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氨基葡萄糖β—萘酚醛席夫碱及其Cu(Ⅱ),Zn(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导了D-氨基葡萄糖与β-萘酚醛形成的席夫碱(NG)及其铜(Ⅱ)「Cu(Ⅱ)NG」、锌(Ⅱ)「Zn(Ⅱ)NG」配合物的合成方法,通过元素分析、IR、UV-Vis、^1HNMR、^13CNMR等手段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初步推配合物具有准四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用2,6-二甲醛-4-氯酚钠盐与三(2-氨基乙基)胺和2-乙酰基吡啶1.1席夫碱缩合的还原产物进行2+2席夫碱模板缩合,再与过渡金属高氯酸盐发生置换,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带有螯合功能臂的大环双核金属配合物:[M2L](ClO4)2(M=Mn^2 ,Cd^2 ,Zn^2 ,Cu^2 )。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均为预期的大环双核金属配合物。在这些配合物中,两臂均是从大环的同一侧与金属离子进行螯合,但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不同。已证实金属离子Mn^2 ,一个位于扭曲的八面体中(六配位),另一个位于戴帽的扭曲八面体中(七配位)。  相似文献   

3.
氨基酸侧基对Cu(Ⅱ)-L-氨基酸配合物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L-缬氨酸和L-谷氨酸作为配体与Cu(Ⅱ)配位络合形成二-L-缬氨酸-水合铜(Ⅱ)(1)和聚-L-谷氨酸-水合铜(Ⅱ)(2)两个配合物。在配合物(1)的结构中,两个L-缬氨酸分子中的氨基氮原子和羧基氧原子以顺位方式与Cu(Ⅱ)形成螯合的五元环,形成的配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构建成右螺旋链状和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在配合物中(2),L-谷氨酸分子以羧基氧原子和氨基氮原子与Cu(Ⅱ)形成螯合五元环,并通过α-羧基氧原子的μ2-桥连形成一维右旋链状结构,通过ω-羧基氧原子的桥连形成三维结构的高聚物。讨论了氨基酸侧基的空间效应和配位能力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一种尚未见文献报道的酚型双臂开链冠醚化合物L(L-2,6-二(8'-喹啉氧甲基)-4-甲基-苯甲醚),经元素分析,IR,^1HNMR,MS等方法确定了其组合和结构,其Ag(I),Cu(II),Ni(II)固体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青明,金属离子不同,则其配合物的配位比(M:L)不同,Ag(I)配合物为1:1,Cu(II,Ni(II)配合物为2:3,并运用热重-差热分析对其热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1,2-(1H-1,2,4-三唑)乙烷为桥联配体(L)和[Cu(dien)](ClO4)2),Cu(en)2(ClO4)2反应(dien为二乙烯三胺,en为乙二胺),得到二个一维链状配合物[Cu(dien)L](ClO4)2(1)和[Cu(en)2L](ClO4]2(2),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含手性基团的β-二酮及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方法合成三种新的含手性碳原子的β-二酮,1-对辛(壬、癸)氧基联苯基-3-3′-甲基戊基-1,3-丙二酮,及它们的铜(Ⅱ)配合物.确定化学结构后,通过在偏光显微镜下进行相变观察以及作DSC分析,研究β-二酮及其铜(Ⅱ)配合物的相态变化.结果三种β-二酮配体均呈现双变S相液晶,而它们的铜(Ⅱ)配合物却没有表现出液晶性质.结论随着1-对烷氧基联苯基-3-3′-甲戊基-1,3-丙二酮配体的3位基团增大,它们的铜配合物的液晶性质消失.  相似文献   

7.
两种新的β—二酮铜(Ⅱ)配合物液晶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的β-二酮铜(Ⅱ)配合物液晶的合成及其性质.方法合成两种新的β-二酮:1-对辛氧基联苯基-3-1′-甲基丙基-1,3-丙二酮,1-对壬氧基联苯基-3-1′-甲基丙基-1,3-丙二酮,和它们的铜(Ⅱ)配合物,确定化学结构后,通过偏光显微镜下的相变观察及DSC测定,确定配体和配合物的液晶相态.结果两种β-二酮配体呈现SA相液晶,而两种配合物呈现单变N液晶.结论双[1-对烷氧基联苯基-3-1′-甲基丙基-1,3-丙二酮]合铜(Ⅱ)的β-二酮配体3位异丁基使配合物表现出单N液晶态.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联苯乙酮缩氨基硫脲及其铜(Ⅱ)、锌(Ⅱ)的配合物,用平皿测定法测定了它们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活性,实验证明,联苯乙酮缩氨基硫脲及其铜(Ⅱ)、锌(Ⅱ)的配合物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铜的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在成环的立体化学条件受阻的情况下,合成了两种新颖的西佛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热重、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和磁化率等数据,推测了两种新西佛碱配合物的分子结构.1实验部分11试剂对苯二胺(CP)、联苯二胺(ARFluka化学试剂厂生产)、Ni(ClO4)...  相似文献   

