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我们鸟儿来说,你觉得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飞翔术?得了吧,看看鸵鸟老兄就知道了,并不是所有鸟儿都会飞。事实上,比起会飞,有一样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更加宝贵,那就是羽毛。  相似文献   

2.
正纵观从4G时代到今天的5G时代,这浩浩荡荡的十年岁月里,在每一个领域里都造就了一些传奇公司,比如小米、大疆、锤子科技、蔚来汽车等。虽然这些公司中有些消失了,有些卖了,有些已然成为行业巨头,而有些虽然有动静,但是日子也过得很艰难。那么我们复盘还活着的企业,它们为何能活着?我们复盘消失了的,它们又为何会消失?对于我们新创业的产品公司,又怎么能够冲出重围呢?  相似文献   

3.
楚云 《少儿科技》2009,(8):42-42
我是个很容易知足的女生。在班上,我的成绩还不错,这已经让我很满足了。我从来不觉得非要拿第一名不可,那样太有压力了。可我知足常乐的想法,在别人看来,是不是变成了不求上进呢?似乎老师就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没有明说,可我能感觉得。  相似文献   

4.
 2016年8月初,我在明尼苏达大学参加学术会议,顺访了明尼苏达大学的几个同行教授。彼此交流一下目前在做什么,有什么进展。其中一位教授把他最近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结果告诉了我。我暗想:“你就不怕我把你的想法偷了?”他肯定没有设防,当然我也绝没有想偷他的idea的想法,倒是他的研究对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很有启发。当然我也和盘说出了我的实验室在做的题目和进展--以示公平和以诚相待。我们互相提了不少建议,都觉得这些讨论挺有用,聊得很开心。另外两位教授带我去他们的基地,看他们培育的、最近准备命名的新品种,其中一位教授还将和我开展一个小的合作项目。这些开会和交流对自己科研的提升很有帮助,特别是知道别人的实验室眼下正在做什么,和同行进行实质性讨论,可以让自己的科研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5.
王铮 《科技潮》2013,(4):12-12
2012年遇到一个Chinese学者,他讲到中国的碳排放已经世界第一,应该率先减排。我告诉他,中国人均排放量大约是美国的1/4,别的不说,中国人减排的难度大呀。他说,难,为了世界利益也应该减排,中美都应该减排,中国为什么不顾世界呢?我的学生说历史上发达国家排了那么多,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排?该让我们先发展一会再说。他说这是气候沙文主义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什么想法会改变我们对于周遭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最近刊发文章,罗列了诸多能够真正改变世界面貌的科学进展和科学想法.近距离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科学进步会真正让科学研究领域焕然一新,同时刷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你害怕打针吗?有尖端恐惧症的孩子会很害怕细细的针头扎到肉里的感觉。对于孩子来说,生病打针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很多孩子甚至只是听说要打针就会害怕的大哭。现在。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无针喷气式注射器,它让众多患儿消除了对打针的恐惧,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注射治疗的儿童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使用这种注射器全过程几乎无痛,就类似于蚊虫叮咬一样。  相似文献   

8.
新学期开始了,中心校领导制定了新学期的教师工作考核细则。我们全体教师在认真学习了“细则”后,不觉产生了一种紧迫感,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就会落在别人后面。紧张的工作之余,一个想法突然跳进我的脑海,如果把这个方法用于班级管理,对学生实行“打分制”,是不是也会成为一种推动学生前进的力量呢?  相似文献   

9.
曹建平 《科学世界》2004,(10):92-93
许多习以为常的实验看起来很“正常”.但如果仔细分析,还是会发现很多漏洞。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重复别人的实验。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教科书中也有些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你能改进它们吗?  相似文献   

10.
弗朗西斯·达尔文(FrancisDarwin)曾经说过一句颇具争议的名言:"在科学上,荣誉属于让全世界信服的人,而不属于先有想法的人。"事实上,最先提出某种科学思想的人往往最具有原创力和洞察力,他们的思想往往成为新突破的火种。可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率先提出了新想法,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认可,乃至与本应属于他的荣誉失之交臂,那么他一定会很郁闷、很不甘的。印度裔的美国物理学家乔治·苏达山(George Sudarshan)就曾  相似文献   

11.
《科技知识动漫》2007,(5):28-30
真实事件还是凭空捏造?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世界里,身边有各种易燃,易爆的东西。那么,我们的身体会不会突然起火?这种想法存在己久,一些莫名其妙的燃烧现象似乎也证实了人体自燃的发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时会涌现出一些奇思妙想,这种思考的力量着实让我惊喜,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我沉睡的脑细胞。无意中,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我觉得这很可贵,体现出活学活用的魅力。但有些学生有时侯的想法有点异想天开,真该好好去应对。下面一例,不知道我处理得合适不合适?  相似文献   

13.
前线     
在遥远的非洲或南美,一个贫穷的小村子,如果你愿意捐款打一口水井,那里的人们就不用再喝泥汤一样的水了,可减少80%的患病可能。但你捐了钱,会不会怀疑这口井是否存在呢?一个叫“善水”的慈善机构,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让人们通过照片、视频、卫星地图,看到自己及别人捐的每一口井,分享当地人喝上干净水的欢笑和喜悦。创办人哈里森每天用“推他”,即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每口井的进展。每当网上出现一个新玩艺儿,他们都不会放过,这不仅看起来很酷,也会赢得更多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以独生子女居多,一家人总是围绕着孩子一个人转,把他们一个个都宠成小皇帝、小公主。长期以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他们一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事情只知道自己高兴,从来不会去关注别人的想法,更别说去顾及别人的感受、去关爱别人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帮助幼儿学会来关爱别人呢?  相似文献   

15.
上无聊的课、开无聊的会,处处可见哈欠连连。引发人们打哈欠的“导火索”是什么?对身体来说,打哈欠有什么好处呢?还有,为什么看到别人打哈欠的时候,自己也想打呢?  相似文献   

16.
陈双溪 《科技资讯》2010,(4):185-185
写作文最怕的是什么?是无米下锅。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就是犯这样的毛病。为什么?因为天天是学校、家里,家里、学校,能有多少内容可写。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先解决无米的问题。而学生活动的范围就局限在家里、学校里,不可能再给他扩大空间,现实的空间没法扩大,可精神的领域却大得很,我们可以好好利用一下。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从别人的好文章中吸取经验,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时候,他们就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供他们取之不尽,也就不用发愁没米下锅了。  相似文献   

17.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求生本领。比如鸥鸟水中捉鱼,让人感慨之余不得不佩服和羡慕。但鸥鸟属于鸟类,鸟类动作敏捷,纵能捉鱼,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飞会的鸟,那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这种鱼原产巴西的一个原始密林中。属于大鲵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13,(7):49-49
原因一: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01年5月,《财富》论坛上就有人说,媒体是这个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我们先不论这句话里主题的对错,但也至少代表了一大部分人的想法,而且是很有层次的一部分人的想法…… 2001年1月,市面上出现了《21世纪经济报道》。有朋友和笔者谈到《21世纪经济报道》的时候,说这大概是国内报纸的一个奇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一个品牌,发行量就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20.
天呐,宠物竟然开口说话了!把它交给科学家,让他和科学研究?还是通过跟宠物交流,发明出更多它们喜欢的产品?或者让你的宠物当个“外教”,让它教更多动物说人话……这些想法听起来都不错哟。一起来看看同学们有哪些有趣的想法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