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文本意义。沈从文都市小说既非是为创造一个与其湘西世界相媲美的都市世界,也非为泄一己之愤的工具,而是以梦的伪装形式,歪曲地表达他的欲望满足,即找寻理想的生存方式。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合理性、极端偏执的思维方式,正与梦中的思维形式相吻合,这正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进行极端丑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顾伟凡 《科技信息》2007,(11):142-143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可以看到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既有纯洁幼稚的少女,又有饱经风霜甚至沉沦到社会底层的少妇、妓女,她们那人性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文着重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的分类、特点、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塑造方法入手,论述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故事是民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面对沈从文的苦苦追求,张兆和最终应允。相守则红袖伴读,伴出令人击节的经典《边城》;相别则鸿雁传书,传成温馨悦人的《湘待散记》。抗日战火,避难云南乡卡相焘以沫;解放前夕,沈从文自杀未遂,张兆和最终唤醒沈从文。文革中不离不弃,夕阳中偕老余生。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是浸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一方面,湘西的风物美、自然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特有的牧歌情趣。因此,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式的牧歌”。另一方面,在乡土小说美丽的外表下却潜沉着作家淡淡的哀愁.湘西下层人民悲惨而盲目的生存方式和对命运的无从把握以及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朴素民风的消失,乡下人道德价值的跌落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无不让沈从文感到哀愁。美丽与哀愁,这两个不同层面共存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不仅使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三部分:一、论述沈从文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种种表现;二、探寻沈从文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源;三、揭示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其基本观点是,忧患意识统构了沈从文的全部作品,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对于反映人民的苦难,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薛原 《科技信息》2003,(5M):22-24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沈从文散文选》浓缩了沈从文湘西风味的散文精华,20年前我就是从这本书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文学世界,书中收入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一个传奇的本事》和1949年后写的《新湘行记》、(1957),前三篇其实就是三个小册子,各自独立成一部小书,可以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安文 《科技信息》2007,(23):122
作为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作品艺术风格深受其师的影响,但由于作家人生经历与艺术视角的不同,二者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对于二者在艺术风格上的相近性的分析,及其细微差异的辨别,对体现艺术世界的丰富多彩性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创作中喜欢用"三"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道家的宇宙模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从尚"三"特征出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家文化从而进一步挖掘沈从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作家中,沈从文是第一个对现代文明进程持深刻反思态度的作家。沈从文不仅看到了现代性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和进步,也看到了现代性在中国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可遏制的恶果;所以,沈从文在对待现代性的姿态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呼唤现代性,一方面对现代性导致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表示抵抗,对现代性表示怀疑。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施蛰存与沈从文分别是上海和北京的文坛重镇,虽然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有绝然不同的风格,但是施蛰存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上有许多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文章试比较二人创作的相似性,并从施蛰存与沈从文的联系交往中探究构成二人小说风格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沈从文认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文字技术"与"形式韵律",文体成为其审美批评的测度。从而,沈从文文学批评成功地超越"政见""、商业"与"友谊"的羁绊。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成因与楚文化的熏染以及他唯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看虹摘星录》和《七色魇》是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作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看到沈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由主体生命爱欲经验形式出发,从自然中明悟生命的庄严,将欣赏之爱扩大到自然之爱;因生命包含着对民族的隐忧与希望,揭示社会需要一种新的信仰和明确而单纯的大爱。因之,读者可以体会沈从文"燃烧情感以证真理的勇气和诚心",更好地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历来为研究者所称道,透过其颇具感性特征的景物描写,从沈从文散文语言的张力、口语化短句的运用、"用各种官能"来写景三个方面来考察其景物描写的独特性,可以发现沈从文散文景物描写"人与自然契合"的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也都有着多样的特点,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从心理透视、小说的意境、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文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在沈从文看来,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得生命的永生。他的作品影响了当代文坛的一些作家,诸如张承志、水运宪、古华等。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最新史料表明沈从文家族存在着强大的疯狂遗传基因.这个“隐性的疯狂”使得沈从文的思维方式呈现出较大的“异常性”,进而对其文学创作和思想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坚实的史料,通过对沈从文心理结构的深入考察,对其文学活动、思想形成、精神流变与生命创建进行新的阐发,以期揭示出沈从文长期被遮藏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沈从文小说的基础上,浅析了“水”意象在其作品中的显现及原因,认为地理环境与特殊的个人经历造就了水的频现与忧郁,同时分析了“水”意象的美学价值。即无论是刚性与柔性的水,还是微笑的水边人事传递的都是一种孤独,寂寞与哀痛之情和对美的生命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贯穿沈从文作品中的一个总的思想基调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人性复归的渴望,沈从文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其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多姿多彩,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意图从心理描写方面探讨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弗洛伊德主义与其它西方理论一起试图跻身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直接间接地受其影响。沈从文小说中人物的潜意识、无意识活动因素自然流动,常态变态心理跃然纸上。本文拟从塔与溪的总体象征意味、“恋水情结”——“恋母情结”的一种交体、雾气笼罩下的力比多、对翠翠梦的解析这四个角度对《边城》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希望为阅读沈从文的经典之作提供新的启示,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