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明确济阳坳陷页岩油富集主要控制因素,对甜点类型进行合理划分,以济阳坳陷页岩系统取芯井获取的大量地层、地化测试资料为重要研究基础,结合产能,落实了控制页岩油高产富集的主要因素,划分了页岩油地质甜点类型.结果表明:富含碳酸盐矿物的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是济阳坳陷页岩油储集的最有利岩相;岩相(组合)、埋深和成岩演化,地层压力以及烃类流体性质(原油密度和黏度)是控制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页岩油高产富集要素之间关系密切,中高演化程度、高孔隙度发育带与游离油窗吻合(3200~3800 m);页岩油地质甜点划分充分考虑了页岩油富集、可动及高产要素,在原本页岩油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使页岩油类型更加具体,采取生油-储油-产油等因素先后排列的顺序进行命名,突出了夹层在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页岩油甜点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地质、地化、测井资料,明确了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是泥页岩岩相、页岩油的可动性、泥页岩裂缝和异常压力等要素。根据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建立了页岩油甜点评价方法。不同岩相它的储集性和含油性不同,因此岩相可由它的储集性和含油性来表征。用AC曲线和R4曲线评价页岩岩相的储集性和含油性。页岩油的可动性可由S_1、S_1/TOC和页岩油黏度综合评价;S_12 mg/g,S_1/TOC10%,黏度10 m Pa·s的页岩油可动性好;泥页岩裂缝可由岩心、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综合判识;压力系数大于1.2的区域是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区。最后,根据页岩油主控因素综合确定了济阳坳陷页岩油甜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济阳坳陷下一步页岩油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由低熟-成熟页岩生成并原地滞留或经极短距离二次运移至致密夹层中的页岩油,以游离态、吸附态和溶解态等形式赋存于各类微孔隙、夹层或裂缝中。页岩油资源量可采用成因法、类比法和统计模型法进行静态估算,也可根据页岩油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参数进行资源动态评价;但因目前开采技术影响,页岩油中吸附态烃类难以获取,因而,页岩油中可动烃类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川西须五段地层发育大套陆相泥页岩夹砂岩层,泥页岩层含气性较好,具有巨大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但目前研究程度尚浅。基于该现状,结合大量测试及测井资料,对须五段页岩的物理性质及含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须五段陆相泥页岩属富黏土硅质泥页岩相,与美国Fort及Barnett地区潜质页岩具有类似的岩石物理性质。影响须五段页岩含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及含量、物性、脆性、气体赋存状态及超压。须五段泥页岩的主要储集空间为有机质孔、矿物晶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页岩气含气量与有效孔隙度及气相渗透率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当页岩中黏土含量35%时,含气性及脆性均较高;随着黏土含量的增加,页岩含气性与脆性间无明显相关性。含气量较高的页岩层具有较高的含气饱和度,须五段陆相泥页岩吸附气含量约占60%,以吸附气为主,表明吸附态是陆相页岩储层中一种重要的气体赋存方式。  相似文献   

5.
潮水盆地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北部,其中红柳园坳陷构造单元位于其东北部。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红柳园坳陷的泥页岩主要位于西渠凹陷内,根据页岩气有利目标区预测参考标准,从富有机质页岩的厚度、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脆性矿物含量、埋深条件及生气条件等6个方面分析,认为红柳园坳陷内西渠凹陷西部次级凹陷是生成和赋存页岩气最为有利地段。因此初步判断红柳园坳陷的页岩气最佳赋存位置为西渠凹陷的西部次级凹陷。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气的分布,关系着该区块油气经济效益的发展。从微观角度分析,要研究沙三下亚段的页岩油气分布,需要研究该区泥页岩的孔隙结构与储集空间类型。为了达到这样的研究目的,本文首先对济阳坳陷泥页岩的分布和研究区泥页岩的物理性质进行了调研,接着在实验室利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将该区所采样品进行观察,最后将典型的薄片和镜下照片进行整理总结,得到认识:研究区域泥页岩孔隙结构主要为晶间孔和粒间孔,储集空间主要包括裂缝型和微孔隙型,主要表现有构造缝、成岩缝。  相似文献   