10.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三元混配合物把(Ⅱ)/腺苷5’-三磷酸/配体A(A=1,10-邻菲淋,2,2’-联吡啶和L-色氨酸)在40%(V/V)二哑烷-水溶剂中的稳定常数(I=0.1,KNO3;25±0.1℃);比较和讨论了三元混配合物和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异;用'HNMR法研究了三元混配合物体系中分子内芳环配体之间的堆积作用,计算得到的堆积度和参与堆积的芳环大小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乙醛酸缩氨甘硫脲及其铜(Ⅱ),锌(Ⅱ)的配合物,用浓度稀释法测定了它们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杀菌活性,并与防治水稻水稻白叶枯病的常用药物叶青双的杀菌活性进行了对照,实验证明,乙醛酸缩氨基硫脲铜(Ⅱ),锌(Ⅱ)的配合物均具有力活性,其中铜的配合物的杀菌活性优于叶青双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TG-D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了N,N‘-双(氨烷基)草酰胺合铜(Ⅱ)配合物在动态空气气氛中的热稳定性;结合微分法(Achar法)和积分法(Coats-Radfen法)协同处理非等温TG数据,通过对比热分解动力学参数E和lnA,提出了配合物热分解反应机理;并由动力学补偿效应获得了E与lnA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3.
双核Zn(Ⅱ)配合物的合成与量子化学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合成了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N3)和其副产物[2,5-二(苯并咪唑亚甲基)环二肽](BBD)的混合配体与Zn(Ⅱ)的双核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对化合物[N3ZnBBDZnN3(DMF)2].4(ClO4).2(DMF)(C70H90N22O24Cl4Zn2,A)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和红外表征;利用测得的晶体结构坐标,用Guassian98程序在HF/LANL2DZ基组对桥连双锌配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得到原子轨道贡献和原子净电荷布居信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新合成的含硫希夫碱配体环庚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并在以此化合物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用Sn,Pb金属做阳极,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环庚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HL)与Sn(Ⅱ)、Pb(Ⅱ)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在乙腈-乙醇-水(2:2:1,V/V/V)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六种金属(锰、钴、镍、铜、锌、镉)苦味酸盐与4′-硝基苯并-15-冠-5的固态配合物,其组成为M(pic)2.2L.XH2O(M=Mn,Cu,x=2;M=Co,Ni,Zn,Cd,x=4;pic=苦味酸根;L=4′-NO2B15C5),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摩尔电导对该系列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以(bpy)2Ru(AFO)^t2+,(phen)2Ru(AFO)^2+(AFO)^2+(b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罗啉;AFO=4,5-二氮杂萄酮)为先驱体,与苯肼,2,4-二硝基苯肼反应分别制得4种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法等对配合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新型草酰胺配体和铜单核配合物,并以铜单核配合物为母体,借助草酰胺扩展桥端接不同配体(1,10-二氮杂菲,2,2’-联吡啶),得到两种Cu(Ⅱ)-Cu(Ⅱ)双核配合物。以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摩尔电导、热重分析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对新合成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经研究推定,新合成异双核配合物具有不对称草酰胺桥联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钯(Ⅱ)的二元配合物pd(UTP)(2-)、pd(Trp)+和三元混配合物pd(A)(UTP)(n-)(A=Phen,Bpy和Trp;n=2或3)在40%(V/V)二烷—水介质中(I=0.1,KNO3;25℃)的稳定常数。用△lgK(pd)比较了二元和三元混配合物的稳定性差异,认为三元混配合物稳定性的增加可归因子π—酸—π—碱之间的合作效应和分子内芳环配体的堆积作用。后者和参与堆积的芳环大小一致,即稳定性pd(phen)(UTP)(2-)>pd(Bpy)(UTP)(2-)>pd(Trp)(UTP)(3-)。  相似文献   

19.
应用TG-D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了N,N‘-双(3-氨丙基)草酰胺合铜(Ⅱ)配合物在空气气氛中的热行为;并对其非等温TG数据分别用微分法(Achar法)和积分法(Coats-Redfen法)进行了解析。通过对比热分解动力学参数,提出了N,N‘-双(3-氨丙基)草酰胺合酮(Ⅱ)配合物热分解反应机理;根据TG曲线计算出了E,lnA和△S^*,并由动力学补偿效应获得了E与lnA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u(Ⅱ)-胺配合物的电还原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铜胺配合物可以键合O2,并催化O2的还原。Cu(Ⅱ)也能与1,1′-联-2-萘酚配合,但是配合物不能键合O2,不能催化O2的还原。所以铜胺配合物键合并活化了O2,具有模拟酶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