指以人体为宿主的寄生生物,在整个生物体系中,现已证明有155种不同的生物可以寄生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疾病或危害。这些生物可能是有单个细胞的原虫如内阿米巴、多细胞的蠕虫如蛔虫和节肢动物的昆虫如蚊子等;也可能是寄生于人体内的如蛔虫和体表的如蚊子;有只要感染就能引起人们疾病的非条件性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也有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引起…  相似文献   

14.
蒋干清  史晓颖  张世红 《科学通报》2006,51(10):1121-1138
甲烷水合物是地球沉积圈最大的可交换碳储库, 在全球变暖和海平面变化期将大规模分解释放, 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新元古代极端寒冷的冰期之末可能发生了地史上最大的甲烷水合物分解释放事件. Marinoan冰后期(约635 Ma)盖帽碳酸盐岩中广布的甲烷渗漏构造、特殊的同位素标识、低硫酸盐浓度、海相重晶石沉积以及短暂而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δ 13C≤−5‰)提供了新元古代晚期冰川消融和海进过程中甲烷释放的有力证据. 甲烷释放可能导致了全球变暖, 促进了全球冰川迅速融化; 而甲烷氧化导致的海洋缺氧和大气含氧量波动可能是新元古代末后生动物演化的重要环境驱动因素. 该事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 甲烷水合物分解释放的诱发因素、甲烷最初释放与海洋缺氧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其与生物演化之间的关系、反映甲烷氧化的地球化学信号、盖帽碳酸盐岩的区域和全球等时性等. 华南陡山沱组底部的盖帽碳酸盐岩提供了研究这些问题的良好实例.  相似文献   

15.
在汶川大地震的搜救现场可以看到搜救犬的身影.搜救犬寻人是用鼻子闻人味.人体的气味是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它和人代谢出的物质有关.这些物质中含有多少化学成分呢?经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人体气味,结果表明体味中所含的物质多达700余种.  相似文献   

16.
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调节人体内"环境",是健康的标志.然而,不该出汗的时候出汗或者出汗过多,也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因为,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也会导致出汗,因此出汗往往是这些疾病的先兆.  相似文献   

17.
人体能,即人体散发的能量,主要表现为热能和机械能. 生命过程中,人体能随时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发热,行走时体重压击路面等等.这些能量至少有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掉.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人昼夜浪费掉的人体能,如全部转化为热,可以把相当于他体重的水,由零摄氏度加热到五十摄氏度.而全世界六十多亿人每年浪费掉的人体能加起来,则相当于十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体内涵是地球内部物理学,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则是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的运动和力源及其响应.在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深层过程与力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1)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是研究物质运动、介质属性、结构和深层过程的基础;(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圈物质飘曳在软流圈上运动极为重要的地球科学事件,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和地幔热柱的上升体现了水平力系与垂直力系并存和其耦合响应;(3)强烈地震的发生、火山喷发、青藏高原的整体抬升、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油气能源形成与聚集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产物;(4)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驱动力源是其物质力学属性研究与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有关一系列的假说却难以解释发生在地球上的诸多事件,唯地幔对流说取得了较多的共识,由于尚缺乏可靠的精确实测论据,故乃为一假说;(5)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和核-幔热动力边界层及其产生的热能可能是驱动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最可能的能源.地球内部是否可能还存在像天体运动研究中最近提出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呢?为此尚必须深化认识地球本体.  相似文献   

19.
陈立群 《科学通报》2004,47(9):838-840
非保守系统的特征是能量不守恒, 为探讨非保守系统是否可能存在具有能量量纲和正定性的守恒量, 分析了计及几何非线性的轴向运动梁的弯曲振动. 基于系统的控制方程, 对于两端简支和固支两种边界条件, 证明了系统能量不守恒. 构造了具有能量量纲的正定量并证明该量在运动过程中守恒. 应用该守恒量证明了直线平衡位置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非线性非保守连续系统可能存在类能量守恒量.  相似文献   

20.
生物气溶胶是存在于空气中的微小生物组分,主要包含各类真菌、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病毒、花粉等.室内空气中生物气溶胶含有丰富的致病成分,并且这些致病成分已经引发了各种健康问题,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类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也促使研究者更加致力于生物气溶胶的相关研究工作.探究室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可能的释放源头以及有效的检测方法,对降低生物气溶胶危害风险、实现室内致病性生物气溶胶的有效控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室内空气生物气溶胶可引发的疾病角度对其种类和危害展开概述,同时,也对室内生物气溶胶的可能来源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室内生物气溶胶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为相关微生物的重点检测和防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