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研究了聚氨酯分别在含石英砂的清水、聚丙烯酰胺(PAM)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三种介质条件下,磨粒侵蚀过程中所发生的表面物理效应和表面化学效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傅立叶表面红外仪(FT-IR-ATR)对聚氨酯在磨损前后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结合能和官能团作了分析。发现聚氨酯磨粒侵蚀的物理效应是运动颗粒对材料表面的微切削、材料的高疲劳破坏以及塑性断裂,而表面化学效应主要有分子链断裂、热降解、水解和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2.
在水杨酸与氯化钾具有不同克分子数比的条件下,通过对发生在铜表面上水杨酸分子SERS效应的观测,对影响铜表面上水杨酸分子SERS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杨酸水溶液中,铜表面上SERS效应的产生与溶液中氯化钾的加入密切相关,溶液中所含氯化钾的多少强烈影响着SERS效应的强弱及分子的吸附性质。  相似文献   

3.
在水杨酸与氯化钾具有不同克分子数比的条件下,通过对发生在铜表面上水杨酸分子SERS效应的观测,对影响铜表面上水杨酸分子SERS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杨酸水溶液中,铜表面上SERS效应的产生与溶液中氯化钾的加入密切相关.溶液中所含氯化钾的多少强烈影响着SERS效应的强弱及分子的吸附性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步溶液法合成了侧链带有羧基的聚氨酯(PU),成膜后其表面羧基经1-乙基-3-(二甲基丙胺)碳二亚胺(EDC)活化后与1,3-丙二胺反应,合成了氨基化聚氨酯材料。透明质酸(HA)经EDC活化后共价接枝到氨基化的聚氨酯膜表面。通过衰减全反射光谱法(ATR-FTIR),静态水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镜(SEM)对聚氨酯接枝前后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通过凝血实验和内皮细胞培养实验,测试材料的抗凝血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透明质酸成功地接枝到聚氨酯膜表面,接枝透明质酸后的聚氨酯膜亲水性提高,凝血时间大幅延长,且能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体现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用超细碳酸钙补强的聚氨酯-肝素接枝共聚材料的成型工艺。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接枝技术,肝素以共价键形式直接固定在聚氨酯材料制成人工器官内壁。经DSC和TG对碳酸钙补强的聚氨酯溶液和纯聚氨酯溶液的热分析知,最佳加热温度100℃,保温时间:在玻璃凸模上浸渍所得第一层聚氨酯溶液需烘55min;此后再次复层的溶液需烘90min。经全血凝固时间的检测,聚氨酯-肝素接枝共聚体界面具有显著的抗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包钴超细铁微粒制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化学共沉淀法在超细铁微粒表面包覆钴铁氧体的过程中,溶液中的浓度、碱比,氧化效应及包覆层厚度对样品形貌和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氨基硅油改性丁羟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端羟基液体聚丁二烯(HTPB)、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硅氧烷(AEAPS)、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制备预聚体,利用多元胺(MOCA)为固化剂,合成一系列氨基硅油改性的聚氨酯,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表面水接触角,同时对材料进行了ESCA表面分析。结果表明:HTPB-IPDI型聚氨酯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改性后的聚氨酯硅氧烷在表面富集,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而其力学性能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先合成了聚氨酯水溶液,然后将聚氨酯水溶液与海藻酸钠水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凝聚相分离法制备了海藻酸钠/聚氨酯共混微球.研究了共混微球的成球情况、含水率及溶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U质量百分含量为10%、30%、50%的共混溶液均可制备出形态较好的微球;随着PU在共混溶液中质量分数的增大,微球的含水量变小;共混微球在磷酸缓冲溶液(pH6.86)中溶胀速率比SA水溶液制得的微球缓慢。  相似文献   

9.
确定了首先合成出带有异氰酸酯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支链部分,然后在聚丙烯酸酯主链上引入带有活泼氢的单体,通过异氰酸酯基与羟基反应将支链接枝到主链上的合成路线,制备了聚丙烯酸酯接枝聚氨酯共聚物溶液,并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确定了产物的接枝共聚结构。将所合成了接枝共聚物溶液用于织物涂层整理,得到了具有优良性能的防水透湿涂层织物。  相似文献   

