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报道的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和大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关系到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问题,也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科学认识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实地考察,对所报道地区的地貌特点、成因和类型进行了分析、论述.所谓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是由风化、重力、流水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从末次冰期环境来看,浙江东部山地不存在发育第四纪冰川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实地调查所搜集的资料为依据,从地质基础、地貌特征、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等方面,论证了九宫山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存在,为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增添了新证据。文中在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的鉴定和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九宫山划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看法,并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试行对比,对于湖北第四纪古地理、古气候和地层划分的研究,都将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第四纪全世界大冰期时代,中国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三十年代争论甚激.有些学者如巴博尔等认为中国东部不存在第四纪古冰川.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学生在江西庐山进行实地考察,获得许多第四纪冰川的证据,1937年完成《冰期之庐山》一文,公诸于世,受到中外许多学者的承认和应用.学者威斯曼、柯萨尔斯基等一致肯定庐山冰川遗迹是存在的.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李四光教授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立论依据不足,在成因上应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4,(5)
江西庐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及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具有极高的美学及科学价值。庐山还孕育和诞生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1931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首次发现庐山及其附近存在着大量冰川沉积物及冰川遗迹地貌,并于1933年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这是中国大陆东部首次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庐山全山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地貌景观。由于处在华南扬子地块北端…  相似文献   

5.
以西藏东南部第四纪冰川形成的环境条件和现场调查获得的有关冰川活动的证据,分析了西藏巴河冲久地带垄状堆积物系冰川终碛堤堆积,巴松湖为冰碛物堵塞的湖泊,为西藏冲久-雪卡水电站的工程地质评价提供了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六年夏,李四光教授在黄山发现第四纪冰川擦痕,并认为这是个确据,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视和争论,给地学界留下一个难解之题。 一九八二年春作者对黄山第四纪冰川擦痕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并从地质环境构造,地貌、岩性,岩石风化速度及现代冰川发育理论,运移条件等进行分析对比,认为李四光发现的“擦痕”不是冰川擦痕,而是花岗岩体中的流线,及长石矿物定向排列,经过长期选择性风化,剥蚀而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冠盖五岳、名驰中外的黄山,在地质时代最后一“朝”——第四纪(300万年前到现在)期间有没有经受过古冰川的“洗礼”,一直是个谜,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曾引起中国地学界在20世纪里经历了三次大论战而未果。 在地质学上,冰川分现代冰川和古冰川。第四纪古冰川现今已消失不见,只能依靠冰川地貌和冰碛物(冰川运动时的沉积物如砂砾土)这些冰川遗迹来辨认论证。 李四光拉开了冰川大论战的帷幕 我国古代虽有一点零星的地质科学思想,但未形成地质科学理论。地质科学是从西方和日本传进来的。最早来中国作地质考察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芳,后来法国人德日进,美国人巴博尔,瑞典人那林、安迪生等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冰川活动、黄土堆积和人类出现是第四纪地质历史中的三件重大事件,曾有人建议把第四纪称为“冰川纪”,或“黄土纪”,或“灵生代”。冰川活动与黄土堆积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可以说黄土堆积是因冰川活动而产生的。因为黄土是由于冰川边缘风力侵蚀、搬运、堆积的细粒粉土质物质而形成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冰缘黄土。而这些细粒粉土质物质,则多是冰川营力引起机械破碎所产生的。黄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尤以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如图1所示)。对  相似文献   

9.
吕一平 《海峡科学》2009,(4):49-50,59
“冰臼”引发学术争论,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该文根据现有研究文献资料,依据地质科学原理和方法,指出“冰臼”的分布区域的不可信,所谓的“冰臼”却是“壶穴”,或其它地质成因的凹坑。从形成机理推论,“冰臼”不能成为冰川的佐证,对研究冰川亦没有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冰川区并无“冰臼”的发现,冰川的特性也决定了“冰臼”的不存在。因此推论“冰臼”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缅怀李承三先生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贡献段万倜(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李承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地质教育家。他在大地构造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特别是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做出过卓著贡献。当此李先...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西藏拉萨夺底沟-哲蚌寺一带新近发现的壶穴进行了先期考察,测量了壶穴的长、宽、深以及串珠状壶穴的走向、岩体的节理方向等参考系数,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比对,得出该区壶穴明显具有口大肚小的特征。壶穴发育数量多且密集呈串珠状分布,不仅大小差异不是很明显,而且形态差异一致。然而,这些特征不适用于内地壶穴,综观国内外各类壶穴形态特征,结合笔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壶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成因由西藏地质结构复杂多样、高寒气候、环境独特所致。  相似文献   

