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小说一方面要受到真实的历史材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创造高度的艺术真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主要采用对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合理移植、创造性想象等几种方法,把历史人物成功地转变为艺术形象。简言之,作家必须依据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这一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小说一方面要受到真实的历史材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创造高度的艺术真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主要采用对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合理移植、创造性想象等几种方法,把历史人物成功地转变为艺术形象.简言之,作家必须依据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这一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完成了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同样的人物,相似的故事,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个全新的文本。在历史观念、真实观念、意义表现和叙事态度方面,张艺谋的电影和余华的小说之间出现了一道相距甚大的鸿沟。应该说,小说营造了生命的达观及人生独特的审美境界,电影却没有走向这样的一个境界。  相似文献   

4.
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上饶集中营》 ,其成功之处在于围绕“皖南事变”前后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背景、社会氛围、重大事件、现实场景、人物情感进行艺术创作 ,力求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 ,并具备三个影视艺术审美“亮点”———直观求真实、时空求精深、意境求壮美 ,从而对所表现的现实生活有独特的感受视点 ,使观众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感和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者们缘于对1996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所确立的“疑罪从无”原则的讨论,将“法律真实”引入刑事证明标准理论,法律真实说驳斥客观真实说曲解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客观真实说的缺陷作了切中要害、准确而深入的分析,因而,在与客观真实说的论战中逐步获得来越多的支持。然而,法律真实说由于其理论上的不彻底性,也使其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宠儿》这部小说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方面关系的叙写,以生动的情节、细节和场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和生存状态,揭示出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意蕴。小说具有厚重的思想内涵和高品格的审美价值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正史将相列传而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明史》一方面不惜浓墨重彩彰显秦良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的高尚行为,讴歌其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另一方面却对秦良玉晚年的政治态度讳莫如深,隐蔽其矢志不渝的抗清气节,一定程度上有损这位巾帼英雄的完美形象。民国时文公直《女杰秦良玉演义》对历史真实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使之超脱为杰出的艺术典型和古代社会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学形象,较之历史原型更具本质真实性,也因此显得更可感、更丰满。  相似文献   

8.
1870年意大利统一以后,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结束。但是,代表大工商资产阶级、大农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使人民大失所望。在人们思想中,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也失掉了现实的基础。因此,在文学艺术中,便产生了反浪漫主义的"真实主义思潮"。真实主义歌剧流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通过对威尔第的《茶花女》和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进行简要分析和比较,阐述真实主义歌剧创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少栋 《科技信息》2006,(7):203-204
《白鹿原》在创作技巧方面采用了全然虚构的叙事手法,在小说叙事中掺入了大量的虚幻内容,同时,在具体的生活事实上,却以真实的手法予以再现,以幻写真,以真证幻,从另一种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难以捉摸而又真实的社会风云变革的历史长卷。  相似文献   

10.
对照《吴宓自编年谱》和《吴宓日记》,我们可以发现 :在两个文本中 ,吴宓对自己婚恋生活的叙述有较大的出入。这些“出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使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吴宓的情感真实——这些“真实”是我们在面对吴宓时无法回避的  相似文献   

11.
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但是 ,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余华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 ,表现的是内心真实。而张艺谋则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 ,他竭力要表现的是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莫言以长篇出名,但事实上他的短篇小说艺术也极为精湛,除了《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倒立》等以表现人生和苦难等的名篇外,就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木匠与狗》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难得的小说。形式产生意义,幽晦的人生哲理正是通过复杂多变的叙述来表现,而这种独特的方式正是使虚构变真实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离骚》这部伟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性格、思想、政治倾向和远大的理想,曲折地反映了屈原时代新旧力量尖锐冲突斗争的社会现象,展现了战国末期这一历史时期的楚国及整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部《离骚》,鲜明地刻志着屈原的文学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呈露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诵读《离骚》,可以触摸到屈原的纯美的心灵,为他的崇高理想所鼓舞;  相似文献   

15.
通过霍达两部作品的比较,引出了《补天裂》的人物形象,将作品中纷繁芜杂的各类人物,提炼、分类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爱国型、卖国型、转变型。在分类剖析各类型的人物时,尤其突出了作者观照现实,将历史的镜头拉到现实面前,给冰冷、洗炼的历史注入鲜活的生机,在梦与醒之间,让历史回归真实!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新技巧派重要作家,他的《竹林中》由七人讲述案件来串联故事;格非是中国20世纪末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他的《青黄》讲述“我”收集“青黄”一词意义的经过。两篇文章均不约而同地亲临历史真实,但前者在人物自足的讲述中注重建构一个真实世界,后者由于主体的质疑倾向图解历史真实。两部作品分别呈现出20世纪初、末小说写作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历史剧应该写出历史的真实与复杂。求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能否写出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剧成败的关键。历史剧可以虚构,甚至可以戏说,但虚构和戏说不应以损害历史的真实为代价。写出历史的复杂性,关键是要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写出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与历史规律的复杂性,写出历史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作家翁达杰的《世代相传》是一部相当奇特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评论家称之为“编史元小说”、“传记式小说”。在这部解构传统的文本中,作者将历史与小说、真实与虚构、主观与客观、作者与读者融为一炉,并化文本为“战场”,使这些传统中对立的双方上演了一出“战争”之戏。不过,在翁达杰笔下,传统中对立的双方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而是和平共处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中的虚假遮蔽了真实,但往往却成为了历史的直接推动者。宗教正义对暴力的粉饰,谎言对于真实目的的遮掩,偏见对于正确形象的干扰,这些虚假都在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中得以体现。本文试图阐释这些虚假是如何遮蔽真实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