7.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为研究对象,对重点取心井进行厘米级岩心观察描述。结合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激光共聚焦分析、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明确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泥页岩矿物组成、岩石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等基本特征。对古近系泥页岩进行岩相类型划分;对储层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泥页岩岩相划分为4个大类,11个亚类;2研究层段主要发育贫有机质块状混合细粒沉积岩、中有机质纹层状灰岩、中有机质纹层状混合细粒沉积岩、富有机质夹层状灰岩、富有机质页岩黏土岩、层状细粉砂岩和层状白云岩7类岩相;3综合孔隙、裂缝发育程度和储集空间连通性等特征,认为富有机质的夹层状灰岩及富有机质页状黏土岩为最有利岩相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认识页岩油微观赋存状态及类型,避免实验过程中水钻取样对原油分布的影响,选取吉木萨尔页岩典型含油岩芯,采用全程液氮钻、切、磨制样工序,通过全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二次电子成像及背散射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获得微观储层矿物类型和结构、储集空间类型、形貌以及C, O, Si, Al, Ca, K, Na,Mg等元素在微、纳米尺度的分布。依据去除矿物因素后的C元素含量分布,判别原油在微、纳米空间尺度的富集程度。结合矿物岩石组构和储集空间形貌,对微、纳米尺度页岩油原油的赋存状态及分布类型进行直观的定量表征,并基于C元素含量推测微观含油饱和度的相对变化。针对原油与孔喉的配置关系,进行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原油赋存状态的表征,明确原油赋存类型。总结出研究区4种微观原油赋存类型:白云质溶蚀微米级大孔道中的可动油、砂质粒间微纳米级孔中可动油、砂质粒间孔喉壁吸附的半束缚状态的油膜以及自生黏土矿物晶间孔内束缚油。  相似文献   

9.
页岩储层有效性与孔隙类型及其发育程度关系密切。利用电镜、薄片、压汞等资料对沾化凹陷沙三下(Es_(3下))亚段泥页岩孔隙类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层段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孔、黄铁矿重结晶孔、微裂缝和溶蚀孔隙,且不同类型孔隙发育所受的影响各不相同。然后结合纵向上划分的旋回和层序,分析泥页岩孔隙发育的规律,发现Es_(3下)亚段黏土矿物晶间孔和黄铁矿重结晶孔较发育,草莓状黄铁矿晶间孔仅发育于SQ2层序,且其大小随着湖平面的上升呈周期性减小的趋势;微裂缝与溶蚀孔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前者主要发育在低位域,后者则多发育于较深地层,并以SQ1层序的湖侵体系域下部和低位域为主。该规律为在井筒剖面上寻找有利的泥页岩储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泥页岩滞留油气的形式主要包括游离态、吸附态、水溶态和油溶态,其中,石油主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滞留为主,天然气则以多种方式滞留.依据物质平衡原理,提出了依据滞留烃指数变化计算泥页岩滞留油量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泥页岩滞留油气量主要受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演化程度以及矿物组成和温压条件等影响.一般地,有机质丰度越大、温度压力越高滞留油气量越大.泥页岩滞留油气的性质主要受有机质类型和演化程度影响,Ⅲ型有机质和高演化程度的泥页岩以滞留气为主,而Ⅰ型有机质和低演化程度的泥页岩以滞留油为主.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泥岩滞留油量为58.42×108t,表明泥岩具有较好的含油前景.  相似文献   