12.
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用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训练数据集及调整参数,建立坑洼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的执行效果好于直接进行坑洼检测的方式,为道路坑洼检测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鄂东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地震活动和现今地壳变形的分析,综合判定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弱-中等活动断裂。采用地震构造类比法和矩震级经验关系,综合评估了断裂的未来可能最大发震震级为6. 0级;利用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资料,建立了按500 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采用泊松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未来50~200 a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和发震概率等定量参数。该成果可为区域地震危险分析及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饶峥  刘晓东  刘帅  龚志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5):10170-10176
内蒙古塔木素地区地处中蒙边境,位于阿拉善右旗,是高放废物粘土岩处置库的预选场址。预选区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发育多条断裂构造,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对于预选区有利地段的最终确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塔木素地区北部靠近控盆断裂的塔木素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定年技术研究该断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发现塔木素断裂东段错段一条干枯的河流,我们对河流阶地采集光释光样品,测得光释光年龄为56.8±5.2ka,结合河流阶地的高程曲线可以看出塔木素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中国南北方不同地质环境背景下摩崖石刻风化病害的机理。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检测分析岩石的地质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红石峡以风蚀打磨字迹消失、模糊或者字迹多处粗糙为主要病害,千佛崖以彩绘造像表面酥粉和粉化脱落为主;千佛崖岩石吸水率和饱水系数都高于红石峡;红石峡可溶盐主要为硫酸盐和碳酸盐,千佛崖可溶盐主要为硫酸盐和硝酸盐;千佛崖还存在NH4+,自然地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中国南北摩崖石刻风化机理的共性表现为冷热风化、风蚀风化及水化水合作用,不同之处在于红石峡病害主要由风沙磨蚀、冰劈作用和碳酸化侵蚀造成,千佛崖病害主要由水化学作用下可溶盐离子表聚作用造成;文物的保护应采用各自独立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地质历史中,地球曾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石炭-二叠纪冰川和第四纪冰川3次冰川活动。为研究和预测当今气候,按照岩石学原理和李四光教授创立的确定古冰川的3个标准,研究了渝鄂湘黔毗邻地区的古冰川事件,结论是该区只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第四纪时不存在古冰川遗迹,没有发生过冰川活动;为温暖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沉积有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构造运动与盆地演化、成盐成矿规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含盐地层测年数据进行总结,并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活动和构造运动进行对比,认为柴达木盆地成盐期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及构造运动阶段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盐湖和干盐湖中通常发育有倒数第二次冰期及末次冰期的石盐层,某些盐湖中还有希夏邦玛冰期、望昆冰期、中梁赣冰期的石盐层;迄今为止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察尔汗盐湖区中仅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石盐层。冰期环境下的干冷气候及冰川扩张,造成盐湖补给水源的减少,有利于盐类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18.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环境与地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为指标,结合微体古生物、光释光测年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的分布范围、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建立起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在平面上划分出滨海堆积平原Ⅰ区、三角洲平原Ⅱ区、河流阶地Ⅲ区、冲积平原Ⅳ区、火山岩台地Ⅴ区共5个一级地貌-地层区,结合纵向地层特征进一步划分了21种地层组合序列,拓展了区域第四纪地质应用研究,有利于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内水工环调查精度和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19.
陈建庚 《贵州科学》2003,21(4):63-67
贵州黄果树和十丈洞两大瀑布群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十丈洞瀑布从地质背景、地层岩性特征及流水、风化和重力崩塌等内外营力作用探讨其成因,认定十丈洞瀑布是发育在河流溯源侵蚀裂点上又因岩性的差别侵蚀作用形成的。十丈洞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环境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20.
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从陆相沉积物CIA及微量元素含量与温度和湿度正相关的概念出发,结合其他资料,重塑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早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暖湿,中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温湿→暖湿,晚更新世为寒冷→温湿→寒冷,全新世总体为温湿—暖湿。这一结论与ZK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说明沉积物CIA和微量元素含量较好地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演变信息。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盆地沉积物粒度对CIA无明显影响;CIA与沉积物粘土含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应与湿热气候条件下有更强烈的风化和更多粘土矿物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