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目前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传统西方哲学长期思维方式影响下,由现代技术带来的严重的主客二分。人以主宰者自居,妄图控制技术、改造自然,却不知自身早已沦为技术的工具,在技术的控制下将自然美单一化、人工化,使之失去了本真存在,人也在其中失去了关照存在的"诗意"本性,从而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本文以海德格尔之思论述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如何保护本真的自然美:人类应反思主体地位和现代技术的本质,在存在的本真维度中沉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重拾诗人本性,本己的融入自然之中,实现"诗意的栖居"之理想方式,领会并保护纯粹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2.
莱布尼茨的逻辑学承载了近现代形而上学的主要倾向,海德格尔以罗素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论出发,遵循论证-分析性重构的哲学方法,通过莱布尼茨的"主谓包含论"得出判断的同一性与"同一实在之全体"的内在一致应和性,由此从逻辑学走向了其存在论。海德格尔这种探寻存在的意义的道路为当代哲学如何应对主体性危机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统一找到了鲜活资源。  相似文献   

3.
工程的生存论意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工程不只是造物手段、工具,也不限于造物功能,它是因人类生存需要而生的,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类本性,具有生存论意蕴。生存是工程的根本维度,正是工程方式、人工世界和实存工程在不同层面上交互作用和有序运行,即人类的工程活动和工程化生存,创造、沉淀和呈现着古今文明,丰富、建构和提升着人作为人的类本性。  相似文献   

4.
从天工开物到人工开物,人便开始工程的存在了。工程不仅使人成为人,并不断确证和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而且可以说人类历史就是工程的现象学。这意味着人.工程.生存是互蕴共容的,即“人以工程的方式去生存”、“工程组建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是人之工程行动的前提”。因此,工程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技术全面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世界,不仅构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模仿了我们真实有效的经验存在。技术所呈现的物质实在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经验失去了有效性,影响了人类对生活世界的有效判断;技术标准规定了人的技术性存在,量化的指标变成了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  相似文献   

6.
回归生活世界的普遍趋势所引发的工程哲学的变革表现为三个向度的建构:研究方法上,远离形而上学的超越论视角,响应走向"经验"的"实事本身"的召唤;研究对象上,重点关注工程物的被给与方式,即"生活实践";研究旨趣上,以人的向世生存为旨归,实现工程美的建构和工程伦理的"解蔽"。它们分别从方法论、本体论和价值论层面引导工程哲学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海德格尔和唐·伊德(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取径考察地图的演化,认为地图的演化史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在地图中展开并复返于人的理解的历史。通过对地图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地图的考察,我们发现地图主要以两种方式展开了人对世界的理解:一是展开人对于实际地理状况的理解,二是展开人对抽象的意义世界的理解。受惠于信息组织方式的升级,个性化搜索、链接功能的不断进步,数字地图让我们以近乎自我中心的姿态体验实际地理状况,并在衣食住行、意识形态等各个意义层次上构成了人的"地图性"生存。  相似文献   

8.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对物和人统治的背后必然有其非技术的思想根源,那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把解决技术时代危险的途径指向了"沉思之思"."沉思之思"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生活在技术时代的人冷静地审视其行为的可能后果,但它却无助于技术异化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海德格尔的技术拯救之道仍然充满着形而上学性.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本质"的两个命题虽然在表述上大相径庭,但在理论内核和论证方法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内容上看,1938年"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和1953年"科学是现实之物的理论"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命题蕴含了科学"对现实之物的干预性加工"、"方法对科学的胜利"以及科学"专业化"的必然性与积极方面,体现了海德格尔科学思想的深邃和丰富性的一面。从逻辑结构上看,这两个命题通过"对置性"(Gegenstndlichkeit)这一概念贯通起来,体现了其思想与方法论上"一致性"的一面。只有把这两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命题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入地把握"科学的本质"及其局限性。这两种论述基本上包含了海德格尔关于"科学"的其他命题。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不迷恋确定性、严格性与客观性,立足于"存在的历史"和活生生的"此在的生存",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  相似文献   