11.
页岩岩相划分在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过程中曾得到广泛研究,但由于在岩相划分过程中未考虑控制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热演化程度这一关键参数,从目前针对演化程度过高的海相页岩气的开发成果来看并不理想,因此页岩岩相划分并不适用于演化程度过高的海相页岩。提出基于页岩有机碳含量、储层热演化程度及有机质孔隙有效赋存空间组合的优势储集相概念及划分。页岩优势储集相是指储层的热演化程度、有机碳含量与有机质孔隙的组合。此次研究以重庆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岩心样品进行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效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及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等实验,明确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页岩的总有机碳(TOC)含量、镜质体反射率(Ro)及不同岩相页岩内有机质孔隙发育等特征。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的富泥硅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均发育大量有机质孔隙,而同样岩相的牛蹄塘组页岩样品均不发育有机质孔隙。页岩中的有机质孔隙发育受控于储层的热演化程度,与页岩的岩相特征并无关系。优势储集相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属于适宜演化富有机质储集相(RC-1),由于热演化程度适宜,TOC含量高,储层内部发育大量有机质孔隙,使烃类气体得到有效赋存;而牛蹄塘组页岩属于过演化富有机质储集相,虽然TOC含量高,但热演化程度过高,导致储层内部有机质孔隙大量消失,烃类气体无法有效赋存。页岩优势储集相概念的提出与划分可进一步为南方高—过成熟度海相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更准确的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厚度大、分布广,具有良好的页岩气生烃潜力;但陆相湖盆泥页岩非均质性强,不同岩相生烃能力和储集性能差异较大。为厘清不同岩相的含油气性特征,通过偏光显微镜、X衍射等手段研究泥页岩微观岩相类型,发现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主要发育块状粉砂质泥岩相、纹层状膏质泥岩相、纹层状灰质泥岩相三种典型岩相及多种过渡岩相。通过对比不同泥页岩相地球化学特征、荧光特征、试油试气数据,发现深湖-半深湖环境中的纹层状灰质泥岩相是页岩油气赋存的优势岩相。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 ,结合岩相古地理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模拟试验成果 ,对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泥质岩裂缝的类型、特征、受控因素以及对油气储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张裂缝为主的顺层缝的长度、密度和开度大于切层缝 ,且为烃类的主要储集空间 ;包括张裂缝和剪裂缝在内的切层裂缝作为主要连通顺层裂缝的通道 ,很少储油。成岩收缩缝在泥质岩层中是极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 ,特别是在构造裂缝不太发育的地区 ,由成岩收缩造成的层间缝会成为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发育的受控因素有区域构造应力、构造部位及其与断裂带的距离、岩性、岩相、地层厚度、物性、埋深和地层压力。预测研究区地层埋深为 2 2 0 0~ 340 0m ,在距离断裂带较近地区、断层转换带、凹陷斜坡坡度突变区、地层厚度和 /或砂岩厚度突变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湖底扇相砂体与湖相泥质岩交界过渡带 ,泥质灰岩、灰质泥岩、油页岩和油泥岩最有可能形成有效的裂缝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4.
长岭断陷白垩系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岭断陷白垩系发育碎屑岩和火成岩两类储层,其储层的物性特征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油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系浅层扇三角洲平原相的砂岩储层中,气层主要分布在营城组及以下层位溢流相和爆发相的凝灰岩和流纹岩储层中。碎屑岩储层以砂岩为主,具有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岩屑和填隙物含量高等特点;储层物性较差,多数层段为低孔低渗储层。火成岩储层,岩性主要为溢流相和爆发相的流纹岩或凝灰岩,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强,但裂隙较发育,由裂缝连通孔洞,成为较好的储集空间。影响两类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为储层岩相和成岩作用。碎屑岩储层以扇三角洲平原相的砂砾岩为主,登娄库组压实作用相对较弱,孔隙相对发育;营城组和沙河子组压实作用较强,且次生孔隙发育弱,甚至不发育。火成岩储层岩性主要以爆发相的凝灰岩和溢流相的流纹岩为主,原生孔隙与裂缝发育,为冷却成岩和热液成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川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全岩矿物分析为手段,结合岩芯薄片观察,划分出4种页岩岩相,其中,黏土质页岩岩相和混合页岩岩相是本研究区发育的主要岩相.基于扫描电镜、有机碳含量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系统地分析了两种主要岩相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黏土质页岩岩相储层中较大孔隙以细颈瓶状、开放型孔隙和半...  相似文献   

16.
 根据露头、岩心、薄片观察、成像测井、声发射实验、包裹体测温、原油族组成、原油组分碳同位素分析等技术,在分析裂缝分布特征和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裂缝形成期次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以构造裂缝为主。裂缝及其溶蚀孔洞的孔隙度平均为2.25%,渗透率为40×10-3 μm2左右,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三叠系致密砂岩储层裂缝主要分两期形成,分别为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三叠系储层油源为古近系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其生烃高峰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时期(晚期裂缝形成时期),而造成三叠系砂岩致密的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主要在新生代以前完成。油气生成时期与喜马拉雅期有效裂缝的形成时间匹配良好,而与基质孔隙的发育匹配关系较差,从而造成研究区裂缝含油,砂岩的基质孔隙基本不含油。  相似文献   

17.
南堡滩海潜山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钻井、测井、录井、岩心描述和化验分析资料,认识到潜山储层主要发育在深水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环境,岩性单一,以泥晶灰岩为主.由于缺乏抗压的颗粒组分,压实甚至压溶导致原始粒间孔隙损失殆尽.后期破裂作用和古岩溶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起决定性作用,形成以裂缝+溶蚀孔洞为主的储集空间.荧光薄片含油显示特征、泥浆漏失、钻井放空、岩心与成像缝洞显示进一步表明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与溶蚀孔洞.相比之下,白云石化作用程度有限,其形成的晶间孔隙仅占次要地位.潜山油井普遍高产、稳产,是裂缝与溶蚀孔洞型储集空间的间接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