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国内外有线电视系统发展概况许中行随着通信广播电视事业和卫星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线电视正以崭新的姿态、惊人的速度向全国城市、乡村、工矿及企业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广播电视事业的一支很重要的方面军。一九九○年十二月召开的全国有线电视管理...  相似文献   

2.
功能定位转变是工矿在持续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简要讨论了这类城市功能定位转变的意义,并在分析阳泉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作为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关系基础上,指出山西东部区域中心城市是其新的功能定位,最后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10年临沂市LUCC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省临沂市1990~2003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为例,分析了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临沂市土地利用表现为城市工矿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急剧增加,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园地等大量减少;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不够合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高;虽然城市工矿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指数在下降,侵占其他土地类型的程度在减缓,但形势仍很严峻。最后指出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城市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对处于西北干旱区的甘肃河西地区5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进行评价研究,以克服传统DEA无法区分有效单元之间的优劣.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城市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工矿型城市效率高于非工矿型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效率的相关性尚不显著,从规模效率的角度看河西地区的城市目前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河西地区城市效率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萍乡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为切入点,从思想影响、交通条件、人力保障和金融支持几层面梳理了创立萍乡煤矿对启动萍乡工业化和促进萍乡近代工矿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路径意义,并从发展的路向、支点和动能等方面总结了萍乡工业化过程的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市为例,在概括西安城市郊区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选择了四个典型区域,分析了郊区化进程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受郊区化影响,在人口的主要迁入圈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快速减少;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长,优势度指数则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7.
工矿型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资源枯竭及其所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制约了城市发展,因此,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是唯一出路。作为典型的工矿型城市——萍乡市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为: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萍乡的区位优势;二要处理好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关系;三要优化好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四要协调好各县域间的经济平衡发展;五要与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英国福公司是英国殖民主义的产物,但在焦作产煤后,客观上促进了焦作煤炭的机械化生产,刺激了民族资本的产生,带动了铁路的兴修,促进了现代工矿城市的形成,兴办了中国第一所矿业大学,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客观上推进了焦作及其附近地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方法,研究从2000年至2018年惠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并针对其景观生态发展突显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惠州市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担当的绿色城市定位提供规划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经历19年景观格局时空演变,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其中林草地占景观总面积达64.21%,占据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主导地位;(2)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面积:未利用地>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而急剧减少,转化后三类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总体变化不明显;(3)惠州市2000—2018年各景观类型趋于均匀分布,存在多种优势种均衡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化发展也导致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城镇用地边缘离散化,地类之间连接紧密性下降等问题出现。建议通过构建城市三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及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方式对惠州市景观格局进行生态优化。  相似文献   

10.
余磊 《安徽科技》2007,(10):26-28
铜陵是在有色矿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工矿城市.近年来,铜陵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筹建了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和横港循环经济工业区,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铜陵市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  相似文献   

11.
矿业城市依托矿业的开发而兴起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产是矿业城市的主导产业。由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 ,矿业城市有可能出现“矿竭城衰”的危机。规避风险 ,克服危机 ,是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矿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我国矿业产业发展走向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系统研究了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及生产开发现状,指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中西部矿产开发中存在着资源空间格局失衡、浪费现象、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矿业城市转型升级困难的问题.对此本文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矿业城市发展与矿业扶贫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能源及矿产资源特征,指出了矿产资源开发与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促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沿线矿产资源综合经济评价和城市的职能分类,论证了沿线矿业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沿线资源开发与加工,依托矿业开发扩大和就业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作物以及有主加强沿线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城乡经济协调与持续发  相似文献   

14.
矿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矿山城市格局演变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把握城市格局演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将矿山城市格局演变放在时空一体化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保证矿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研究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实现了直接面向空间实体的时空数据组织方式。同时,将元胞自动机的建模思想引入矿山城市格局演变的模拟中,应用唐山市1993年和2000年的TM卫星影像作为实验数据,对唐山市城市格局演变做了较好的模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证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资源枯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枯竭矿区面临生态恢复的艰巨任务.中国以煤炭为主的矿业城市主要集中于中西部,枯竭矿区以中东部为主.在资源枯竭矿区,不同的矿产类型、开采方式、自然条件及"采、选、冶"等不同的生产活动,形成了压占、挖损、塌陷、污染等土地损毁类型.鉴于土地复垦途径的不同,提出乡村生态农业、城郊湿地公园或郊野公园、矿山公园等生态恢复方案.结合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经验,分析了耕地复垦的景观重建和施工技术,河流水系修复、水分循环小气候修复、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技术,积水区土体处理与造景、地表植被恢复与造景、道路系统改造与景观连通、采矿遗迹的保护与改造等湿地修复技术,沉陷积水净化、积水水面改造、动植物配置等水体修复技术,村落特色保护与规划、建筑物基础建造等村落恢复技术,山脊生态廊道修复、山体的自然生态植被恢复和重建等山体恢复技术,林地选择与布局、树种规划、煤矸石山等废弃地抗旱栽植等林地重建技术等.在科学规划、及时有效治理下,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环境可得到修复,并能够促进矿区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施我国矿业城市转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西方发达国家在矿业城市转型中创造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总结、概括了这些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面向矿业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优越性,从区域、行业两个视角探讨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重点分析了矿业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矿产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管理、矿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4个核心保障层中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异构信息复合、空间数据挖掘、灾害与环境过程时空模拟、生态环境参数定量反演、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等。  相似文献   

18.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科技支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出发,针对产业转型中面临的困境,着重分析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并提出了推进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以期对全国其它地区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顺利推进产业转型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矿山城市矿产资源利用的环境负效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矿业已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安徽省一批矿业城市得以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天然岩、水、土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即所谓生态环境负效应,给这些矿山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论述了安徽省矿山城市固体矿产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的类型、基本特征及成因,并初步提出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f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in China has been reviewed generally, emphasizing on investigation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 levels of uranium min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insitu leaching, heap leaching, stope leach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status of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and problems existed, also considering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deposit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in China is pointed out. The industry of China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is faced to new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in 21st century,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anium mining and metallurg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to develop new technology on mining, ore beneficiation and metallurgy,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level of uranium resources, low down impact on environment caused by mining and metallur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