10.
晚期海德格尔经常使用作为世界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来言说存在问题。这种四重整体观念乃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一种典型重演:一方面援用了四因说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把专注于自然物的四因说扩展到技术制作物领域,并引入了特殊意义上的"人"这一重要因素。这种处理方式表明海德格尔既再次切近了古代形而上学,但也立足于自身的技术性时代做出了重要更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以工程为载体的秩序寻求过程中所展现的矛盾性和悖论性。现代工程作为现代性的最高成果,兼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引发工程风险,而现代性的工程化后果又直接导致工程的异化和人的新异化。所以,按照生存论的解释原则,必须看到源自工程异化的人的新异化的工程人类学意味,进而探索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工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历史生成性。尽管工程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创造、呈现和积淀着人类古往今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确证、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但由于人的理性、能力和人自身的有限性以及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就使得人为的、人工开物的工程具有非完善性,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自身都具有潜在的风险性或现实的威胁性,甚至以异化的形式奴役人。所以,工程既有功也有过,人类因工程之罪而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以至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和生存危机。这就警醒我们必须反思征服、宰制自然的工程实践,在肯定工程之是的同时,正视、检讨工程之非,进而优化工程观,并在现实中以赎罪之感合理地规范工程行动,自觉地建构无为、善为的工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13.
近代理性主艾的主体性哲学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变成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把物变成失去本钵论根基的“为我之物”。传统的人道主艾也阻塞了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否定了对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发展伦理学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实践行为和发展的限度的论断,并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的批判来建构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架构下,沿着知识论的两个基本追问——何谓知识?知识何以可能?即知识基于什么样的活动得以产生的追问,来分析已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识论框架下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从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看,科学知识作为描述性知识,其目标与意图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其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工程知识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境化知识,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现实中的成功建造。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工程的本质是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工程实践活动视角出发界定工程概念,并没有囊括工程本质的全部内涵。工程活动、工程师和工程物是工程整体的主要部分,工程的本质是这三者的本质的统一。工程在本质上是与人的生存及世界相关联的,工程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还是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整体的敞开过程。工程通过工程活动建造工程物所开启的空间,聚集世界整体于一处,而让人的生存展开。  相似文献   

16.
国家战略工程是国家主体实践具有价值取向的战略理论的物质实体。工程文化模式是指特定时代的工程共同体与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历史的形成多因素联系的存在方式,它包括工程科技、工程规范和工程价值等。从历时态看,主要西方国家战略工程曾出现过古希腊罗马的王权神圣与世俗精神,中世纪的封建诸侯与信仰主义,文艺复兴的宗教理想与世俗精神,近代英国的资本工业与清教伦理,现代美国的知识经济与新保守主义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信息指反映在主观意识中的对象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信息不依赖于感知者的存在而存在,但依赖于感知者的反映而被提取和表达。被提取、加工、表达的信息形成一种人化的存在,即波普尔所谓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信息随着其载体的进化而进化,并因此而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的存在形态。当数字化技术、PC技术、网络技术、自媒体技术等把世界连为一体的时候,信息爆炸,形成世界4——虚拟世界。世界4又可以解析为4-1、4-2、4-3、4-4,其中4-4是世界4最独特的部分。在线和交互是世界4最重要的特征。在线使一切过程得以超时空、超链接;交互所带来的是参与、互动、即时,每一种交往的可能性都打开更大的信息增殖空间,也带来更大的未知性。世界4所带来的是庞大的不确定性和未来发展的难以预见性,已经且将继续以更大的力度冲击人类现有的社会组织及管理秩序。如今的信息世界与宇宙大爆炸早期的浑沌无序有某种相似,需要与物理世界的麦克斯韦妖有某种功能相似性的信息妖来拮抗信息熵,以使信息世界达到稳定可持续的秩序性。  相似文献   

18.
历史生存论:马克思的新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新自然观是历史生存论的自然观。这种新自然观为人类对自然的解释提供了生存论的价值基础和历史主义的解释原则。在当代人类面对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人类新的生存问题的历史条件下,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自然观已经失去了合理性,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