10.
佛子岭混凝土连拱坝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和早期混凝土的干缩变形,文章介绍了保温层的工作原理,研究了裸露坝体的温度效应、表面有保温层的坝体温度效应;研究表明采用发泡聚氨酯对大坝进行保温,能有效地降低大坝的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聚氨酯多孔支撑膜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相转换法制备聚氨酯(PU)多孔支撑膜,通过改变聚氨酯制膜液中聚氨酯含量、添加剂颗粒大小及含量、溶剂的组成、凝固浴的组成,研究了PU多孔支撑膜的制备条件与多孔支撑膜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制膜液中聚氨酯和添加剂含量对膜性能影响较大;使用混合溶剂可有效改善膜的孔结构,提高支撑膜的性能;控制凝胶浴中溶剂含量,可进一步提高聚氨酯支撑膜的性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肝素化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制的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为载体,将肝素与医用聚氨酯同溶液混合,制备出含有肝素的丝素/聚氨酯共混膜,解决了肝素与聚氨酯同溶液共混成膜时团聚的问题,并利用丝素蛋白良好的吸附和缓释功能,使肝素从共混膜中缓慢释放出来,达到相对长效的抗凝血效果.利用ATR-FTIR分析了肝素加入后丝素粉体、丝素/聚氨酯共混膜的红外光谱的变化,并对共混膜中肝素的缓释性能及共混膜在PBs溶液中浸泡48h前后的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嵌段聚氨酯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地用做人工血管、人工皮等,其表面直接与血液相接触.而聚氨酯与血液的相容性又直接受其表而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因此,对聚氨酯表面的研究及其表面改性是很有必要的.但已有的研究报道仅局限于讨论聚氨酯的化学组成、微相分离及萃取剂等因素对聚氨酯表面组成及结构的影响.为了建立一种新的表面改性的手段,本文研究了在固定本体化学组成的前提下,采用聚氨酯成型  相似文献   

14.
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为主要原料,二羟基甲基丙酸(DMPA)作为功能单体,异丙醇作为封端剂,并以三乙胺中和,制得聚氨酯离聚物(PUI)。再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以及三聚磷酸钠(STP)溶液处理,制得表面修饰的聚氨酯粒子(PUI-STP)。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马尔文粒度分布仪、核磁共振仪(NMR)及X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粒子为圆球形,大小较为均一,平均粒径为179.2 nm,达到了纳米尺度,且PUI-STP中增加了大量P元素,说明三聚磷酸根已经被成功引入到聚氨酯纳米粒子表面。红细胞体外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FT-IR和DSC等研究了L iC l对脂肪族聚氨酯脲溶液粘度以及聚氨酯脲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 iC l的加入使聚氨酯脲溶液的初期粘度降低,后期粘度升高;含L iC l的聚氨酯脲的Tg和氨酯羰基的氢键化程度提高,但脲羰基的氢键化程度降低;L iC l的加入使聚氨酯脲的拉伸模量、硬度、撕裂强度和吸水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聚酯型水性聚氨酯合成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TDI与聚酯二元醇(T1136)和二羟甲基丙酸(DMPA)反应合成水性聚氨酯分散体,讨论了合成工艺、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聚氨酸分散体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DMPA溶液加入分步合成法合成的水性聚氨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7.
PTMG聚氨酯灌封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四甲撑醚二醇,甲苯二异氰酸酯和MOCA溶液为原料,采用半预聚体法合成了高性能聚氨酯灌封料。并考察了w(-NCO)、n(-NH2)/n(-NCO)值,后硫化时间,相对湿度对聚氨酯灌封料机械性能和电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钛合金Ti6Al4V在不同溶液(NaCl、NaBr、KBr)和不同溶液质量分数(6.5%、12.5%、18.5%)下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了钛合金腐蚀极化曲线和腐蚀动力学参数;根据扫描电镜腐蚀图像研究了钛合金的电化学腐蚀机理;采用像素点覆盖分形维数法对腐蚀坑的分形特征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腐蚀表面形貌与分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在NaBr溶液和KBr溶液中,钛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活化范围更宽,氧化溶解时间更长,差异效应明显;相同质量分数下钛合金在NaBr溶液中的腐蚀性更强;随着质量分数增大,钛合金在3种溶液中的分形维数逐步变化——在NaBr溶液中的分形维数最大,表面形貌更为复杂,在NaCl溶液中的分形维数最小,表面形貌比较平整.  相似文献   

19.
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粘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3.2±0.1K。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以下简称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下简称SDBS)混合溶液对水的相对粘度以及无机盐Na2SO4对其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的粘度与单组分溶液的粘度之间不是简单的加和,这暗示复配溶液可能形成混合胶团。当用无机盐增粘时,溶液粘度显著增加,但其粘度增加有一定的限度,这些现象用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差别对所形成的胶团结构的影响,盐离子与表面活性剂胶团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活)度积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和Triton X-100)、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SDBS)及其组合对土壤中BDE-15的溶出效应,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Na Cl溶液对表面活性剂溶出BDE-15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一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大于临界胶束质量浓度时对BDE-15的溶出效果明显,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出效果优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阴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在单一表面活性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BDE-15的表观溶解度,且混合体系的溶出作用随非离子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在非离子与阴离子质量比为7∶3时具有最大溶出能力;添加一定质量浓度Na Cl溶液可明显提高混合表面活性剂对BDE-15的溶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